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山阿(ē) 浸渍(zī) 长歌当哭(dànɡ)
B.绯红(fēi) 尸骸(hái) 面面相觑(qù)
C.干练(ɡān) 喋血(dié) 殒身不恤(yùn)
D.寥落(liáo) 菲薄(fěi) 从容不迫(cōnɡ)
解析 A项“浸渍”的“渍”读“zì”;C项“干练”的“干”读“ɡàn”,“殒身不恤”的“殒”读“yǔn”;D项“从容不迫”的“从”读“cónɡ”。
答案 B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踌躇 造化 和霭 依稀
B.淋漓 流言 编辑 惨淡
C.洗涤 喋血 诧异 廖落
D.屠戳 噩耗 黯然 羽翼
解析 A项“和霭”应为“和蔼”;C项“廖落”应为“寥落”;D项“屠戳”应为“屠戮”。
答案 B
3.依次填入下面文句横线上的词语,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是 ( )(3分)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________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________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________如是之从容。
A.竟至 竟会 竟会 B.竟会 竟至 竟能
C.竟能 竟会 竟至 D.竟至 竟能 竟会
解析 “竟至”指竟然至于,竟然达到,程度比“竟会”重。“竟能”指竟然能够,出乎意料,暗含赞赏。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表明,人类68%的疾病的原因是由空气污染引起的,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是感冒的主要根源。
B.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C.记者发现,包里尽管揣着数张银行卡,但不少市民对银行业务收费标准并不清楚,有些人“被扣费”后才恍然大悟。
D.近日有消息称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开展一次大规模降薪,其降幅达到整体工资的30%,有些甚至下调了一倍。
解析 A项句式杂糅。“据”“表明”保留一个,“的原因”和“由……引起的”保留一个。C项语序不当。“尽管”应放在“包里”的前面。D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开展”缺少必要照应词语(“缺少宾语中心词”),降幅不应使用倍数表示。
答案 B
5.请简述“温酒斩华雄”的故事。(100字左右)(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董卓部将华雄骁勇异常,先后战败盟军多名大将,盟军各将都有些惊慌失措。正在袁绍担心之时,关羽挺身而出。曹操给关羽酾热酒一杯,与他饮了上马,关羽却叫曹操手下先斟下酒,便提刀而出,不一会,关羽拍马而回,掷华雄人头于地,而酒还是温的。
阅读与鉴赏(45分)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6.作者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反映了怎样的观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人民在为正义而斗争的过程中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取得一点成果。这里也包含着对以往斗争和斗争方式是否正确的思考。
7.根据文章的思路,指出下列短语所指的内容。(6分)
(1)“无恶意的闲人”指哪些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恶意的闲人”指哪些人?(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庸俗的小市民。(2)走狗文人如陈西滢之流。
8.作者对”徒手请愿”赞同吗?为什么?(结合原文回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对“徒手请愿”是不赞同的。作者明确指出,“三一八”徒手请愿,死伤的爱国学生“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而“街市依旧太平”,正反映出“请愿”“流血”并没有震撼卖国政府和唤醒民众。
9.讲讲作者在文中引用陶潜的诗的意图。(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引用《挽歌》诗句的意图:刘和珍等青年的殉难虽没有在广大民众中引起反响,但她们死得其所,其殒身不恤的精神将与巍巍高山同在。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忆刘半农君
鲁 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的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注】 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至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0.在“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 “陈旧”的意思。②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以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11.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③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12.请根据原文概括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两人疏远起来。②鲁迅在《何典》序文中说了“老实话”,又在《语丝》上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刘半农感到不快。③刘半农后来“据了要津”,也影响了两人的关系。④“五四”退潮以后,刘半农思想发生变化,这是两人疏远的最根本的原因。
