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1.3* 短诗五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
给加横线的词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国庆节期间,天安门广场上摆放着美丽的花朵,这些花朵将广场装饰 得缤纷多彩。
(2)徐玲能够成为我国第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航母女舵手 ,与她异常刻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3)长路 (màn màn),任重道远,唯有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
(4)“‘两弹’元勋”邓稼先埋名戈壁数十载,常年风餐露宿,忍受着别人难以想象的 (jì mò),最终破解了原子弹的奥秘。
2.下面语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所有的叶是这一片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B.繁多是个慌言
C.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B.风从/大地/卷来
C.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D.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月夜》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断章》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D.《萧红墓畔口占》一诗中,诗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嫦娥五号”成功返回,意味着我国已经掌握了无人月球探测技术;“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标志着我国迈出了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北斗导航星座正向地球每一个角落源源不断地送去服务信号为什么中国航天事业既能稳步前行又能跨越发展 毫无疑问,是因为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是因为科技的自主创新,是因为航天人永不言败 追求卓越的精神。
A.; ! 、 B.…… ! , C.; ? , D.…… ? 、
6.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父亲诗兴大发,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B.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军明坐在车厢中观望另一列火车。
C.从宣德年间开始,梵文也作为装修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画面上。
D.教师出示鼓、锣、笛子等乐器,请同学即兴表演。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沈尹默,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B.戴望舒,现代诗人,他的诗作《萧红墓畔口占》选自《戴望舒选集》,其诗集还有《望舒诗稿》《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C.芦荻,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聂鲁达,黎巴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8.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作以“统一”为题,表明了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
B.繁多只是一个表象,也是传达给外界的谎言。
C.语言通俗易懂。
D.诗句选用“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这样生涩的语言,含蓄表明了现象与本质这一复杂的哲学命题。
9.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B.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C.萧红的文字,有如清风一般,读来让人如痴如醉。这世上竟有这样的好文字,竟有这样的好作家。
D.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二、阅读理解
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回答以下问题。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是“风景”(即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才会有灵气、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却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共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中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但“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
12.下面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贵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与物、事与物之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3.
《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14.阅读《寂寞》结尾两句诗:“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试分析其艺术形式与表达效果。
根据诗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16.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17.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18.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①一幅是 。
②另一幅是 。
19.归纳这首诗的主旨。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三、语言表达
21.语文实践活动。
(1)【阅读与鉴赏,信息提取】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片,请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2)[文化传承·文化理解]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请从“春雨惊春清谷天”中任选一个节气(示例除外),阐释其含义。
节气:清明
含义:万物生长,清洁明净。
22.恩施是民歌的海洋,恩施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动人的音符之一。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名曲《下里巴人》盛传于巴山楚水;2012年中央电视台“民歌中”栏目曾多次播出“恩施民歌”专题,优秀的文化需要保护、传承和推介。为了让恩施民歌这朵奇葩常开不败,学校开展“恩施民歌”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语言与思维·言语整合】请你从地位或内容方面,用简明的语言为恩施民歌名曲《龙船调》写一段推介词。(50字左右)
(2)【语言与思·言语整合】请将下面《清江河》歌词选段仿写完整.
请江河水清又长, 清江河水清又长,
五里沙洲十里浪。 五里沙洲十里浪。
妹摇桨来哥撒网,
滩上滩下忙又忙。 歌满江来鱼满舱。
(3)【阅读与欣赏·理解与鉴赏】结合第(2)题中的《清江河》选段和下面的《筛子关门眼睛多》选段,说说恩施民歌有哪些主要特点。
男:对河对面斜对门, 女:钢盆淘米用手搓,
看到我小妹长成人。 事事难为我情哥。
早盼爹妈来下聘, 本想留郎吃顿饭,
晚盼父母请媒人。 筛子关门眼睛多。
23.
