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第一单元活页规范训练 Word版含解析(2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第一单元活页规范训练 Word版含解析(2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2-05 19:21:19

文档简介

/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徒:仅仅。
B.臣等不肖,请辞去 请:请求。
C.独畏廉将军哉 独:难道。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卒:最终。
解析 B.请:请允许我们。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吾羞,不忍为之下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解析 A.古义指官职低;B.古义指亲属,指父母兄弟等;C.古义指扬言。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例句: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A.我见相如,必辱之
B.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解析 C.与例句都是意动用法。
答案 C
4.选出对“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蔺相如料想到秦王特意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着给赵国城邑,赵国实际上不能得到。
B.蔺相如猜想秦王故意装作给赵国城邑,实际上不可能得到。
C.蔺相如料到秦王故意用欺骗的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赵国实在不可得。
D.蔺相如料到秦王只不过是用欺诈的手段假装着给赵国城邑,赵国实际上不能得到。
解析 D.特:应翻译为“只”。
答案 D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春秋战国时,诸侯以下官阶,由高到低如下:上卿、上大夫、大夫。
B.“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在古代是对地方官吏的通称。
C.“负荆请罪”的“荆”指的是荆条,“负荆”意思即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
D.“汤镬”是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放入大鼎,用滚烫的水将人活活煮死。
解析 B.“有司”,专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
答案 B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史记》的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B.《史记》体例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其中“世家”用以记述帝王将相的事迹,如《陈涉世家》。
C.“二十四史”是指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通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都属“二十四史”。
D.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解析 B.“帝王将相”改为诸侯;C.《资治通鉴》不属于“二十四史”;D.“又是文学巨著”错。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8分)
(1)且相如素贱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欲与廉颇争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等不肖,请辞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地位低贱的人。(2)争夺朝会的位次。(3)没有才能。(4)扬言。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4分)
A.
B.
C.
D.
解析 A.①只是;②白白地;B.①辞别;②言辞,这里指皇帝的意旨;C.均指“劣马”,比喻才能低下;D.①只是,只不过;②回头。
答案 C
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且庸人尚羞之”中“羞”字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相如每朝时 B.大王必欲急臣
C.而相如廷叱之 D.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解析 A.名词用作动词;B.形容词作动词的使动用法;C.名词作状语;D.与例句均为意动用法。
答案 D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7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7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们之所以离开我们的亲属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的品德啊。
(2)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
(3)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的大事放在前头,把自己的私怨放在后头啊。
/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对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天下无治《尚书》者     治:研究。
数上书孝文 数:多次。
B.太子善错计策 善:称赞。
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疾:嫉妒。
C.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好:讨好。
错常数请间言事 间:单独,私下里。
D.孝文不听,然奇其材 奇:奇怪。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衣:穿着。
解析 B.疾:痛恨;C.好:喜欢;D.奇:以……为奇。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5分)
A.
B.
C.
D.
解析 A.都是介词,凭借;B.都是承接连词,于是;C.都是介词,趁此;D.①介词,表被动,被;②介词,替。
答案 D
3.对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由此与错有谷卩·      “谷卩”通“隙”,嫌隙、裂痕
B.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卒”通“猝”,终于
C.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雒”通“洛”,“洛阳”的“洛”,
地名K
D.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不”通“否”,没有
解析 B.“卒”通“猝”,突然。
答案 B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5分)
A.吾去公归矣 B.别疏人骨肉
C.还,因上便宜事 D.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解析 B.都是“亲人”的意思。
答案 B
5.下列对《晁错》一文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晁错为人严肃刻薄,不近人情,但是他能言善辩,才能出众,足智多谋,深得孝文帝太子及景帝的赏识和宠幸。
B.作者善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晁父坚决反对儿子削藩,劝说不果而自尽,反衬了晁错政治改革的坚定;邓公为之辩护,更突显了晁错竭诚为君的忠心。
C.作者围绕晁错“峭直刻深”的性格特点,选取多个材料加以表现。其中最具表现力的是晁错始终坚持“削地收郡”的改革主张和遭再大的阻力也不退缩的情节。
D.作者对晁错其人并不赞赏,但在传文中仍然对晁错出众的才能和改革的坚定决心作了如实记述,体现出作者“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的史家风范。
解析 A.错在“太子及景帝”,太子就是景帝。
答案 A
阅读与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两门南出,凿庙堧垣。丞相嘉闻,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夜请间,具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丞相遂发病死。
错以此愈贵,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公者,何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及吾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上书言军事,谒见上。上问曰:“道军所来,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乃拜邓公为城阳中尉。
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辄听,宠幸倾九卿       倾:倾轧。
B.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 疏:疏远。
C.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 难:反对。
D.闻晁错死,吴楚罢不 罢:撤退。
解析 A.倾:压倒,超过。
答案 A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5分)
A.
B.
C.
D.
解析 A.①所字结构;②地方。B.均为“于是,就”。C.①凭借;②拿、用。D.①况且、而且;②暂且。
答案 B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晁错极力主张借诸侯的罪过来削弱他们的土地,收取他们四边的郡城,只有这样才能尊崇天子的地位,国家才会安定。
B.晁错的改革遭到了诸侯们的反对,晁错的父亲急忙从颍川赶来劝说他,晁错不为所动,父亲饮药自尽。不久,晁错也被斩于东市。
C.晁错死后,邓公作为抗击吴楚叛军的将领,向景帝谈及他对诛杀晁错的看法,他认为处死晁错其实是替诸侯报了仇。
D.这篇传记的中心线索是晁错削地收郡,这一改革举措震荡朝野,影响深远。丞相悔、公卿畏、窦婴争、诸侯疾、老父死、七国反、自身亡皆因此举措而发。
解析 D.丞相悔何不先杀晁错,为的是“穿门”的事,是在“削地”之前。
答案 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分)
(1)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7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7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6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本当先杀了他再报告皇上。却先奏请,被这小子出卖,实在是大错。
(2)晁错担忧诸侯强大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弱诸侯的封地,以尊崇京师,这是万世的利益。
(3)对内堵住了忠臣之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以为陛下不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