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学案
一学科核心素养
1、物理观念
通过实验和生活图片展示认识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知道这是波传播过程中与介质的相互作用。
2、科学思维
能通过射线解释反射、折射现象,认识波动中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的培养学生基于现象证据总结结论的科学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
从绕射现象引出问题:衍射现象什么情况下更明显?然后通过水波进行实验,观察各种缝宽的水波衍射,得出结论:缝宽或障碍物尺寸与水波波长相当或更小时,衍射现象更明显。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认识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关注生活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的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形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
探究波的衍射现象是否明显的条件
【难点】
认识波的衍射现象及其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三课前预习
1.某物体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波长为1 m,波速为340 m/s,在海水中的波长为4.5 m。
(1)该波的频率为___________Hz,在海水中的波速为___________m/s。
(2)若物体在海面上发出的声音经0.5 s听到回声,则海水深为多少___________?
(3)若物体以5 m/s的速度由海面向海底运动,则经过多长时间听到回声___________?
2.(1)波的衍射现象:波能______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是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_______或者______波长。
(2)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它是波特有的现象。
3.如图所示,一简谐横波在某区域沿x轴传播,实线a为t=0时刻的波形图线,虚线b为时刻的波形图线,已知该简谐横波波源振动的频率为f=2.5Hz,虚线b与x轴交点P的坐标xp=1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
A.这列波的传播速度大小一定为20m/s
B.这列波一定沿x轴负向传播
C.可能有
D.可能有
E.若该列波遇到宽度为6m的障碍物能发射明显的衍射现象
4.图(a)是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汽车的速度.图(b)中、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分别是、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固定不动,测速仪发出信号、的时间间隔,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在接收到、两个信号的时间间隔内前进的距离是________m,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_m/s(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5.两列频率、振动方向、初始相位均相同的波源S1、S2,在同一介质中传播时,某时刻t形成如图所示的干涉图样,图样中两波源S1、S2同时为波谷(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在图中标有A、B、C三个点,则振动加强的点是________,振动减弱的点是________。
6.国庆期间,小明一家驾车去山区旅行,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公路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鸣笛4s后小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人们利用声音的反射做成了回声测距系统,运用该系统______(填“能”或“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多远______?
7.如图所示,是一演示波的衍射的装置,S为在水面上振动的波源,M、N是水面上的两块挡板,其中N板可以移动,两板中有一狭缝,此时测得图中A处水没有振动,为了使A处的水也能发生振动,则可以使M、N两板的间距_____(填“变大”或“变小”)。
四自我检测
1.下列哪些现象不是由声音的反射形成的( )
A.夏天下雨时,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B.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回音现象
C.同样的声音在房间里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些
D.在火车站候车大厅中,我们有时听不清播音员的声音
2.如图,挡板M是固定的,挡板N可以上下移动。现在把M、N两块挡板中的空隙当做一个“小孔”做水波的衍射实验,出现了如图所示的图样,P点的水没有振动起来。为了使挡板左边的振动传到P点处,下列措施中正确的一组是( )
A.保持N板不动,减小振源频率 B.保持N板不动,增大振源频率
C.增大振源频率,把N板下移 D.保持振源频率不变,把N板下移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波发生反射时,波的频率不变,波速变小,波长变短
B.波发生反射时,频率、波长、波速均发生变化
C.波发生折射时,波的频率不变,但波长、波速发生变化
D.波发生折射时,波的频率、波长、波速均发生变化
4.如图为观察水波衍射的实验装置示意图。AC、BD是两块挡板,两板间有一狭缝AB,O是波源。图中已画出所在区域波的传播情况,为使衍射现象更明显可适当( )
A.增大狭缝AB的宽度 B.减小波源的频率
C.减小波源与两块挡板的距离 D.减小波源的振幅
5.如图所示为观察水面波衍射的实验装置,AC和BD是两块挡板,AB是一个小孔,O是波源,图中已画出波源所在区域波的传播情况,每两条相邻波纹(图中曲线)之间的距离表示一个波长,则对波经过孔后的传播情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挡板前后波纹间距不等
B.此时不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C.如果将孔AB扩大,有可能观察不到明显的衍射现象
D.如果孔的大小不变,使波源频率增大,能观察到更明显的衍射现象
6.牛顿把光看做沿直线前进的“弹丸”、惠更斯把光看做和“水波”一样的机械波,都是运用了( )
A.理想化模型法 B.类比法
C.控制变量法 D.等效替代法
7.如图所示,实线是一列简谐横波在时刻的波形图,虚线是时刻的波形图。已知该横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质点M的平衡位置距O点5m。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波的周期可能为
B.若波的周期为,质点M在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为3m
C.质点M在时刻沿y轴负方向运动
D.该波遇到尺度为10m的障碍物时,无衍射现象发生
8.沙尘暴是由于土地沙化引起的一种恶劣的天气现象.发生沙尘暴时能见度只有几十米,天空变黄发暗。这是由于在这种情况下( )
A.只有波长较短的一部分光才能到达地面
B.只有波长较长的一部分光才能到达地面
C.只有频率较大的一部分光才能到达地面
D.只有能量较大的光子才能到达地面
9.如图所示,正中心O点是水面上一波源,实、虚线分别表示该时刻的波峰、波谷,A是挡板,B是小孔,经过一段时间,水面上的波形将分布于( )
A.整个区域 B.阴影Ⅰ以外区域
C.阴影Ⅱ以外区域 D.阴影Ⅲ以外区域
10.关于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火车驶离远去,汽笛声音调变低,这是声波的多普勒现象
B.在空房子中说话,声音特别响亮,这是声波的反射现象
C.任何两列稳定的波叠加,都可以发生干涉现象
D.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现象
参考答案:
三课前预习
1. 340 1530 382.5 m 0.498 s
2. 绕过 不大 小于
3.ADE
4. 17 17.9
5. A、B C
6. 不能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太空是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640m
7.减小
四自我检测
1.A
2.A
3.C
4.B
5.C
6.B
7.D
8.B
9.B
10.C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