某学校九年级举行“传承传统文化之经典咏流传”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你参加。
(1)【推荐经典】
如果让你推荐一首古诗在本次活动中进行朗诵,你会推荐哪一首?说说理由。
推荐古诗:
推荐理由:
(2)【拟写对联】
本次活动中有“诵读·写”的项目,语文老师写了上联,请你补出下联。
上联:诵读文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
(3)【表达观点】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在央视热播。于是,“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成了同学们热议的话题。请你就此话题发表看法并说明理由。(60字左右)
(4)【补写歌词】
下面是《经典咏流传》主题曲部分歌词,请你根据诗词积累,补全歌词。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
听见太白唱醉的明月
这是杜甫赞过的春雨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
就算我没有稼轩同一般的才华
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zhuāng shì
(2)duò shǒu
(3)漫漫
(4)寂寞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装饰”读作“ zhuāng shì ”;“舵手”读作“ duò shǒu ”;“漫”不要误写成“慢”;“寂寞”不要误写成“莫”。
故答案为:⑴ zhuāng shì ⑵ duò shǒu ⑶ 漫漫 ⑷ 寂寞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B.有误,“慌言”的“慌”应为“谎”。
AC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3.【答案】B
【知识点】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
【解析】【分析】 ACD.正确。B.有误。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风/从大地/卷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节奏的划分。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4.【答案】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ABD.正确。C项“ 相互独立 ”有误,应为“相互关联”。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5.【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 第一处,是在前面多个分句后出现标点符号,从句意理解后面应该还有很多意义,所以应该用省略号;第二处,是一个问句,所以用问号;第三处是用在两个短语之间,用顿号。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6.【答案】C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C项,“装修”应改为“装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正确使用词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透彻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词语的先决条件。有些人之所以用错词语,原因较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透彻了解词语的含义造成的。了解词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词语的“含义”:①字面义;②整体义;③比喻义;④褒贬义;⑤特定义。二、要注意使用范围。三、明确对象,注意区别。四、用语得体,敬谦有别。
7.【答案】D
【知识点】外国文学;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重要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聂鲁达是智利诗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重要文学常识的能力。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包括诗歌的内容,感情,意境,意象等的掌握。ABC都赏析正确。D项中“这样生涩的语言”表述错误,应为“生动形象、含义深刻的语言”。
故答案为:D
【点评】对诗歌的赏析,包括诗歌的意象、意境,内容,感情,写作背景等。只有对诗歌全面而正确的理解,才能轻松应对诗歌赏析题。
9.【答案】D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必须要掌握常见修辞的特点,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并难度不大。
A.“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属于比喻的修辞手法;
B.“口的巨人、行的高标”都是比喻的修辞;
C.“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写出人物胆大的特点;
D.“像李先生一样”这里虽然有“像”,但是不符合比喻的修辞要求。
故答案为:D
【点评】 修辞手法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等。 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其作用。
10.【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的能力。
A、搭配不当或偷换主语,“我院”不是“一年”,在“是”前面加上“这”。
B、成分残缺,第三小句缺少主语,删掉“使”。
D、搭配不当,“录取”与“名额”搭配不当,删除“名额”。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答案】11.B
12.A
【知识点】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歌的特点;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诗歌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2)此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11.B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当“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人们往往因年龄、身份、阶级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以为他们各不相同,以为他们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世界里,而事实上人们永远因某些共同的东西而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而已。
故答案为:B
12.A《断章》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
故答案为:A
【答案】13.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一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14.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知识点】体会诗歌意象;感悟诗歌的特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形象的理解和意象作用的分析。要求学生熟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结合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理解。
(2)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13.熟读诗歌,理解诗意,从“小孩”“长大”“如今”以及“一只”“一个”等词可知诗中的小孩子一生都是“寂寞”的,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诗中的意象“蝈蝈”“夜明表”分别衬托小时的寂寞和死时的寂寞。
故答案为: 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一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14.中国古典诗歌中历来就有一种以“动”写“静”的传统,让事物本身来呈现、演出它们自己,而这样写自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看似一种客观、冷静的陈述,但又暗含了一种人生的荒唐,甚至暗含了一种无声的控诉!这不曾休止仍嗒嗒行走的“夜明表”,不仅显示了死亡带来的静止,也加倍写出了整个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故答案为: 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答案】15.B
