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2.5 孔乙己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2.5 孔乙己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31 20:28:28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2.5 孔乙己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阔绰(chuò) 羼水(chān) 活泼(pō) 煮笋(sǔn)
B.荤素(hūn) 踱进(dù) 笔砚(yàn) 步骤(zhòu)
C.荐头(jiàn) 舀水(yǎo) 间或(jiàn) 颓唐(tuí)
D.蒲包(pú) 绽开(zhàn) 门槛(kǎn) 不屑(xiāo)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样子太傻,怕侍侯不了长衫主顾。   
(2)便连人和书藉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3)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辨的神气。   
(4)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竞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3.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说起话来唠唠叨叨,使人讨厌。
B.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
C.面对此情此景,他居然在心里无动于衷。
D.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孔乙己》,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B.《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
C.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D.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与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
5.孔乙己和范进都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下面是书写孔乙己和范进的一副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偷摸成性,身残体废走向死亡路疯癫举人,懦弱迂腐,虚伪狡诈,如愿以偿叩开________。
A.童生落魄 自视清高 功名门
B.落魄童生 好大喜功 田舍门
C.落魄童生 自视清高 功名门
D.童生落魄 好大喜功 田舍门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者用孔乙己的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故事情节,布局精巧。
C.小说中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D.小说中既有社会环境描写,也有自然环境描写。
7.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B.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C.多乎哉?不多也。
D.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8.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②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③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⑤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正确的顺序是(只填序号):   
二、阅读理解
9.阅读《故乡》和《孔乙己》选段,完成题目。
【甲】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乙】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选段的内容。
(2)选段【甲】中的“厚障壁”指什么?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3)选段【乙】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该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4)结合选段,回答问题。
①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②“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的“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5)选段【甲】中闰土和选段【乙】中孔乙己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貌、语言、动作上。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他们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
10.阅读选文
独腿人生
罗伟章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与闹市区有一段距离,下公交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曾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见我犹豫,车夫开导我说:“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这不是讹人嘛。”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穿着人力三轮车车夫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55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右腿上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摆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
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上坡路。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重地喘着粗气。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踪影。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他说:“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下了车,那两个外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自豪的情感。
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2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但此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谢谢。”我轻声地说。“谢谢您!”车夫郑重地说。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简要梳理“我”对车夫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2)小说让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3)作者按一定层次塑造“车夫”这一形象,请参照①的句式,用“挣”或“争”概括另外两个层次:
(4)车夫与鲁迅小说中孔乙己的命运截然不同,请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社会原因。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野草》,有删改)
(1)面对“奴才”诉苦,“聪明人”和“傻子”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请简要概括。
(2)文中画线句能否改为“主人听到了喊声,走了出来”?联系上下文,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品析画线句子。
(3)作家毕飞宇认为,闰土是鲁迅笔下众多“奴才”中的一个。结合《故乡》,比较分析闰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
【以下《故乡》的片段,供参考】
①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②“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4)本文中,鲁迅为何要将“那人”称为“傻子”?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
三、语言表达
12.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②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③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⑤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13.下列语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14.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来刻画孔乙己这个形象,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这些描写方法的运用,使孔乙己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也运用适当的人物描写方法,为我们塑造某个人物形象。
15.某班拟开展“走进文学部落”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班上准备创办一份班刊,请你给班刊取一个富有文学韵味的刊名。
(2)班级文学社开展“重新设计作品人物命运”的活动,请你仿照例句的形式,重新设计孔乙己的命运。
例句:假如范进没能考中举人,他最终的命运只能是穷愁潦倒,饥饿而死。
假如孔乙己考中了举人,他   。
(3)班级文学社要选取一副对联悬挂在阅览室,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宾至如归,少安毋躁
B.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C.室雅何须大,书香不在多
D.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羼(chàn);B.踱(duó);D.屑(xi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答案】(1)侯——候
(2)藉——籍
(3)辨——辩
(4)竞——竟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规范书写,注意笔画笔顺。对形近字、同音字注意辨析、积累。⑴ 侯——候 ⑵ 藉——籍 ⑶ 辨——辩 (4) 竞——竟
故答案为:⑴ 侯——候 ⑵ 藉——籍 ⑶ 辨——辩 (4) 竞——竟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3.【答案】C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无动于衷”与“在心里”词义重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滥用介词,句子成分残缺,删掉“通过”或“使”;B、句式杂糅,D、搭配不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根据对联已有内容可确定上联写的是孔乙己,下联写的是范进。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一致。“疯癫举人”是偏正短语,与之对应的是“落魄童生”;根据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可确定第二处选“自视清高”;“死亡路”属于偏正短语,联系范进最终考中举人,名利双收,可确定选“功名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6.【答案】A