13.[对应考点链接]联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的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②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③写“憎恶”刘半农的近几年,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的读音,与所给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塞sè 堵塞 阻塞 敷衍塞责 闭目塞听
B.间jiàn 间谍 间架 挑拨离间 亲密无间
C.舍shè 施舍 宿舍 舍己救人 恋恋不舍
D.恶wù 憎恶 厌恶 深恶痛疾 十恶不赦
解析 B项“间架”读“jiān”,其它读“jiàn”;C项“宿舍”读“shè”,其它读“shě”;D项“十恶不赦”读“è”,其它读“wù”。
答案 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3分)
A.撕破 厮打 具乐部 具体而微
B.题纲 提携 孵化器 绿草如荫
C.煎熬 剪裁 葡萄藤 腾云驾雾
D.赋予 付与 暴发户 山洪爆发
解析 A项“具乐部”应为“俱乐部”;B项“题纲”应为“提纲”,“绿草如荫”的“荫”应改为“茵”;D项“山洪爆发”应为“山洪暴发”。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这里有表层的、看得见的、感同身受的变化——城市和乡村日新月异,生活方式已与父辈大不相同;但更有深层的、不易察觉却能辐射未来的变化。
B.要培植健康的金融市场,必须建立一套可以操作的法律、法规,从而能够有效打击在金融市场中翻云覆雨的“资金贩子”。
C.为把该市建成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特大城市,不久前召开的“两会”上,代表和委员们集思广益,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D.虽然炎热的夏季早就过去,可怕的秋老虎也已经被秋风赶走,可是特丽珑显示器和钻石珑显示器为占领未来的CRT市场的明争暗斗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解析 A项望文生义,“感同身受”现多指虽未亲自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C项使用范围不当,“集思广益”意为集中大家的想法和智慧,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显然不能用于互相讨论。D项“如火如荼”比喻声势浩大而热烈,是褒义,此处感彩不当,另外“明争暗斗”也不可能“声势浩大”。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姜糖是土家族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具有驱寒、呕吐、鼻塞、发汗之功效,口感香脆酥甜。
B.为满足旅客出行、营造和谐春运,北京站推出了特色售票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对象开设各种购票窗口,为旅客购票提供了方便。
C.在当天酒会上,华谊兄弟宣布,华谊天意公司将投入巨资,筹拍古典史诗巨作《曹操》,全面而客观地演出乱世枭雄曹操的一生。
D.在担任联邦参议员期间,奥巴马参与起草了有关控制常规武器的议案,并支持有关院外游说、选举欺诈、气候变化和核恐怖主义等问题的一系列议案。
解析 A项语序不当、逻辑混乱,应为“姜糖是土家族历史悠久的传统食品,口感香脆酥甜,具有驱寒、止呕吐、通鼻塞、发汗之功效”。B项成分残缺,“出行”后应加“需要”,“春运”后应加“氛围”。C项搭配不当,“演出乱世枭雄曹操的一生”应改为“表现乱世枭雄曹操的一生”。
答案 D
5.卡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救到圣母院以后,送给她一个小铁哨。请简述《巴黎圣母院》中小铁哨帮爱斯梅拉达免受凌辱的故事。(100字左右)(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天晚上,克洛德摸索着来到爱斯梅拉达身边,想占有她。爱斯梅拉达奋力挣扎,情急之下吹响铁哨,唤来了卡西莫多。卡西莫多举起克洛德,扔到地上,想杀了他,但又不想把血溅到爱斯梅拉达身上,就把克洛德拖到门外。
阅读与鉴赏(45分)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扫掉,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6.第一节中两个“包袱”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个“包袱”指的是小狗在“我”家为“我”心理上增添的担心,第二个“包袱”指的是对自己出于自私而抛弃小狗的自责。
7.“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为什么说“终于”?表达了什么意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终于”指的是正直的人在那个时代的必然命运,表达了注定与小狗包弟一样,都要受到摧残的意思。
8.第二节主要借助什么回忆往事的?说说其所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二节主要是借助对周围景物的描写回忆往事的。
这种描写在艺术上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同时,以哀景抒哀情,更添一番悲凉。
9.节选部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主要是如何表达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节选部分形式上表达了作者对小狗的歉意,实质上表达了作者对“文革”的谴责。表达手法十分含蓄。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丢失的香柚
梁晓声
“大串联”①时期,我从哈尔滨到了成都,住气象学校,那一年我才17岁,头一次孤独离家远行,全凭“红卫兵”袖章做“护身符”。
我第二天病倒了。接连多日,合衣裹着一床破棉絮,蜷在铺了一张席子的水泥地的一角发高烧。
高烧初退那天,我睁眼看到一张忧郁而文秀的姑娘的脸。她正俯视我。我知道,她就是在我病中服侍我的人。又见她戴着“红卫兵”袖章,愈觉得她可亲。
我说:“谢谢你,大姐。”看去她比我大二三岁。
一丝悱然的淡淡的微笑浮现在她脸上。
她问:“你为什么一个人从大北方串联到大南方来呀?”
我告诉她,我并不想到这里来和什么人串联。我父亲在乐山工作,我几年没见他的面了,想他!我委托她替我给父亲拍一封电报,要父亲来接我。
隔日,我能挣扎着起身了,她又来看望我,交给了我父亲的回电——写着“速回哈”三个字。
我失望到顶点,哭了。
她劝慰我:“你应该听从你父亲的话,别叫他替你担心。乐山正武斗,乱极了!”