16.A
17.B
18.你欣赏风景,别人欣赏你;明月装饰窗户,你装饰别人的梦
19.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歌的特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注意对重点语句的分析。
(3)此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诗,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熟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相关的诗句进行归纳概括,必要时可直接用诗句进行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结合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读懂诗歌,理解诗意,抓重点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15.B、“在人生的舞台上往往为主动者,熟料常处于被动地位”这句话,对原诗作了不恰当的解释,诗人强调的是事物即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互为风景,又都是观看者。
故答案为:B
16.A、这首诗告诉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你”“看风景的人”“明月”“窗子”等的相互关联,表明物与我,我与人,你与他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影响。每个人都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作品并没有流露出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悲哀之情。
故答案为:A
17.仔细阅读,理解每句诗的内容,把握诗意,逐一辨析。B、表述成为,“你”指的是读者,表述错误。“你”是指看风景的人。
故答案为:B
18.《断章》的4行诗,是两幅形象的画面。一个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另一个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19.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20.【答案】(1)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2)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知识点】体会诗歌意象;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⑴ 在卞之琳的这首短诗中,诗人选择了两个物象来表现寂宽:蝈蝈和夜明表。我们对寂寞的认识和感受都有类似的经验,那就是寂寞总和死寂般的空间有关。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的内心总会渴望有些声音,打破这种死寂,来驱逐内心的寂寞。或者说,声音的出现,总会引起我们的关注, 从而暂时忘掉寂寞。蝈蝈和夜明表,都是能发出細碎且悦耳声音的两个实物,一个是童年时期的玩物,一个是成年人的附赘。但长大了的乡下孩子,正是认同了夜明表与蝈蝈在发声上存在着的同属性,故而也会常常将它置于枕边。因此诗中“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是“小孩子”儿时排遣寂寞的工具,是他活着的见证之物;“夜明表” 是“小孩子”长大后寂寞的陪伴者,是他为衣食奔波的提醒者,更是时光流逝的见证者,衬托了他死时的寂寞。
⑵ 在回顾自己30年代的写作时,诗人说他“较多寄情于同归没落的社会下层平凡人、小人物”此诗就是一例。全诗虽然没有点明主人公的死因,但这么年轻就死去,无论出自什么原因,都出自社会和命运的不公。当然,本诗的意义还不限于人道同情层面,他还由一个乡下孩子的悲剧命运,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对人生寂寞的无限感受。这句话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以静衬动,死亡的寂静被加深。而“三小时”一个 如此准确的时间,它把“寂寞”逼近了,“!寂寞”更清晰了,“寂寞”被放大,变成了宿命。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不仅加倍写出了一种人生的荒唐,也暗含了一种无声的控诉。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⑵ 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②此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意象的能力。“意象”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因此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21.【答案】(1)示例: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有一个大男孩在放纸鸢,两个小孩子围在他旁边,另两个孩子在他右侧站立,大家都全神贯注地看他放纸鸢。
(2)示例一:雨水。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示例二:惊盐,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示例三:谷雨。春雨绵绵,百谷萌生。
【知识点】图表信息;语言生动;语言连贯;节气
【解析】【分析】⑴首先要认真观察图片,看图片上都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画了那些物,思考物和人有什么联系,然后再用连贯、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认真观察图片,可以看出近处:是几个孩子站在草地上,其中一个大点的孩子在放风筝,而其他几个小一点的孩子在抬头看着空中飘飞的风筝。远处,有连绵的群山,山间涌起层层的云雾,高处有一只风筝,还有三只飞翔的小鸟。然后按照这样的观察顺序组织语言进行描述即可。
⑵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据此阐述节气含义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有一个大男孩在放纸鸢,两个小孩子围在他旁边,另两个孩子在他右侧站立,大家都全神贯注地看他放纸鸢。
⑵ 示例一:雨水。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示例二:惊盐,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示例三:谷雨。春雨绵绵,百谷萌生。
【点评】⑴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做此题时,首先应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两边等。然后把观察所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写下来。
⑵本题考查对二十四节气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时要结合字面意思和所处的季节及现实生活分析其含义即可。
22.【答案】(1)示例一:《龙船调》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和世界舞台,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示例二:《龙船调》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妹娃儿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画面,表现了土家幺妹儿的娇羞妩媚和艄公的幽默淳朴。
(2)示例:妹唱歌来哥收网
(3)①常常表现恩施地区的乡土风俗和青年男女的爱情;②多采用男女对唱的方式,反复咏唱;③多采用恩施方言,通俗上口;④多源于生活,充满情趣。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⑴《龙船调》原本是逢年过节,划彩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所以,开始人们叫它灯调。歌词通俗易懂,以浅显质朴的词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歌中描绘了一个活泼的土家姑娘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画面。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和《中国民歌40首大联唱》优秀民歌。可从内容方面推荐,要描述歌词说展示的画面,分析这首歌表达了人物的感情和性格。如:《龙船调》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妹娃儿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画面,表现了土家幺妹儿的娇羞妩媚和艄公的幽默淳朴。