【知识点】文章线索;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项,《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小说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能够理解小说的主旨,四是要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五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7.【答案】C
【知识点】设问;反问
【解析】【分析】A、B、D三项运用的都是反问的修辞手法;C项自问自答,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8.【答案】④③⑤②①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这段话是从外貌到性情的顺序介绍、描写孔乙己。首先描写孔乙己的穿着,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不伦不类的身份,接着描写他的身材、脸色、脸上的伤痕、胡子,再接着通过他身上的衣服说明他好吃懒做的性格,然后介绍其说话特点,最后再介绍他的名字。
故答案为:④③⑤②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9.【答案】(1)【甲】又见闰土;【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2)文中的“厚障壁”指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失望、痛苦的心情。
(3)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作用: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悲凉的氛围,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4)①不矛盾。“欢喜”是因为闰土见到童年时的好友,这是高兴的事。“凄凉”是因为二十多年的贫苦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②不矛盾。因为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活,只能估计说“大约”;他已失去最起码的生存能力,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里,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又说“的确”。
(5)封建主义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导致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困苦,加上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束缚,让闰土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变化)的原因既有自己的不争气,也有社会的冷漠、人们同情心的普遍缺失,还有让他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的腐朽的封建文化教育制度。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描写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的内容,运用人物+事件的方式进行概括即可。甲文中的人物是:我和闰土,事件:在搬家前见面,看概括为:“我”又见闰土;乙文的人物是“我”掌柜、孔乙己,事件是:孔乙己到店喝酒,看概括为: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喝酒。
⑵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文中的内容理解“厚障壁”指的是封建等级观念造成“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把“隔膜”比喻成“厚障壁”,生动形象的写出“我”好闰土之间的距离,表达“我”失望、痛苦的心情。⑶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理解和分析。环境描写是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风景、事物的描写,注意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主要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还可推动情节发展,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结合“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分析,是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悲凉的气氛,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⑷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运用能力。要求考生明确态度:不矛盾。结合语境分析原因, ① “欢喜”是因为与久违的作者——儿时的伙伴重逢;“凄凉”是受封建等级思想的束缚,处境的艰难等冲击他的内心,因而脸上自然而然出现凄凉的神情。 ②结合孔乙己的自身条件和环境进行分析,说明孔乙己的确死了,而时隔多年,无从考证,也没人真正知道他的真实情况,所以只能说大约。
⑸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从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⑴ 【甲】又见闰土;【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⑵ 文中的“厚障壁”指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失望、痛苦的心情。 ⑶ 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作用: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悲凉的氛围,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⑷ ①不矛盾。“欢喜”是因为闰土见到童年时的好友,这是高兴的事。“凄凉”是因为二十多年的贫苦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②不矛盾。因为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活,只能估计说“大约”;他已失去最起码的生存能力,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里,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又说“的确”。 ⑸ 封建主义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导致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困苦,加上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束缚,让闰土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变化)的原因既有自己的不争气,也有社会的冷漠、人们同情心的普遍缺失,还有让他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的腐朽的封建文化教育制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理清思路,运用概括的方法,进行理解和概括。
⑵本题考查的是读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具体的文段或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描写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运用掌握的描写知识进行分析,注意掌握常见的描写及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结合语句的理解,要联系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文章的写作背景的掌握,结合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10.【答案】(1)怀疑→①同情→高兴→自豪→②感动
(2)作用:①“我”对车夫以前的事一无所知,运用车夫自述的方式使故事更真实、情节更紧凑。②这个故事上升到了城市与国家的层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刻。
(3)①作为残疾人,自食其力,为家庭挣生活。②作为强者,克服困难,为自己挣坦荡而快乐的生活。③作为中国人,不在外国人面前出丑,为城市、为国家争气。
(4)孔乙己:①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和摧残;②受到社会权贵和普通民众的歧视和嘲笑。人力车夫:①社会制度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②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尊重。
【知识点】文章脉络;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按行文顺序,找出“我”相关的描写,从中筛选出表现情感的词语作答即可。开始与车夫砍价,“我”说他讹人,可见我对他的怀疑;后来发现他是一个残疾人,“ 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 ”表现我对他的同情;爬上高坡后,“ 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 ”可见我内心的喜悦;听了他在外国人面前表现坚强的故事后,是一种自豪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自豪的情感 “;最后明白他提前让我下车的原因后,“ 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但此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可见“我”的感动。
⑵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前后情节来看,车夫是因为“我”在上坡后夸他不容易,他说出这段故事,前后情节衔接自然,二这段故事的内容,有可看出车夫的坚强、自信与对祖国的热爱,形象更加高大,主题更深刻。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考查的形式十分新颖,需要考生由浅入深的来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根据示例的提示,结合文中 “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 “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可以看出他挣到的还有自己的自尊,自己坦荡的生活快乐,从他讲的故事,可以看出他挣到的还有国家的尊严,注意结合示例的表述形式组织语句。
⑷本题考查不同文本主旨的理解和比较,《孔乙己》中孔乙己最终走向末路是由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科举制度让其他人瞧不起孔乙己,科举制度让孔乙己看不起劳动,也不愿劳动。本文人力车夫虽然残疾,但他自食其力,特别是我对他的态度,是民众对他们的关心。