我这时才发现,她戴的不是“红卫兵”袖章,是黑纱。
我说:“怎么回去呢?我只剩几毛钱了!”虽然乘火车是免费的,可千里迢迢,身上总需要带点钱啊!
她沉吟片刻,一只手缓缓地伸进衣兜,掏出5元钱来,惭愧地说:“我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黑五类’②。我父亲刚去世,每月只给我9元生活费,就剩这5元钱了,你收下吧!”她将钱塞在我手里,拿起笤帚,打扫厕所去了。
我第二天临行时,她又来送我。走到气象学校大门口,她站住了,低声说:“我只能送你到这儿,他们不许我迈出大门。”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柚子给了我:“路上带着,顶一壶水。”
空气里弥漫着柚香。我说:“大姐,你给我留个通信地址吧!”
她注视了我一会儿,低声问:“你会给我写信吗?”
我说:“会的!”
她那么高兴,便从她的小笔记本上扯下一页纸,认认真真给我写下了一个地址,交给我时,她说:“你们哈尔滨不是有座天鹅雕塑吗?你在它前边照张相寄给我,好吗?”
我默默点了一下头。我走出很远,转身看,见她仍呆呆地站在那里,目送着我。
路途中缺水,我嘴唇干裂了,却舍不得吃那个柚子。在北京转车时,它被偷走了。
回到哈尔滨的第二天,我就到松花江畔去照相。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
我不愿让她知道天鹅雕塑砸毁了,就没给她写信……
去年,听说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又复雕了,我专程回了一次哈尔滨,在天鹅雕塑旁照了一张相,彩色的。按照那页发黄的小纸片上的地址,给那位铭记在我心中的大姐写了一封信,信中夹着照片。
信退回来了。信封上,粗硬的圆珠笔字写的是——“查无此人”。
她哪里去了?
想到有那么多我的同龄人“消失”在十年动乱之中了,我的心便不由得悲哀起来。
【注】 ①“大串联”:文化大革命中以“革命”的名义天南地北地联系。②“黑五类”:文化大革命中,父辈或祖辈乃至曾祖辈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和右派分子,其子女称作“黑五类”。
10.“大姐”为什么希望“我”在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前照张像送她?这一情节暗示了什么?(不超过35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联系天鹅雕塑的本身寓意:纯洁美好。
答案 天鹅是美的化身,“大姐”如此喜欢天鹅,折射出她身处困境仍不忘追求美。这一情节,表现了“大姐”的心灵像天鹅一般纯洁美好。
11.文章以“丢失的香柚”为题,有什么深刻用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香柚的来源、去向以及“大姐”的形象特征出发组织答案。
答案 “香柚”象征着“大姐”美好的心灵,伟大的爱心。“丢失的香柚”既是写“大姐”给“我”的香柚在火车上被偷而丢失,又有深意:“文革”使许多像“大姐”这样的有着纯洁美好的心灵的人遭到迫害,使他们在社会上“丢失”,揭露了“文革”使我们国家民族丢失了许多美好的事物。
12.[对应考点链接]最后一段中“消失”除了指同龄人肉体的消失,还有哪两层深刻含义?“悲哀”二字有何深刻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参考考点链接提供的解题要点。
答案 (1)消失还有这两层含义:①宝贵青春的消失;②美好心灵的消失。
(2)悲哀:这个悲哀不仅是为像“给我香柚”的大姐那样的同龄人遭受“文革”的浩劫而悲哀,更是为过去宝贵青春、美好心灵的消失而悲哀。是为“文革”这段民族历史而悲哀。
13.“大姐”最后的结局,文中未明确交待,你设想她会是怎样的结局?(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合情合理即可。(结合学过的《小狗包弟》的有关知识,结合本文情节发展的趋势和文中“查无此人”的暗示,作合理引申)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15分 )
1.下列各项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启迪(dí) 叱咤(chà) 官宦(huàn) 戊戌(xū)
B.莅(lì)临 悍(hàn)然 步履(lǔ) 谦逊(xùn)
C.箜(kōnɡ)篌 酣(hān)畅 屏(pínɡ)息 蓟(jì)北
D.繁冗(rǒnɡ) 俏皮(pi) 洽(qià)合 泪下沾襟(jīn)
解析 A项“咤”读“zhà”;B项“履”读“lǚ”;C项“屏”读“bǐnɡ”。
答案 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3分)
A.景仰 戊戌 启迪 风神潇洒
B.谦逊 洪亮 箜篌 公竞渡河
C.弥漫 苍茫 引证 起承转合
D.机缘 酣畅 沾襟 博闻强记
解析 B项“竞”应为“竟”。
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20多年时间,从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村子,一跃而发展成为华北最大的服装城,郝庄村的惊人巨变,曾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
B.由于“产值数字”与县级干部政绩考核挂钩,谁也不想丢乌纱帽,自然虚报浮夸蔚然成风。
C.科学与诗歌虽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我们的先辈却能匠心独运,把二者熔于一炉,统一和谐,滴水不漏,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不朽的名诗佳句。
D.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午9时开幕,不到8时,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就站满了严阵以待的记者。
解析 A项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妙的意思。B项感彩错,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多用于好的方面。蔚然:形容茂盛、盛大。C项对象错,滴水不漏:形容说话、办事周密细致,毫无差错和疏漏,可改为“天衣无缝”。D项对象错,严阵以待:摆出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近年来,我国以新的姿态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调整,迈出了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而又负责任的参与者的重要一步。
B.经过专家组分析论证,排除了不可抗力和人为破坏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认定“12·23”特大井喷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C.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刊登名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道,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D.在质量月活动中,他们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进行了综合治理,尤其加强了对工艺流程、验收程序的监控。