⑵根据“妹摇桨来哥撒网”可以看出这句话要求写的是妹干什么来哥干什么,结合下句“歌满江来鱼满舱”可知妹在唱歌助兴,哥在收网,因此这句歌词:妹唱歌来哥收网。
⑶结合两首歌词分析, ①这两首歌词写得是他们平时的劳动,第一首写的是摇船打鱼,第二首写的是男女互表爱情,因此材料多源于生活,充满情趣,而且常常表现恩施地区的乡土风俗和青年男女的爱情;②从“男:对河对面斜对门/女:钢盆淘米用手搓”可以看出多采用男女对唱的方式,而且是男的唱一段,女的再唱一段,而且唱的去掉,内容基本相似,属于反复咏唱;③从“筛子关门眼睛多”可以看出多采用恩施方言,通俗上口。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一:《龙船调》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和世界舞台,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示例二:《龙船调》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妹娃儿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画面,表现了土家幺妹儿的娇羞妩媚和艄公的幽默淳朴。
⑵ 示例:妹唱歌来哥收网
⑶ ①常常表现恩施地区的乡土风俗和青年男女的爱情;②多采用男女对唱的方式,反复咏唱;③多采用恩施方言,通俗上口;④多源于生活,充满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答这样的题就非常的容易。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⑵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⑶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特点或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反复阅读歌词的基础上从作品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作品的特点。答题时要结合具体歌词内容、主旨、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
23.【答案】(1)推荐古诗:《苔》
推荐理由:“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希望借这首诗让大家明白,我们如果对生活环境和自身条件不满意,那么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焕发光彩。
(2)下联:书写人生精彩品味高雅诗文(其他合理亦可)
(3)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提倡的,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王维的空山就在心里(或:白居易的悲悯藏在麦穗里)
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或:愁绪挣扎在易安的身旁)
【知识点】见解表述;补写对联;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 (1)可结合对所推荐的古诗内容的理解写 出推荐理由。(2)由题干可知,既然是诵读写的项目,既有诵读,又有写,老师给的上联说的是诵读,所以下联对应的应该是书写,据此根据对联的写作要求写出相应的答案即可。(3)解答此题,可分为两步:首先发表看法,明确态度;其次阐明理由。其理由可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认知方面的作用考虑,然后组织语言作答即可。(4)根据诗词积累,仿照相关歌词的形式,选择合适的诗(词)人进行补写即可。
故答案为:⑴ 推荐古诗:《苔》
推荐理由:“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希望借这首诗让大家明白,我们如果对生活环境和自身条件不满意,那么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焕发光彩。
⑵ 书写人生精彩品味高雅诗文
⑶ 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提倡的,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⑷ 王维的空山就在心里(或:白居易的悲悯藏在麦穗里)
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或:愁绪挣扎在易安的身旁)
【点评】⑴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⑶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⑷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1.3* 短诗五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
给加横线的词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国庆节期间,天安门广场上摆放着美丽的花朵,这些花朵将广场装饰 得缤纷多彩。
(2)徐玲能够成为我国第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航母女舵手 ,与她异常刻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3)长路 (màn màn),任重道远,唯有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
(4)“‘两弹’元勋”邓稼先埋名戈壁数十载,常年风餐露宿,忍受着别人难以想象的 (jì mò),最终破解了原子弹的奥秘。
【答案】(1)zhuāng shì
(2)duò shǒu
(3)漫漫
(4)寂寞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装饰”读作“ zhuāng shì ”;“舵手”读作“ duò shǒu ”;“漫”不要误写成“慢”;“寂寞”不要误写成“莫”。
故答案为:⑴ zhuāng shì ⑵ duò shǒu ⑶ 漫漫 ⑷ 寂寞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下面语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所有的叶是这一片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B.繁多是个慌言
C.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D.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B.有误,“慌言”的“慌”应为“谎”。
AC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 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B.风从/大地/卷来
C.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D.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答案】B
【知识点】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
【解析】【分析】 ACD.正确。B.有误。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风/从大地/卷来。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节奏的划分。首先要了解句子的内容和情感,再仔细揣摩语气、重音、语速等读法,最后整体把握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月夜》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含而不露。
B.《风雨吟》一诗中,“大地风雨的海”是一个独特的意象,它实际上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
C.《断章》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的关系。
D.《萧红墓畔口占》一诗中,诗人“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专程来拜谒萧红墓,足见诗人对她友情之深挚。
【答案】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ABD.正确。C项“ 相互独立 ”有误,应为“相互关联”。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嫦娥五号”成功返回,意味着我国已经掌握了无人月球探测技术;“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标志着我国迈出了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北斗导航星座正向地球每一个角落源源不断地送去服务信号为什么中国航天事业既能稳步前行又能跨越发展 毫无疑问,是因为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是因为科技的自主创新,是因为航天人永不言败 追求卓越的精神。
A.; ! 、 B.…… ! , C.; ? , D.…… ? 、