故答案为:⑴ ①同情 ②感动 ⑵ 作用:①“我”对车夫以前的事一无所知,运用车夫自述的方式使故事更真实、情节更紧凑。②这个故事上升到了城市与国家的层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刻。 ⑶ ①作为残疾人,自食其力,为家庭挣生活。②作为强者,克服困难,为自己挣坦荡而快乐的生活。③作为中国人,不在外国人面前出丑,为城市、为国家争气。 ⑷ 孔乙己:①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和摧残;②受到社会权贵和普通民众的歧视和嘲笑。人力车夫:①社会制度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②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尊重。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思想情感梳理,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按照题干的提示,找到答题的区域,结合具体的语句,抓关键词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插叙内容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注意对插叙内容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结合相关的语句和事例进行分析,注意题干的要求,答案要有层次。
⑷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的比较理解和主题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读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的把握,结合文章的习惯内容进行分析。
11.【答案】(1)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傻子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
(2)不能。“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突出了主人的威严,凸显了主人很是笃定的心理。“慢慢地”“最后”写出主人听到了喊声但毫不着急的样子,说明主人深知奴才是不敢反抗的,他对奴才的“奴性”是极了解的。
(3)相同之处:①他们都会诉苦,他们的诉苦源于他们艰难的生活。如,闰土向“我”诉苦,文中的奴才也不断地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②他们安于自己的处境,不懂也不敢改变。如,闰土终究恭敬地唤“我”为“老爷”;文中的奴才发现傻子要砸墙,就惊恐不已。
不同之处:①闰土只是一个麻木的奴才,他只是苦于自己的生活,将所谓的希望寄托于香炉和烛台。②文中的奴才,为了做稳奴才,而出卖帮助他的傻子,向主人邀功献媚,显得很丑恶。
(4)示例一:从聪明人及奴才的角度来看,“那人”的确是傻子。他不计后果地帮助奴才,结果却遭到了奴才们的驱赶,并被称为“强盗”。事实上他并不傻,他是一个真心帮助奴才的人。“傻子”象征着那些用行动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真诚的勇敢者。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现实的荒诞:少数的行动者正被多数的“聪明人”和“奴才”冤枉、打击。鲁迅在作品中将这样的人称之为“傻子”,透露着鲁迅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
示例二:“那人”其实并不傻,他真诚热心地用行动帮助奴才,但从聪明人和奴才的角度看,这个人不计利害地去行动,结果却遭到了驱赶,的确是一个“傻子”。故事中的三个形象,隐喻了社会中的三类人,一类是可怜又可恶的“奴才”,一类是虚伪圆滑的“聪明人”,一类就是“傻子”——要用行动改变现实的勇敢的英雄形象。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现实的荒诞,表现了鲁迅对“傻子”被冤枉、打击的愤怒,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
【知识点】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1)从开头到“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写奴才向聪明人诉苦的过程,从聪明人的语言和神态看,面对奴才的诉苦,他只是从语言上安慰奴才,同情奴才,但他从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奴才摆脱猪狗不如的命运。由此可见聪明人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从“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到“他仍然砸”写奴才向傻子诉苦的过程,奴才向傻子诉苦说自己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那小屋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傻子并没有像聪明人一样用语言去安慰奴才,而是立刻让奴才带他去帮助他开一个窗户。由此可以看出傻子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
(2)比较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原文中“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这句话把“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傻子在帮奴才开窗,但奴才不但不表示感谢,替傻子保守秘密,还大张旗鼓地喊人说是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一群奴才听到后立刻出来把傻子赶走,主人其实也听到了,但他对奴才的“奴性”十分了解,知道这样的事奴才自己就会帮他解决的,根本不用担心和着急,因此他听到喊声后,才慢慢地走出来,这一方面表现了他非常笃定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他作为主人的威严。
(3)结合文章内容及《故乡》选段分析,这篇文章中奴才分别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而《故乡》的第②个片段写闰土想我诉说家里的困境;这篇文章中奴才只是诉苦,但当傻子帮他改变出境时他却惊恐不已并喊人把傻子赶走,《故乡》中的“闰土”只是觉得苦,不知道去改变自己的困境,也没有这样的意识。据此可知他们的相同之处是: 相同之处:①他们都会诉苦,他们的诉苦源于他们艰难的生活。②他们安于自己的处境,不懂也不敢改变。这篇文章中,奴才向傻子诉苦,傻子帮助他改变现状,但他却向主人邀功献媚出卖傻子,灵魂非常的丑恶。而《故乡》中的闰土精神非常的麻木,将改变自己处境的愿望寄托在神灵身上。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联系全文内容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鲁迅要将“那人”称为“傻子”的原因。文中奴才向两个人诉苦,这两个人分别是聪明人和傻子,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但奴才却非常的感激他,并认为聪明人有先见之明;而傻子呢,奴才向他诉苦说自己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那小屋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他就立刻让奴才带他去帮助他开一个窗户, 他就立即不计后果地帮助奴才,结果却遭到了奴才们的驱赶,并被称为“强盗”,聪明人和奴才的做法及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当时社会现实分析,“傻子”象征着那些用行动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真诚的勇敢者。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现实的荒诞:少数的行动者正被多数的“聪明人”和“奴才”冤枉、打击。鲁迅在作品中将这样的人称之为“傻子”,透露着鲁迅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傻子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
⑵ 不能。“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突出了主人的威严,凸显了主人很是笃定的心理。“慢慢地”“最后”写出主人听到了喊声但毫不着急的样子,说明主人深知奴才是不敢反抗的,他对奴才的“奴性”是极了解的。
⑶ 相同之处:①他们都会诉苦,他们的诉苦源于他们艰难的生活。如,闰土向“我”诉苦,文中的奴才也不断地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②他们安于自己的处境,不懂也不敢改变。如,闰土终究恭敬地唤“我”为“老爷”;文中的奴才发现傻子要砸墙,就惊恐不已。
不同之处:①闰土只是一个麻木的奴才,他只是苦于自己的生活,将所谓的希望寄托于香炉和烛台。②文中的奴才,为了做稳奴才,而出卖帮助他的傻子,向主人邀功献媚,显得很丑恶。
⑷ 示例一:从聪明人及奴才的角度来看,“那人”的确是傻子。他不计后果地帮助奴才,结果却遭到了奴才们的驱赶,并被称为“强盗”。事实上他并不傻,他是一个真心帮助奴才的人。“傻子”象征着那些用行动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真诚的勇敢者。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现实的荒诞:少数的行动者正被多数的“聪明人”和“奴才”冤枉、打击。鲁迅在作品中将这样的人称之为“傻子”,透露着鲁迅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
示例二:“那人”其实并不傻,他真诚热心地用行动帮助奴才,但从聪明人和奴才的角度看,这个人不计利害地去行动,结果却遭到了驱赶,的确是一个“傻子”。故事中的三个形象,隐喻了社会中的三类人,一类是可怜又可恶的“奴才”,一类是虚伪圆滑的“聪明人”,一类就是“傻子”——要用行动改变现实的勇敢的英雄形象。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现实的荒诞,表现了鲁迅对“傻子”被冤枉、打击的愤怒,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⑵此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的角度有:①修辞:运用了何种修辞。②词语运用: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③写作手法: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④句式:双重否定、疑问句、反问句,长短句结合。⑤结构作用: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总结全文,突出中心,深化主题。赏析的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文章中关键语句的深层内涵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
12.【答案】④③⑤②①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题干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该语段介绍的是孔乙己的特点,是熬不住总分总的顺序写的,首先明确④(开头)和①(最后)的位置,然后写他的外貌③⑤据此看排序为④③⑤②①
故答案为:④③⑤②①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13.【答案】①肖像描写。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脸上“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时常遭人欺凌;“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靡颓唐。②动作描写。“摸”字写出孔乙己动作的迟钝,说明他穷困潦倒到极点。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①这句话描写了孔乙己的身材、脸色、脸上的伤痕、胡子等,属于外貌描写,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脸上“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时常遭人欺凌;“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靡颓唐。
②“摸”是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分析,孔乙己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说明孔乙己破口袋里的钱非常少,说明他穷困潦倒到极点,另外这个词也写出孔乙己动作的迟钝。
