(共25张PPT)
第三单元
单元主题阅读
叙事散文阅读——品读关键语句,把握基本内容
目录
单元写法归纳
01
群文技法训练
02
单元专题练笔
03
课文篇目 写法特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结合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文章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中的游戏玩乐”和“三味书屋中的读书学习”,展现了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
《再塑生命的人》 品读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情感:记叙了身体残疾的海伦在老师的帮助下一点点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的过程,细致生动地表现了海伦的心理状态。
单元写法归纳
群文技法训练
类文篇目 阅读技法训练
《怀念火柴》 关注标题,确定核心事例:根据标题确定文章核心事件与火柴相关,而“怀念”则直接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感情。
《向泥土致敬》 品读细节,体会人物感情:品读人物描写,体会父亲对泥土和万物生灵的热爱和敬重之情。
(一)怀念火柴(15分)
在这个自动打火的年代,我竟然怀念起了那小小的火柴。
火柴,多数是用松木做的。点燃时,那股松香味儿,那木质的芬芳,清新,纯粹,淳厚。有雨后森林的气息,是土地和草木宽厚绵长的呼吸,使得那些即使没有见过森林的人们,也能随时闻到森林的气息;也有点像母亲用皂角洗过的头发的气味。
小时候,看见大人们点燃火柴抽烟,我总要凑到他们跟前,一是好奇他们对嘴上冒烟这件事为何如此热衷,再就是想闻那种好闻的松香味儿。
我父亲那一代人,一直是使用火柴的。
我记得,并不是每个人的衣兜里随时都带着火柴,常常是好几个人当中,才有一个人带着火柴,可能是因为脆薄的火柴盒,装在这些做重体力活的人们身上容易被挤压破损吧。在劳动间隙,想抽烟而没带火柴的人就会喊一声:谁有火?有人回答:我有火。想抽烟的就走过去,围在那个带着火柴的人面前,将旱烟锅或自制的旱烟卷凑过去,那人将点燃的火柴依序递到他们嘴里含着的烟上,那动作是快速而又小心翼翼的,动作幅度大了,就会招风熄火;动作慢了,点不了几根烟火柴就燃完了。帮人点烟因此也算是一门需要掌握分寸的小小技艺,也是乡村生活中很独特的一个场景。
他们以火柴为中心围在一起,彼此的身体离得很近,手、胳膊、衣服都互相紧贴着,甚至,俯身接火时,彼此的脸几乎碰在一起。细微的火苗,温暖的火种,拉近和连接起彼此的身体、表情、呼吸和心跳,拉近和连接起彼此内心的温情。他们围在一起抽烟的时候,也并不多说什么,这些平时辛苦而粗糙的男人们,他们用这种亲近的身体语言已经表达了更实在更温暖的内容。
而我的父亲,常常是随身带着火柴的那个人。
至今还记得那个动人的场景。
夜晚,吹着寒风,生产队加班修水库,几十个社员默默劳作着,起落的镢头、铁锹,在夜色里划动零星的天光。这时,几个想抽烟的叔叔伯伯走过来,围在父亲面前。父亲点燃火柴,微弯着身子,挡住风,护着火。火光照亮了他的脸,他像一位古代的祭司,主持着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的相遇、相知和相依,将手中细微的火焰依序递给围在身边等待接火的乡亲们。这一刻,我的父亲被乡亲们亲切地围着,俨然成了夜晚的中心,成了温暖的中心,成了这个世界的中心。
这很像一种不是宗教而包含着宗教意味的精神仪式。大家围在一起,默默地重温心灵的约定。这一刻,这些劳作的人,辛苦的人,清贫的人,他们
不仰视别的人,他们自己为自己燃一炷香。火光映照着父亲的脸和乡亲们的脸,这些古老的乡土的脸,显得那样质朴、单纯、温和。淡淡的烟缕缭绕着他们,质朴的脸上荡漾着平和、安详的佛光。然后,衔着火苗各自散去,那温暖的烟缕,长久缭绕在岁月的上空。
我想,那时,我卑微的父亲心里,一定会生起一种被别人需要和被看重的幸福感觉。而围在他身旁的乡亲们,心里也会泛起一种尊重和感激的细微情思。
如今,父亲已经去世多年。
气势汹汹的汽油和尖锐带毒的化学气息,笼罩了我们的生活,也弥漫在我们的心魂。
谁的衣兜里,还揣着朴素、温和、亲切的火柴?谁的身上还散发着古老的松香?