【答案】D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解析】【分析】 第一处,是在前面多个分句后出现标点符号,从句意理解后面应该还有很多意义,所以应该用省略号;第二处,是一个问句,所以用问号;第三处是用在两个短语之间,用顿号。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标点符号使用正误的辨析。平时学习中,我们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程中也要做到尽可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6.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父亲诗兴大发,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B.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军明坐在车厢中观望另一列火车。
C.从宣德年间开始,梵文也作为装修性图案附加在瓷器画面上。
D.教师出示鼓、锣、笛子等乐器,请同学即兴表演。
【答案】C
【知识点】近义词;词语的使用(搭配)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C项,“装修”应改为“装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正确使用词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透彻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词语的先决条件。有些人之所以用错词语,原因较多,但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透彻了解词语的含义造成的。了解词语的含义,尤其要注意词语的“含义”:①字面义;②整体义;③比喻义;④褒贬义;⑤特定义。二、要注意使用范围。三、明确对象,注意区别。四、用语得体,敬谦有别。
7.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沈尹默,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B.戴望舒,现代诗人,他的诗作《萧红墓畔口占》选自《戴望舒选集》,其诗集还有《望舒诗稿》《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C.芦荻,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D.聂鲁达,黎巴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
【答案】D
【知识点】外国文学;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重要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聂鲁达是智利诗人。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重要文学常识的能力。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8.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作以“统一”为题,表明了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
B.繁多只是一个表象,也是传达给外界的谎言。
C.语言通俗易懂。
D.诗句选用“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繁多是个谎言”,这样生涩的语言,含蓄表明了现象与本质这一复杂的哲学命题。
【答案】D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包括诗歌的内容,感情,意境,意象等的掌握。ABC都赏析正确。D项中“这样生涩的语言”表述错误,应为“生动形象、含义深刻的语言”。
故答案为:D
【点评】对诗歌的赏析,包括诗歌的意象、意境,内容,感情,写作背景等。只有对诗歌全面而正确的理解,才能轻松应对诗歌赏析题。
9.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B.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C.萧红的文字,有如清风一般,读来让人如痴如醉。这世上竟有这样的好文字,竟有这样的好作家。
D.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答案】D
【知识点】比喻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必须要掌握常见修辞的特点,根据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并难度不大。
A.“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属于比喻的修辞手法;
B.“口的巨人、行的高标”都是比喻的修辞;
C.“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写出人物胆大的特点;
D.“像李先生一样”这里虽然有“像”,但是不符合比喻的修辞要求。
故答案为:D
【点评】 修辞手法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等。 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其作用。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许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的能力。
A、搭配不当或偷换主语,“我院”不是“一年”,在“是”前面加上“这”。
B、成分残缺,第三小句缺少主语,删掉“使”。
D、搭配不当,“录取”与“名额”搭配不当,删除“名额”。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二、阅读理解
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回答以下问题。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是“风景”(即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才会有灵气、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却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共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中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但“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显出来。
12.下面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贵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与物、事与物之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答案】11.B
12.A
【知识点】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歌的特点;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诗歌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2)此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的能力。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11.B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当“你”欣赏风景时,“你”自己却不知不觉中被他人观看。当“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你”赏心悦目时,“你”也许成为他人梦中的活动者,给别人带来愉悦。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而这种联系性的灵魂是人。人们往往因年龄、身份、阶级以及地域的不同而以为他们各不相同,以为他们生活在相互隔绝的世界里,而事实上人们永远因某些共同的东西而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只是有时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联系而已。
故答案为:B
12.A《断章》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
故答案为:A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
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
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
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3.