故答案为: ①肖像描写。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脸上“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时常遭人欺凌;“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靡颓唐。②动作描写。“摸”字写出孔乙己动作的迟钝,说明他穷困潦倒到极点。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及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解答此类题,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14.【答案】史老师40多岁的模样,身高一米七左右,身着一套藏青色的中山装,笔挺而合体,显得精明强干。他长着一张国字脸,古铜色的面庞,宽宽的额头上皱纹不多,掺有一些银丝的头发一丝不乱,显得严谨冷静。讲课的时候,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每当讲到重要之处,他身体挺得直直的,眉毛高高地挑起,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家。他加重语气,放慢速度,捏着粉笔的手有力地在空中挥了半圈,接着,他转身把重点写在黑板上……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写片段作文,根据题目要求,答题时须注意以下几点:①运用人物描写方法;②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变化;③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不能为写外貌而写外貌;④语言要准确、连贯、生动形象。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以上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 史老师40多岁的模样,身高一米七左右,身着一套藏青色的中山装,笔挺而合体,显得精明强干。他长着一张国字脸,古铜色的面庞,宽宽的额头上皱纹不多,掺有一些银丝的头发一丝不乱,显得严谨冷静。讲课的时候,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每当讲到重要之处,他身体挺得直直的,眉毛高高地挑起,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家。他加重语气,放慢速度,捏着粉笔的手有力地在空中挥了半圈,接着,他转身把重点写在黑板上……
【点评】本题考查写片段作文的能力。例文写的是一位老师的形象,先写这位老师的年龄、身高,穿着打扮,接住描写这位老师的脸型、脸色、额头、皱纹、头发,然后写这位老师讲课时的富有特征性的特点,从他的眉毛、身体、神情、语气、动作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描绘。这样一个老师的形象就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15.【答案】(1)诗意长廊(或:含英咀华)
(2)最终的命运只能是得偿所愿,贪婪而终
(3)C
【知识点】活动设计;诗歌对联;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 (1)拟写的刊物名要醒目、有一定的寓意,语言要精炼。如: 诗意长廊(或:含英咀华)
(2)结合孔乙己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此他连短衣帮都看不起,处处显示自己是一个读书人,考中了举人是他最大的愿望,然后再结合他好吃懒做的性格,他必定是非常的贪婪。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3)根据对联内容分析,A适合挂在营业性的场所。B适合挂在景区。C适合挂在阅览室。D适合挂在图书馆。
故答案为:⑴ 诗意长廊(或:含英咀华)
⑵ 最终的命运只能是得偿所愿,贪婪而终
⑶ C
【点评】⑴ 本题考查设计刊物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刊物的设计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符合要求即可。
⑵本题考查仿写能力。答题时,首先要仔细分析例句的特点,然后再结合人物性格特征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仿照例句续写。
⑶本题考查对联的运用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对联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对联的大意,然后用到哪里就明确了。
1 / 1部编版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2.5 孔乙己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阔绰(chuò) 羼水(chān) 活泼(pō) 煮笋(sǔn)
B.荤素(hūn) 踱进(dù) 笔砚(yàn) 步骤(zhòu)
C.荐头(jiàn) 舀水(yǎo) 间或(jiàn) 颓唐(tuí)
D.蒲包(pú) 绽开(zhàn) 门槛(kǎn) 不屑(xiāo)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羼(chàn);B.踱(duó);D.屑(xi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字音的辨析能力。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样子太傻,怕侍侯不了长衫主顾。   
(2)便连人和书藉纸张笔砚,一齐失踪。   
(3)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辨的神气。   
(4)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竞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答案】(1)侯——候
(2)藉——籍
(3)辨——辩
(4)竞——竟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汉字字形的辨析,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规范书写,注意笔画笔顺。对形近字、同音字注意辨析、积累。⑴ 侯——候 ⑵ 藉——籍 ⑶ 辨——辩 (4) 竞——竟
故答案为:⑴ 侯——候 ⑵ 藉——籍 ⑶ 辨——辩 (4) 竞——竟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3.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说起话来唠唠叨叨,使人讨厌。
B.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
C.面对此情此景,他居然在心里无动于衷。
D.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答案】C
【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无动于衷”与“在心里”词义重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习《孔乙己》,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B.《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和强烈的呐喊。
C.孔乙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让我们分明地看到这个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悲苦人生道路上留下的一串长长的足迹。
D.读完《孔乙己》,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深深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与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
【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A、滥用介词,句子成分残缺,删掉“通过”或“使”;B、句式杂糅,D、搭配不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
5.孔乙己和范进都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下面是书写孔乙己和范进的一副对联,在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将这副对联补充完整,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偷摸成性,身残体废走向死亡路疯癫举人,懦弱迂腐,虚伪狡诈,如愿以偿叩开________。
A.童生落魄 自视清高 功名门
B.落魄童生 好大喜功 田舍门
C.落魄童生 自视清高 功名门
D.童生落魄 好大喜功 田舍门
【答案】C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根据对联已有内容可确定上联写的是孔乙己,下联写的是范进。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一致。“疯癫举人”是偏正短语,与之对应的是“落魄童生”;根据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可确定第二处选“自视清高”;“死亡路”属于偏正短语,联系范进最终考中举人,名利双收,可确定选“功名门”。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②内容相关原则,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③避免重复原则,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④上仄下平原则,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这个原则在考题中一般放得较宽。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作者用孔乙己的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小说以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故事情节,布局精巧。
C.小说中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D.小说中既有社会环境描写,也有自然环境描写。
【答案】A
【知识点】文章线索;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
【解析】【分析】A项,《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BC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小说总体把握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要了解小说情节和人物,二是要理解重点语句表达的意思,三是要能够理解小说的主旨,四是要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五是要识记有关的文学常识等。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文章进行仔细比对,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7.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B.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C.多乎哉?不多也。
D.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
【答案】C
【知识点】设问;反问
【解析】【分析】A、B、D三项运用的都是反问的修辞手法;C项自问自答,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8.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②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③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⑤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正确的顺序是(只填序号):   
