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合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B2.D3.C4.B5.B6.C7.D8.C9.A10.D11.A12.D13.B14.C15.C16.A
17.D18.C19.B20.A21.B22.A23.D24.A
25.(1)地理原因: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分封的大国、强国大都集中在北方。(4分)
(2)影响:造成局势动荡和社会经济陂坏: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思想界出现了旨在实现统一的思想,
为政治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客观上加深了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了解;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华夏认同感的增强;
使秦国实力增强,成为统一的主导力量。(8分,答出四点即可)
26.(1)特点:社会分裂割据: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流动频繁;南北经济格局发生变化。(6分,答出三点即可)
(2)表现:农业生产力提升;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多;耕地面积扩大;形成多个著名的稻作农业区。
(4分,答出四点即可)
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北方农作物品种在江南传播:南方社会相对安
定;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4分,答出两点即可)
27.(1)主要观点:“道”(伦理道德秩序)是万物本源;五常(尤其是礼)是个人道德修养标准;利欲和道义相对立,
应去利存义。(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背景:大一统封建帝国的重建: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儒学地位受到冲击。(4分)
(2)评价:“中道论”是儒学与时俱进的发展成果;有利于社会道德秩序的恢复;为隋唐统治者制定文化宗教
政策提供了参考;对理学的义利观产生了深远影响:(4分,答出两点即可)未能完成儒家理论体系的整体重
塑;对不同思想的争鸣态度保守,未能完成正统思想重建和整合国人信仰的任务。(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
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8.示例
观点:宋代科举取士规模空前缘于宋代社会的迅速发展。(2分)
论证:宋代社会在隋唐时期封建社会全面繁荣的基础上继续深人发展。“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贫富
无定势”,传统门阀势力被大大削弱;相对宽松的商业政策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这一新兴的力量逐
渐壮大;书院的兴起和印刷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为教育的普及提供了便利;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也成为有识
之土施展抱负的重要契机。宋代扩大科举取士规模,这正是与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相适应的。取士规模的
扩大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削弱了武将专权的根基;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和儒学的复兴。宋代的科举
制虽然并没有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但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助推了宋代经济、文化全面繁荣局面的形
成。(10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学生若论证“科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植根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
等观点,亦可酌情给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三幅图是出土于三个不同地区的花纹彩陶盆。这些器物均产生于
甘肃秦安大地湾
河南省三门峡市庙底沟
江苏邳州大墩子遗址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新石器时代中后期
C.旧石器时代后期
D.早期国家时期
2.西周时期,诸如“圭璧金璋“宗庙之器”“牺牲(古时为祭祀专用术语)”“我器”等物品,按照礼
制均不允许进入市场买卖。这一规定旨在
A推动宗法制度的落实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
C.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
D.维护贵族的特权地位
3.下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研学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示意图,其中(1)处最恰当的是
(1)
U
政治上礼乐征伐白诸侯出
0
思想上学术下移百家争鸣
0
民族关系上华夏认同,相互交融
A.教育上私学兴起人才辈出
B.政治上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C.经济上井田瓦解土地私有
D.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崛起
高一历史第】页(共6页)
4.下表所示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对当时思想状况的评论。据此可知当时
评论
思想家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韩非子
A.封建专制统治已经建立
B.墨家思想影响广泛
C.社会动荡促使思想发展
D.统治思想变动频繁
5.有学者指出,秦朝政府要员在参与公共活动时,不仅很少提及“上天”,而且在对待“上天”“天
神”时,往往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特点。他们更多的是把“天神”作为宣扬秦始皇功德的对象
和实现长生不死的工具。这一做法意在
A.否定天人感应理念
B.凸显皇帝至上的权威
C.重建西周礼乐制度
D.推进国家政治的统一
6.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其中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
·下列对睡虎地秦简理解正确的是
A.为二手史料,展现了秦律全貌
B.大多为抄录,主观色彩浓厚
C.为一手史料,可补充传世文献
D.远离秦故地,史料价值有限
7.贾谊认为,华、夷既自成一体又有明确的上下之分,汉朝天子为“首”,蛮夷戎狄则是“足”,对于
初步实现了“天下一统”的汉王朝而言,只有“首足具备华夷一体”且“上下有别”,才称得上
完整意义的“中国”。这一认识
A.表明中央集权制开始确立
B.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实现
C.继承发展了董仲舒的思想
D.有利于促进民族的交融
8.公元189年,天下“诸侯”共讨董卓之时,益州牧刘焉不但拒不出兵,还从由中原流亡至四川的
数万流民中,编选出一支精壮部队。两年后,荆州牧刘表上奏朝廷,称刘焉“有似子夏在西河
疑圣人之论(暗喻其图谋不轨)”,中央派出的使臣和将领却屡屡被刘焉击杀。由此可知,当时
A.流民成为主要兵员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C.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D.刘姓宗室地位下降
9.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庶族的阶级划分森严。《文苑英华》记载:“今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
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为之伍。”《宋书》中又载:“士庶之际,实自天隔。”与之
相关的是,当时
A.政权长期被门阀把持
B.统治阶级内部严重分化
C.阶级矛盾不断被激化
D.皇权受士族支持而强化
10.东晋初年,王导拜扬州刺史,宴请宾客,“群胡(受邀的外国僧人)同笑,四座并欢”;南朝《梁高
僧传》记载,天竺僧人佛驮跋陀罗在江陵(今属湖北荆州),“遇外国舶至,既而讯访,果是天竺
五舶先所见者也”。这反映了东晋南朝时
A.佛教成为主流思想
B.丝绸之路贸易繁忙
C.运河助推经济发展
D.对外交往较为频繁
高一历史第2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