《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14.阅读《寂寞》结尾两句诗:“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试分析其艺术形式与表达效果。
【答案】13.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一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14.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知识点】体会诗歌意象;感悟诗歌的特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形象的理解和意象作用的分析。要求学生熟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结合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理解。
(2)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13.熟读诗歌,理解诗意,从“小孩”“长大”“如今”以及“一只”“一个”等词可知诗中的小孩子一生都是“寂寞”的,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诗中的意象“蝈蝈”“夜明表”分别衬托小时的寂寞和死时的寂寞。
故答案为: 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一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14.中国古典诗歌中历来就有一种以“动”写“静”的传统,让事物本身来呈现、演出它们自己,而这样写自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看似一种客观、冷静的陈述,但又暗含了一种人生的荒唐,甚至暗含了一种无声的控诉!这不曾休止仍嗒嗒行走的“夜明表”,不仅显示了死亡带来的静止,也加倍写出了整个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故答案为: 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根据诗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16.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17.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诗写了两组意象,第二组意象的意思是: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的形象或许又进入他人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B.诗人如同与读者面对面的聊天,“你”指的是读者,全诗明白如话,但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C.诗歌把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使诗行间的逻辑关系十分明确。
D.诗中主要词语(“你”“看”“风景”“装饰”等)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调。这不使人动情,却令人深思。
18.这首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①一幅是 。
②另一幅是 。
19.归纳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15.B
16.A
17.B
18.你欣赏风景,别人欣赏你;明月装饰窗户,你装饰别人的梦
19.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知识点】把握诗歌主题;体会诗歌意境;感悟诗歌的特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1)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要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注意对重点语句的分析。
(3)此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通读全诗,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词句,品味分析文本的内容、主题、情感、写法等;最后根据题目要求,与题中的各个选项逐一地对照、分析、甄别、判断、选择即可。
(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熟读诗歌,理解诗意,结合相关的诗句进行归纳概括,必要时可直接用诗句进行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结合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读懂诗歌,理解诗意,抓重点语句进行归纳概括。
15.B、“在人生的舞台上往往为主动者,熟料常处于被动地位”这句话,对原诗作了不恰当的解释,诗人强调的是事物即是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互为风景,又都是观看者。
故答案为:B
16.A、这首诗告诉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着重要的位置,“你”“看风景的人”“明月”“窗子”等的相互关联,表明物与我,我与人,你与他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影响。每个人都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作品并没有流露出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悲哀之情。
故答案为:A
17.仔细阅读,理解每句诗的内容,把握诗意,逐一辨析。B、表述成为,“你”指的是读者,表述错误。“你”是指看风景的人。
故答案为:B
18.《断章》的4行诗,是两幅形象的画面。一个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表面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时发生了联系。另一个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耐人寻味。它阐释了诗人心中思考的“事物息息相关”的抽象哲理。
19.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答案】(1)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2)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知识点】体会诗歌意象;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⑴ 在卞之琳的这首短诗中,诗人选择了两个物象来表现寂宽:蝈蝈和夜明表。我们对寂寞的认识和感受都有类似的经验,那就是寂寞总和死寂般的空间有关。在这样的空间里,我们的内心总会渴望有些声音,打破这种死寂,来驱逐内心的寂寞。或者说,声音的出现,总会引起我们的关注, 从而暂时忘掉寂寞。蝈蝈和夜明表,都是能发出細碎且悦耳声音的两个实物,一个是童年时期的玩物,一个是成年人的附赘。但长大了的乡下孩子,正是认同了夜明表与蝈蝈在发声上存在着的同属性,故而也会常常将它置于枕边。因此诗中“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是“小孩子”儿时排遣寂寞的工具,是他活着的见证之物;“夜明表” 是“小孩子”长大后寂寞的陪伴者,是他为衣食奔波的提醒者,更是时光流逝的见证者,衬托了他死时的寂寞。