【答案】④③⑤②①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这段话是从外貌到性情的顺序介绍、描写孔乙己。首先描写孔乙己的穿着,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不伦不类的身份,接着描写他的身材、脸色、脸上的伤痕、胡子,再接着通过他身上的衣服说明他好吃懒做的性格,然后介绍其说话特点,最后再介绍他的名字。
故答案为:④③⑤②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和逻辑能力。做这样的题,既要考虑到所给的多个句子之间的内容及逻辑联系,又必须结合已经给出的语言环境。具体方法是①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安排的;②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相承关系和相属关系,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等;③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等。
二、阅读理解
9.阅读《故乡》和《孔乙己》选段,完成题目。
【甲】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乙】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一九一九年三月。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乙】选段的内容。
(2)选段【甲】中的“厚障壁”指什么?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3)选段【乙】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该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4)结合选段,回答问题。
①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②“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的“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
(5)选段【甲】中闰土和选段【乙】中孔乙己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外貌、语言、动作上。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他们变化的原因各是什么?
【答案】(1)【甲】又见闰土;【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2)文中的“厚障壁”指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失望、痛苦的心情。
(3)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作用: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悲凉的氛围,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4)①不矛盾。“欢喜”是因为闰土见到童年时的好友,这是高兴的事。“凄凉”是因为二十多年的贫苦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②不矛盾。因为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活,只能估计说“大约”;他已失去最起码的生存能力,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里,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又说“的确”。
(5)封建主义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导致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困苦,加上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束缚,让闰土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变化)的原因既有自己的不争气,也有社会的冷漠、人们同情心的普遍缺失,还有让他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的腐朽的封建文化教育制度。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描写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的内容,运用人物+事件的方式进行概括即可。甲文中的人物是:我和闰土,事件:在搬家前见面,看概括为:“我”又见闰土;乙文的人物是“我”掌柜、孔乙己,事件是:孔乙己到店喝酒,看概括为: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喝酒。
⑵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文中的内容理解“厚障壁”指的是封建等级观念造成“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把“隔膜”比喻成“厚障壁”,生动形象的写出“我”好闰土之间的距离,表达“我”失望、痛苦的心情。⑶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理解和分析。环境描写是对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风景、事物的描写,注意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主要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还可推动情节发展,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结合“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分析,是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悲凉的气氛,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⑷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运用能力。要求考生明确态度:不矛盾。结合语境分析原因, ① “欢喜”是因为与久违的作者——儿时的伙伴重逢;“凄凉”是受封建等级思想的束缚,处境的艰难等冲击他的内心,因而脸上自然而然出现凄凉的神情。 ②结合孔乙己的自身条件和环境进行分析,说明孔乙己的确死了,而时隔多年,无从考证,也没人真正知道他的真实情况,所以只能说大约。
⑸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可以从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⑴ 【甲】又见闰土;【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 ⑵ 文中的“厚障壁”指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这样的比喻写出了“我”失望、痛苦的心情。 ⑶ 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作用:用萧索、凄清的自然环境营造悲凉的氛围,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 ⑷ ①不矛盾。“欢喜”是因为闰土见到童年时的好友,这是高兴的事。“凄凉”是因为二十多年的贫苦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②不矛盾。因为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无人关心,不能确切地知道他的死活,只能估计说“大约”;他已失去最起码的生存能力,在那个世态炎凉、自私冷漠的社会里,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又说“的确”。 ⑸ 封建主义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导致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困苦,加上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束缚,让闰土由“小英雄”变成“木偶人”。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变化)的原因既有自己的不争气,也有社会的冷漠、人们同情心的普遍缺失,还有让他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的腐朽的封建文化教育制度。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本,理清思路,运用概括的方法,进行理解和概括。
⑵本题考查的是读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结合具体的文段或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描写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运用掌握的描写知识进行分析,注意掌握常见的描写及其作用。
⑷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结合语句的理解,要联系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文章的写作背景的掌握,结合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10.阅读选文
独腿人生
罗伟章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与闹市区有一段距离,下公交车之后,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曾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5元。”见我犹豫,车夫开导我说:“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这不是讹人嘛。”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多收你的。”“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穿着人力三轮车车夫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至少有55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右腿上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臀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摆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
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上坡路。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重地喘着粗气。不知怎的,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踪影。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他说:“有两个外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下了车,那两个外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自豪的情感。
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2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往别墅里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但此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谢谢。”我轻声地说。“谢谢您!”车夫郑重地说。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简要梳理“我”对车夫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2)小说让车夫自述拉两个外国人的故事,有何作用?