(有删改)
1.简要概括文中围绕“怀念火柴”写的两个场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辛苦粗糙的农人在劳动间隙点烟的场景;②夜晚父亲递火、乡亲们接火点烟的场景。
2.文中画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任选角度加以赏析。(6分)
(1)有雨后森林的气息,是土地和草木宽厚绵长的呼吸,使得那些即使没有见过森林的人们,也能随时闻到森林的气息;也有点像母亲用皂角洗过的头发的气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联想和想象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点燃火柴后松香的味道,如同雨后森林土地和草木散发的气味——芬芳、清新、纯粹、淳厚;和母亲头发的味道做对比,写出作者对火柴的喜爱、眷恋之情。
(2)这一刻,我的父亲被乡亲们亲切地围着,俨然成了夜晚的中心,成了温暖的中心, 成了这个世界的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3分)【关注标题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充分展示了父亲被别人需要的幸福感以及围在他身旁的乡亲们对父亲的尊重和感激。“亲切”二字体现了生活在乡村的父辈们之间宽厚的感情。
“火柴”是行文的线索;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怀念”暗示主题,写出对远离我们的芬芳、清新的土地和草木的怀念,深化了中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上:两个反问句,写出了火柴和以父辈为代表的一种乡村的温情生活;加强了语气,深化了文章中心;揭示了生活中的虔诚感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已经离我们远去的现实,表现了作者深深地怅惘和怀念。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引人深思。
(二)向泥土致敬(15分)
耿 立
①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木镇的一切都在泥土上。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作《圣经》,他们知道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炊烟呼吸,鸡啄驴鸣,花草物种,这些只是“圣经”上不同的文字。
②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村长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因为有时村长让大家种水稻,却颗粒无收。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艺儿,泥土有脾气,你不要拗,种子也有脾气,你不要拗,你能把庄稼种到石板上?
③有时,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扛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走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虽不像西方人把手捂着胸脯那样,但绝对的虔敬,如同除夕从祖坟上把先辈的神灵请回来过年一样。父亲相信牛和人一样,离头三尺的地方有神灵。
④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有点变形,条条青筋如蚯蚓,但有着泥土的温暖,我握他手的时候,就感觉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血管,这是泥土的温度。这样的手在泥土里绝对灵活,他锄地时,绝对不伤害庄稼,而对草,也是尽量照顾,只要草与庄稼和谐相处,父亲是不会对草痛下杀手的。
⑤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有一年惊蛰后,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条在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地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父亲停下手,拿眼睛乜斜我一下,从兜里掏出一枝卷烟,咝咝地吸着,然后闭上眼睛,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让我装死一会。”这是在推己及物想象蚯蚓的痛吗?
⑥即使冬令时节,父亲也闲不住。他会和叫作“家贼”的麻雀对话,不时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对它们一年来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有时父亲要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对泥
土的滋补。他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父亲心里最清楚,土地糊弄不得,土地和人是兄弟,多少辈子都比邻而居,对别人好也是对自己好。
⑦父亲从地里回来时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想用手抠下,又想卷起衣襟擦,父亲招呼一下说不用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泥土在脸上怎么了?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在父亲脸上的泥巴,不就是土地的徽章吗?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诗人雅姆说:
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
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⑧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有删改)
1.下列不能表现父亲敬重泥土和生灵的一项是( )(2分)
A. 与牛相遇时,父亲虔敬地后退避让。
B. 父亲不对草痛下杀手,剔除泥土里的瓦块、砖头。
C. 误斩蚯蚓后,父亲深感内疚。
D. 父亲脸上总有泥巴。
D
【解析】父亲脸上总有泥巴,是劳作艰辛的表现,是农人的一种荣耀。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关注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感情】
(1)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条在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地喃喃:“这怎么好,这怎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细节描写,细致地描写了父亲不小心斩断蚯蚓后自责内疚的心理,表现了父亲对生灵的热爱和敬重。
(2)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细节描写和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强烈地表达出父亲对土地及其生灵的呵护关切之情,表达了父亲对土地和生灵的热爱和敬重。
3.你如何理解第⑦段中“在父亲脸上的泥巴,不就是土地的徽章吗”这句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向泥土敬个礼?(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父亲不嫌脸上泥巴脏,反而将其当作农人的一种荣耀;②父亲脸上的泥巴也是土地对父亲的一种特别奖赏;③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的亲密关系。
①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泥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②向泥土致敬,就是向滋养我们的土壤和勤劳善良的人民致敬。
单元专题练笔
学会人物描写(精彩人物)
专练目标 学会描写,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
训练内容 《温暖》:选择一个人物,围绕“温暖”这个主题词,对人物进行多种描写。
方法指导 ①确定人物形象的突出特点,“定点”展开描写;②外貌描写,应突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③语言、动作描写,应推敲人物的个性特征。
参考示例 当偌大的教室只剩下我一个人时,我蜷缩在桌角抽泣着,看着窗外电闪雷鸣,树木在风雨中飘摇着,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孤单、恐惧占据了我幼小的心灵,正当我近乎绝望时,是您——老师紧紧地握住了我那双小手,将温暖传递给我:“别怕!老师带你回家。”那轻柔的话语似乎还响在我的耳边,那感觉仿佛在即将丢失某样东西的瞬间又将它抓住了。您如一团温暖的火焰照亮了我的心房,而您温暖的又不只是一双小手,那是我本已冰凉的心。在风雨中是您拉着我的小手,将您宽大的风衣披在我瘦小的肩上,在雨中,您的背影是那样单薄,当您将我送回家时您的衣裳已经被雨水打透,而您还未来得及等学生说一声谢谢,就又钻进了风雨中。
(续表)
名师评析 选段对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描写,传达出了人物给予“我”的温暖感受。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