⑵ 在回顾自己30年代的写作时,诗人说他“较多寄情于同归没落的社会下层平凡人、小人物”此诗就是一例。全诗虽然没有点明主人公的死因,但这么年轻就死去,无论出自什么原因,都出自社会和命运的不公。当然,本诗的意义还不限于人道同情层面,他还由一个乡下孩子的悲剧命运,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对人生寂寞的无限感受。这句话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滴滴答答的走动声,以静衬动,死亡的寂静被加深。而“三小时”一个 如此准确的时间,它把“寂寞”逼近了,“!寂寞”更清晰了,“寂寞”被放大,变成了宿命。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不仅加倍写出了一种人生的荒唐,也暗含了一种无声的控诉。据此分析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小孩子是一个“寂寞”的载体。“蝈蝈”“夜明表”等意象分别衬托了小时候的寂寞、死时的寂寞。
⑵ 以不休止的“夜明表”衬托出静态的死亡,我们可以听到表针的走动声,死亡的寂静被加深,加倍写出了人生的寂寞,表现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点评】⑴①本题考查对诗歌事物形象的鉴赏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抓住诗中描写这一事物的语句,分析事物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然后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最后再总结塑造此形象的意义。②此题考查理解现代诗歌意象的能力。“意象”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因此解答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⑵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三、语言表达
21.语文实践活动。
(1)【阅读与鉴赏,信息提取】仔细观察下面这幅图片,请描述画面的主要内容。
(2)[文化传承·文化理解]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请从“春雨惊春清谷天”中任选一个节气(示例除外),阐释其含义。
节气:清明
含义:万物生长,清洁明净。
【答案】(1)示例: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有一个大男孩在放纸鸢,两个小孩子围在他旁边,另两个孩子在他右侧站立,大家都全神贯注地看他放纸鸢。
(2)示例一:雨水。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示例二:惊盐,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示例三:谷雨。春雨绵绵,百谷萌生。
【知识点】图表信息;语言生动;语言连贯;节气
【解析】【分析】⑴首先要认真观察图片,看图片上都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画了那些物,思考物和人有什么联系,然后再用连贯、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认真观察图片,可以看出近处:是几个孩子站在草地上,其中一个大点的孩子在放风筝,而其他几个小一点的孩子在抬头看着空中飘飞的风筝。远处,有连绵的群山,山间涌起层层的云雾,高处有一只风筝,还有三只飞翔的小鸟。然后按照这样的观察顺序组织语言进行描述即可。
⑵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据此阐述节气含义即可。
故答案为:⑴ 示例:在一片空旷的草地上,有一个大男孩在放纸鸢,两个小孩子围在他旁边,另两个孩子在他右侧站立,大家都全神贯注地看他放纸鸢。
⑵ 示例一:雨水。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示例二:惊盐,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示例三:谷雨。春雨绵绵,百谷萌生。
【点评】⑴此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做此题时,首先应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中间到两边等。然后把观察所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写下来。
⑵本题考查对二十四节气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时要结合字面意思和所处的季节及现实生活分析其含义即可。
22.恩施是民歌的海洋,恩施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动人的音符之一。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名曲《下里巴人》盛传于巴山楚水;2012年中央电视台“民歌中”栏目曾多次播出“恩施民歌”专题,优秀的文化需要保护、传承和推介。为了让恩施民歌这朵奇葩常开不败,学校开展“恩施民歌”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1)【语言与思维·言语整合】请你从地位或内容方面,用简明的语言为恩施民歌名曲《龙船调》写一段推介词。(50字左右)
(2)【语言与思·言语整合】请将下面《清江河》歌词选段仿写完整.
请江河水清又长, 清江河水清又长,
五里沙洲十里浪。 五里沙洲十里浪。
妹摇桨来哥撒网,
滩上滩下忙又忙。 歌满江来鱼满舱。
(3)【阅读与欣赏·理解与鉴赏】结合第(2)题中的《清江河》选段和下面的《筛子关门眼睛多》选段,说说恩施民歌有哪些主要特点。
男:对河对面斜对门, 女:钢盆淘米用手搓,
看到我小妹长成人。 事事难为我情哥。
早盼爹妈来下聘, 本想留郎吃顿饭,
晚盼父母请媒人。 筛子关门眼睛多。
【答案】(1)示例一:《龙船调》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和世界舞台,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示例二:《龙船调》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妹娃儿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画面,表现了土家幺妹儿的娇羞妩媚和艄公的幽默淳朴。
(2)示例:妹唱歌来哥收网
(3)①常常表现恩施地区的乡土风俗和青年男女的爱情;②多采用男女对唱的方式,反复咏唱;③多采用恩施方言,通俗上口;④多源于生活,充满情趣。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⑴《龙船调》原本是逢年过节,划彩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所以,开始人们叫它灯调。歌词通俗易懂,以浅显质朴的词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歌中描绘了一个活泼的土家姑娘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画面。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和《中国民歌40首大联唱》优秀民歌。可从内容方面推荐,要描述歌词说展示的画面,分析这首歌表达了人物的感情和性格。如:《龙船调》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妹娃儿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画面,表现了土家幺妹儿的娇羞妩媚和艄公的幽默淳朴。