(3)作者按一定层次塑造“车夫”这一形象,请参照①的句式,用“挣”或“争”概括另外两个层次:
(4)车夫与鲁迅小说中孔乙己的命运截然不同,请说明造成这种不同的社会原因。
【答案】(1)怀疑→①同情→高兴→自豪→②感动
(2)作用:①“我”对车夫以前的事一无所知,运用车夫自述的方式使故事更真实、情节更紧凑。②这个故事上升到了城市与国家的层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刻。
(3)①作为残疾人,自食其力,为家庭挣生活。②作为强者,克服困难,为自己挣坦荡而快乐的生活。③作为中国人,不在外国人面前出丑,为城市、为国家争气。
(4)孔乙己:①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和摧残;②受到社会权贵和普通民众的歧视和嘲笑。人力车夫:①社会制度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②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尊重。
【知识点】文章脉络;理解文章思想倾向;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梳理。解答此题按行文顺序,找出“我”相关的描写,从中筛选出表现情感的词语作答即可。开始与车夫砍价,“我”说他讹人,可见我对他的怀疑;后来发现他是一个残疾人,“ 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 ”表现我对他的同情;爬上高坡后,“ 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 ”可见我内心的喜悦;听了他在外国人面前表现坚强的故事后,是一种自豪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自豪的情感 “;最后明白他提前让我下车的原因后,“ 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但此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可见“我”的感动。
⑵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根据前后情节来看,车夫是因为“我”在上坡后夸他不容易,他说出这段故事,前后情节衔接自然,二这段故事的内容,有可看出车夫的坚强、自信与对祖国的热爱,形象更加高大,主题更深刻。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考查的形式十分新颖,需要考生由浅入深的来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根据示例的提示,结合文中 “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 “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他坚决不收,"可以看出他挣到的还有自己的自尊,自己坦荡的生活快乐,从他讲的故事,可以看出他挣到的还有国家的尊严,注意结合示例的表述形式组织语句。
⑷本题考查不同文本主旨的理解和比较,《孔乙己》中孔乙己最终走向末路是由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科举制度让其他人瞧不起孔乙己,科举制度让孔乙己看不起劳动,也不愿劳动。本文人力车夫虽然残疾,但他自食其力,特别是我对他的态度,是民众对他们的关心。
故答案为:⑴ ①同情 ②感动 ⑵ 作用:①“我”对车夫以前的事一无所知,运用车夫自述的方式使故事更真实、情节更紧凑。②这个故事上升到了城市与国家的层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主题更深刻。 ⑶ ①作为残疾人,自食其力,为家庭挣生活。②作为强者,克服困难,为自己挣坦荡而快乐的生活。③作为中国人,不在外国人面前出丑,为城市、为国家争气。 ⑷ 孔乙己:①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和摧残;②受到社会权贵和普通民众的歧视和嘲笑。人力车夫:①社会制度保障残疾人的劳动权利;②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尊重。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思想情感梳理,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的基础上,按照题干的提示,找到答题的区域,结合具体的语句,抓关键词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插叙内容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注意对插叙内容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结合相关的语句和事例进行分析,注意题干的要求,答案要有层次。
⑷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的比较理解和主题的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读文章的内容和主题的把握,结合文章的习惯内容进行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
“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野草》,有删改)
(1)面对“奴才”诉苦,“聪明人”和“傻子”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请简要概括。
(2)文中画线句能否改为“主人听到了喊声,走了出来”?联系上下文,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品析画线句子。
(3)作家毕飞宇认为,闰土是鲁迅笔下众多“奴才”中的一个。结合《故乡》,比较分析闰土和本文中“奴才”的异同。
【以下《故乡》的片段,供参考】
①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②“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4)本文中,鲁迅为何要将“那人”称为“傻子”?联系全文,阐述你的理解。
【答案】(1)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傻子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
(2)不能。“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突出了主人的威严,凸显了主人很是笃定的心理。“慢慢地”“最后”写出主人听到了喊声但毫不着急的样子,说明主人深知奴才是不敢反抗的,他对奴才的“奴性”是极了解的。
(3)相同之处:①他们都会诉苦,他们的诉苦源于他们艰难的生活。如,闰土向“我”诉苦,文中的奴才也不断地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②他们安于自己的处境,不懂也不敢改变。如,闰土终究恭敬地唤“我”为“老爷”;文中的奴才发现傻子要砸墙,就惊恐不已。
不同之处:①闰土只是一个麻木的奴才,他只是苦于自己的生活,将所谓的希望寄托于香炉和烛台。②文中的奴才,为了做稳奴才,而出卖帮助他的傻子,向主人邀功献媚,显得很丑恶。
(4)示例一:从聪明人及奴才的角度来看,“那人”的确是傻子。他不计后果地帮助奴才,结果却遭到了奴才们的驱赶,并被称为“强盗”。事实上他并不傻,他是一个真心帮助奴才的人。“傻子”象征着那些用行动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真诚的勇敢者。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现实的荒诞:少数的行动者正被多数的“聪明人”和“奴才”冤枉、打击。鲁迅在作品中将这样的人称之为“傻子”,透露着鲁迅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