解析 B项,成分残缺,无主语,可将“经过”移至“专家组”之后;C项词序不当,“罕见地”应放在“用四个整版”前;D项“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句式杂糅,删去“围绕”或删去“以”和“为中心”。
答案 A
5.《红楼梦》中“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这句是谁说的?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要叙述。(100字左右)(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林黛玉。宝玉挨打。贾政让宝玉会见贾雨村,宝玉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宝玉同忠顺王府一个戏子琪官“相与甚厚”,让贾政“又惊又气”;又有贾环告状,说是宝玉强奸金钏未遂使金钏跳井。贾政往死里打宝玉,在贾母的训诫呵斥中停下,后来宝钗、黛玉等人来探视,黛玉半日方抽抽噎噎地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阅读与鉴赏(45分)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6~9题。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6.第一段文字中,作者用了“表演”一词,联系课文,谈一谈你对该词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演”一词是对梁先生演讲的外在表现而言的,赞扬他的演讲不枯燥,不呆板,形象生动,有感染力;而并非说他只要形式而缺少真情实感。
7.文章描写梁先生的演讲,特别提到《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意何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意有两点:一是他演讲的“紧张处”,是最精彩的部分;一是用这两部作品来表明梁先生思想感情所在。
8.阅读整个节选部分文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梁先生是有学问、有文采,激情澎湃、有爱国心的人。
9.这几段文字中,有两处文字节奏感特别明显,请找出并分析其效果。(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处是“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一处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前者句式整齐,气势磅礴;后者字数逐渐增多,节奏逐渐增强,如江河奔腾。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4题。
鸟
梁实秋
我爱鸟。
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地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
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举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油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在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得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地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则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蛮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我有过一次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地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地长,而且是蓬松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囱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囱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10.对文章鉴赏不当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触景生情,借物抒怀,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自己对鸟的种种感受。
B.作者爱所有的鸟,对鸟的悲苦给予深深的同情。
C.文章借对鸟的感受,抒发了对于自由、平等、博爱、幸福生活的怀念、追求的感情。
D.文章逐层加以细致描写,内容丰富,层次井然。
E.这篇散文善于发挥联想,在写鸟的各种情态时,十分自然地联想到了济慈、雪莱。
解析 B项以偏赅全,其中对杜鹃那种“自己不知构巢”却“把巢据为己有”的行为就带有憎恶的情绪;C项很容易判定是不对的,主要是几个概念与全文内容的对照,“博爱”在全文体现不出,不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之一。
答案 BC
11.文章依照不同的鸟给予自己的不同感受,把鸟分为哪四类?(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令人喜悦的鸟、令人憎恶的鸟、令人悲苦的鸟。
12.[对应考点链接]第2段和第6段用了什么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反衬手法。其作用是:用笼中鸟、寒鸦和鸱枭来反衬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那些鸟的可爱,同时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不满于像囚禁似的笼中养鸟的做法。(大意对即可)
13.作者着力写了鸟给人的喜悦和鸟的生活的悲苦,从这些描写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大意对即可)
14.作者在写鸟的情态时,联想到哪些人的作品?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联想到了济慈、雪莱有关鸟的作品,这样丰富了描写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