⑵根据“妹摇桨来哥撒网”可以看出这句话要求写的是妹干什么来哥干什么,结合下句“歌满江来鱼满舱”可知妹在唱歌助兴,哥在收网,因此这句歌词:妹唱歌来哥收网。
⑶结合两首歌词分析, ①这两首歌词写得是他们平时的劳动,第一首写的是摇船打鱼,第二首写的是男女互表爱情,因此材料多源于生活,充满情趣,而且常常表现恩施地区的乡土风俗和青年男女的爱情;②从“男:对河对面斜对门/女:钢盆淘米用手搓”可以看出多采用男女对唱的方式,而且是男的唱一段,女的再唱一段,而且唱的去掉,内容基本相似,属于反复咏唱;③从“筛子关门眼睛多”可以看出多采用恩施方言,通俗上口。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一:《龙船调》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和世界舞台,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示例二:《龙船调》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妹娃儿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画面,表现了土家幺妹儿的娇羞妩媚和艄公的幽默淳朴。
⑵ 示例:妹唱歌来哥收网
⑶ ①常常表现恩施地区的乡土风俗和青年男女的爱情;②多采用男女对唱的方式,反复咏唱;③多采用恩施方言,通俗上口;④多源于生活,充满情趣。
【点评】⑴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答这样的题就非常的容易。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⑵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仿写”题要四注意:①话题:是沿用原来话题,还是变换话题。②修辞:题干对修辞有无限制,例句使用了何种修辞。③句式:主要审清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属何种复句,仿写句子要与例句尽最大可能保持一致。④内容:例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何内在联系,这对仿写句的内容隐含了哪些要求。如果是仿写语段的某一部分,续写语段,那就要求仿写句不仅要与被仿写部分在句式结构、思想内容等。
⑶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特点或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反复阅读歌词的基础上从作品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分析作品的特点。答题时要结合具体歌词内容、主旨、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
23.
某学校九年级举行“传承传统文化之经典咏流传”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你参加。
(1)【推荐经典】
如果让你推荐一首古诗在本次活动中进行朗诵,你会推荐哪一首?说说理由。
推荐古诗:
推荐理由:
(2)【拟写对联】
本次活动中有“诵读·写”的项目,语文老师写了上联,请你补出下联。
上联:诵读文学经典传承优秀文化
(3)【表达观点】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在央视热播。于是,“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成了同学们热议的话题。请你就此话题发表看法并说明理由。(60字左右)
(4)【补写歌词】
下面是《经典咏流传》主题曲部分歌词,请你根据诗词积累,补全歌词。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
听见太白唱醉的明月
这是杜甫赞过的春雨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
就算我没有稼轩同一般的才华
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
【答案】(1)推荐古诗:《苔》
推荐理由:“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希望借这首诗让大家明白,我们如果对生活环境和自身条件不满意,那么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焕发光彩。
(2)下联:书写人生精彩品味高雅诗文(其他合理亦可)
(3)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提倡的,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王维的空山就在心里(或:白居易的悲悯藏在麦穗里)
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或:愁绪挣扎在易安的身旁)
【知识点】见解表述;补写对联;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 (1)可结合对所推荐的古诗内容的理解写 出推荐理由。(2)由题干可知,既然是诵读写的项目,既有诵读,又有写,老师给的上联说的是诵读,所以下联对应的应该是书写,据此根据对联的写作要求写出相应的答案即可。(3)解答此题,可分为两步:首先发表看法,明确态度;其次阐明理由。其理由可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认知方面的作用考虑,然后组织语言作答即可。(4)根据诗词积累,仿照相关歌词的形式,选择合适的诗(词)人进行补写即可。
故答案为:⑴ 推荐古诗:《苔》
推荐理由:“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希望借这首诗让大家明白,我们如果对生活环境和自身条件不满意,那么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焕发光彩。
⑵ 书写人生精彩品味高雅诗文
⑶ 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提倡的,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⑷ 王维的空山就在心里(或:白居易的悲悯藏在麦穗里)
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或:愁绪挣扎在易安的身旁)
【点评】⑴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⑵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⑶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依据材料表达感想,作答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材料中的某些关键词语来表达,有必要在答案中出现材料中的一些关键字词,表达时,语意要清晰连贯,不能有语病。
⑷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