示例二:“那人”其实并不傻,他真诚热心地用行动帮助奴才,但从聪明人和奴才的角度看,这个人不计利害地去行动,结果却遭到了驱赶,的确是一个“傻子”。故事中的三个形象,隐喻了社会中的三类人,一类是可怜又可恶的“奴才”,一类是虚伪圆滑的“聪明人”,一类就是“傻子”——要用行动改变现实的勇敢的英雄形象。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现实的荒诞,表现了鲁迅对“傻子”被冤枉、打击的愤怒,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
【知识点】挖掘、感悟文章主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1)从开头到“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写奴才向聪明人诉苦的过程,从聪明人的语言和神态看,面对奴才的诉苦,他只是从语言上安慰奴才,同情奴才,但他从不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奴才摆脱猪狗不如的命运。由此可见聪明人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从“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到“他仍然砸”写奴才向傻子诉苦的过程,奴才向傻子诉苦说自己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那小屋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傻子并没有像聪明人一样用语言去安慰奴才,而是立刻让奴才带他去帮助他开一个窗户。由此可以看出傻子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
(2)比较这两句话,可以看出原文中“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这句话把“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傻子在帮奴才开窗,但奴才不但不表示感谢,替傻子保守秘密,还大张旗鼓地喊人说是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一群奴才听到后立刻出来把傻子赶走,主人其实也听到了,但他对奴才的“奴性”十分了解,知道这样的事奴才自己就会帮他解决的,根本不用担心和着急,因此他听到喊声后,才慢慢地走出来,这一方面表现了他非常笃定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他作为主人的威严。
(3)结合文章内容及《故乡》选段分析,这篇文章中奴才分别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而《故乡》的第②个片段写闰土想我诉说家里的困境;这篇文章中奴才只是诉苦,但当傻子帮他改变出境时他却惊恐不已并喊人把傻子赶走,《故乡》中的“闰土”只是觉得苦,不知道去改变自己的困境,也没有这样的意识。据此可知他们的相同之处是: 相同之处:①他们都会诉苦,他们的诉苦源于他们艰难的生活。②他们安于自己的处境,不懂也不敢改变。这篇文章中,奴才向傻子诉苦,傻子帮助他改变现状,但他却向主人邀功献媚出卖傻子,灵魂非常的丑恶。而《故乡》中的闰土精神非常的麻木,将改变自己处境的愿望寄托在神灵身上。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4)联系全文内容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鲁迅要将“那人”称为“傻子”的原因。文中奴才向两个人诉苦,这两个人分别是聪明人和傻子,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但奴才却非常的感激他,并认为聪明人有先见之明;而傻子呢,奴才向他诉苦说自己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那小屋四面又没有一个窗子,他就立刻让奴才带他去帮助他开一个窗户, 他就立即不计后果地帮助奴才,结果却遭到了奴才们的驱赶,并被称为“强盗”,聪明人和奴才的做法及结果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当时社会现实分析,“傻子”象征着那些用行动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真诚的勇敢者。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现实的荒诞:少数的行动者正被多数的“聪明人”和“奴才”冤枉、打击。鲁迅在作品中将这样的人称之为“傻子”,透露着鲁迅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聪明人采取的方式是虚伪地表示同情,傻子采取的方式是用行动帮助奴才。
⑵ 不能。“主人”一词放在最后,突出了主人的威严,凸显了主人很是笃定的心理。“慢慢地”“最后”写出主人听到了喊声但毫不着急的样子,说明主人深知奴才是不敢反抗的,他对奴才的“奴性”是极了解的。
⑶ 相同之处:①他们都会诉苦,他们的诉苦源于他们艰难的生活。如,闰土向“我”诉苦,文中的奴才也不断地向聪明人和傻子诉苦。②他们安于自己的处境,不懂也不敢改变。如,闰土终究恭敬地唤“我”为“老爷”;文中的奴才发现傻子要砸墙,就惊恐不已。
不同之处:①闰土只是一个麻木的奴才,他只是苦于自己的生活,将所谓的希望寄托于香炉和烛台。②文中的奴才,为了做稳奴才,而出卖帮助他的傻子,向主人邀功献媚,显得很丑恶。
⑷ 示例一:从聪明人及奴才的角度来看,“那人”的确是傻子。他不计后果地帮助奴才,结果却遭到了奴才们的驱赶,并被称为“强盗”。事实上他并不傻,他是一个真心帮助奴才的人。“傻子”象征着那些用行动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真诚的勇敢者。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了现实的荒诞:少数的行动者正被多数的“聪明人”和“奴才”冤枉、打击。鲁迅在作品中将这样的人称之为“傻子”,透露着鲁迅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
示例二:“那人”其实并不傻,他真诚热心地用行动帮助奴才,但从聪明人和奴才的角度看,这个人不计利害地去行动,结果却遭到了驱赶,的确是一个“傻子”。故事中的三个形象,隐喻了社会中的三类人,一类是可怜又可恶的“奴才”,一类是虚伪圆滑的“聪明人”,一类就是“傻子”——要用行动改变现实的勇敢的英雄形象。鲁迅通过这个故事揭露现实的荒诞,表现了鲁迅对“傻子”被冤枉、打击的愤怒,透露出他对现实的深深悲哀和强烈批判。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然后一定要注意审题,根据题干中的问题,抓住关键性信息,最后在文章中找出原句,也可提取合并,将复杂的文字材料进行筛选,分清主次,确定重点信息,再组合成连贯的语言。
⑵此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赏析能力。赏析的角度有:①修辞:运用了何种修辞。②词语运用: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③写作手法: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④句式:双重否定、疑问句、反问句,长短句结合。⑤结构作用: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承上启下,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总结全文,突出中心,深化主题。赏析的答题模式:该句运用了……(修辞、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突出了……品质,表达了作者……情感。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文章中关键语句的深层内涵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
三、语言表达
12.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②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③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⑤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答案】④③⑤②①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题干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该语段介绍的是孔乙己的特点,是熬不住总分总的顺序写的,首先明确④(开头)和①(最后)的位置,然后写他的外貌③⑤据此看排序为④③⑤②①
故答案为:④③⑤②①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
13.下列语句分别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①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答案】①肖像描写。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脸上“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时常遭人欺凌;“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靡颓唐。②动作描写。“摸”字写出孔乙己动作的迟钝,说明他穷困潦倒到极点。
【知识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①这句话描写了孔乙己的身材、脸色、脸上的伤痕、胡子等,属于外貌描写,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脸上“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时常遭人欺凌;“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靡颓唐。
②“摸”是对孔乙己的动作描写,结合语境分析,孔乙己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说明孔乙己破口袋里的钱非常少,说明他穷困潦倒到极点,另外这个词也写出孔乙己动作的迟钝。
故答案为: ①肖像描写。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脸上“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时常遭人欺凌;“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靡颓唐。②动作描写。“摸”字写出孔乙己动作的迟钝,说明他穷困潦倒到极点。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及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解答此类题,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14.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方法来刻画孔乙己这个形象,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这些描写方法的运用,使孔乙己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也运用适当的人物描写方法,为我们塑造某个人物形象。
【答案】史老师40多岁的模样,身高一米七左右,身着一套藏青色的中山装,笔挺而合体,显得精明强干。他长着一张国字脸,古铜色的面庞,宽宽的额头上皱纹不多,掺有一些银丝的头发一丝不乱,显得严谨冷静。讲课的时候,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每当讲到重要之处,他身体挺得直直的,眉毛高高地挑起,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家。他加重语气,放慢速度,捏着粉笔的手有力地在空中挥了半圈,接着,他转身把重点写在黑板上……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写片段作文,根据题目要求,答题时须注意以下几点:①运用人物描写方法;②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外貌变化;③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不能为写外貌而写外貌;④语言要准确、连贯、生动形象。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以上要求即可。
故答案为: 史老师40多岁的模样,身高一米七左右,身着一套藏青色的中山装,笔挺而合体,显得精明强干。他长着一张国字脸,古铜色的面庞,宽宽的额头上皱纹不多,掺有一些银丝的头发一丝不乱,显得严谨冷静。讲课的时候,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每当讲到重要之处,他身体挺得直直的,眉毛高高地挑起,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家。他加重语气,放慢速度,捏着粉笔的手有力地在空中挥了半圈,接着,他转身把重点写在黑板上……
【点评】本题考查写片段作文的能力。例文写的是一位老师的形象,先写这位老师的年龄、身高,穿着打扮,接住描写这位老师的脸型、脸色、额头、皱纹、头发,然后写这位老师讲课时的富有特征性的特点,从他的眉毛、身体、神情、语气、动作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描绘。这样一个老师的形象就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15.某班拟开展“走进文学部落”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班上准备创办一份班刊,请你给班刊取一个富有文学韵味的刊名。
(2)班级文学社开展“重新设计作品人物命运”的活动,请你仿照例句的形式,重新设计孔乙己的命运。
例句:假如范进没能考中举人,他最终的命运只能是穷愁潦倒,饥饿而死。
假如孔乙己考中了举人,他   。
(3)班级文学社要选取一副对联悬挂在阅览室,最合适的一项是(  )
A.宾至如归,少安毋躁
B.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C.室雅何须大,书香不在多
D.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
【答案】(1)诗意长廊(或:含英咀华)
(2)最终的命运只能是得偿所愿,贪婪而终
(3)C
【知识点】活动设计;诗歌对联;句子仿写
【解析】【分析】 (1)拟写的刊物名要醒目、有一定的寓意,语言要精炼。如: 诗意长廊(或:含英咀华)
(2)结合孔乙己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此他连短衣帮都看不起,处处显示自己是一个读书人,考中了举人是他最大的愿望,然后再结合他好吃懒做的性格,他必定是非常的贪婪。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3)根据对联内容分析,A适合挂在营业性的场所。B适合挂在景区。C适合挂在阅览室。D适合挂在图书馆。
故答案为:⑴ 诗意长廊(或:含英咀华)
⑵ 最终的命运只能是得偿所愿,贪婪而终
⑶ C
【点评】⑴ 本题考查设计刊物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刊物的设计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符合要求即可。
⑵本题考查仿写能力。答题时,首先要仔细分析例句的特点,然后再结合人物性格特征及当时的社会现实仿照例句续写。
⑶本题考查对联的运用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对联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对联的大意,然后用到哪里就明确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