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 用来锻造大型锻件的蒸汽锤
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大批产业工人被雇用到机器轰鸣的厂房中,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图为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蒸汽锤。
图片和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结合材料说说这一事件产生的影响?
第5课 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
历史纵横
“工业革命”概念的出现
从现存文献来看,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官员在信件中描述当时法国工业化进程时,已使用“工业革命”一词;英国诗人华兹华斯隐晦地指出,新社会秩序的产生基于工业大变革,而这一看法被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所接受。1844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了大工业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巨变,并提到“工业革命”的概念。19世纪后期,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一系列讲义,详细诠释了“工业革命”,使这一概念广为人知。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中心
生产力
动力
发明来源
能源
交通工具
十八世纪六七十年代——十九世纪中期
十九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英国中心,全球扩展
德美法日多国并进
工人技师;实践经验
科学家;科学理论
蒸汽机
发电机、内燃机
火车、汽船
汽车、飞机等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煤炭
电力和石油
史纲回顾
生产力
生产组织
阶级结构
社会生活
社会问题
世界经济体系
1.工业革命推动机器大生产的出现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革命性的变化
生产方式:由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工厂
生产动力:由人力、畜力到蒸汽力量
机器时代
工厂时代
蒸汽时代
机器大生产带来了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工业革命推动机器大生产的出现
2.工厂制形成(劳作方式、生产关系变化)
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推动机器大生产的出现
特点:
①大批工人聚集劳作;②昼夜倒班运作;③规章制度严格;
④生产流水作业;⑤协作保证效率质量;⑥原料统一供配。
意义:
▲ 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
思考点 工厂制度对工业生产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致力于降低汽车的成本,实行流水线作业,使得原来需要花费12小时38分钟组装汽车底盘的时间缩短至1小时3分钟。他于1908年推出第一辆农民买得起的“平民汽车”。流水线的使用引发了一场生产方式的革命。
素养引领
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器…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工业革命推动机器大生产的出现
2.工厂制形成(劳作方式、生产关系变化)
3.机器大工业影响近代中国
表现:
①19世纪中后期,洋务运动时期引进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军事工业、民用工业)
②张謇、范旭东等一批民族资本家开办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
意义:
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
▲ 汉阳铁厂(民用企业)
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官办钢铁企业,1890 年由张之洞主持在湖北汉阳龟山下动工修建。
▲ 天津永利碱厂(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范旭东于1917年筹建的天津永利碱厂是中国最早的制碱厂。该厂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曾闻名海内外。
图片历史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工业人口猛增,改变生活空间
1870-1920年,城市人口由990万增至5430万。1920年城市人口是全国总人口的51.4%,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
——蒋维忠《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美国城市化》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工业人口猛增,改变生活空间
▲ 英国伦敦哥伦比亚路市场
像伦敦这样的城市,就是逛上几个钟头也看不到它的尽头,而且也遇不到表明快接近开阔的田野的些许征象,——这样的城市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东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他们把伦敦变成了全世界的商业首都,建造了巨大的船坞,并聚集了经常布满太(泰)晤士河的成千的船只。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2、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人们的出行。
欧美国家形成了水陆运输网,促进城际间、
国际间的人口与贸易往来,大大增加了社
会流动性。
1869年苏伊士运河
1825年世界第一条铁路
汽轮(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火车 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汽车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3、促进了乡村面貌改变
影响:①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②人口的流动,开阔眼界;
③推动城市发展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4、生活节奏加快,时间观念增强
原因:工厂制度及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必须守时,
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表现:城市中社会上层人士出行戴表,
大城市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有标准钟。
世界也逐渐统一标准时间。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思考点:工业革命是怎样改变人们的生活节奏的
①工业革命催生了工厂制度,人们不得不按时上下班;
②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交通工具使人们更加重
视时间,守时成为人们的新习惯;
③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人口更加集中,从而按部就班
地生产生活。
这一切都使生活节奏加快。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历史纵横
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所夜校
20世纪20年代,中国机器工业发展迅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人运动非常活跃。为了提高工人阶级的觉悟,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兴办平民教育。1921年,毛泽东等来到江西萍乡安源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所夜校开学。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取得胜利后,工人夜校规模扩大,学员有千余人。它对提高广大工人的文化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德】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1)原因: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市化迅猛发展等现实因素,对广大民众
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表现:
①1802年英国《工厂法》,西方国家通过立法推行初等教育,加大政府对教
育的经费支持。
②中国: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癸卯学制”,出现了大量中小学堂,对普及
初等教育起到重要作用。1922年安源路矿工人第一所夜校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素养引领
学思之窗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蒸汽动力的使用,工厂制度的推广,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劳动力的大量增加,都使得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6、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产业工人的健康。
1833 年,埃尔德莱有一个织工,一家 7 口,4 个人工作,但全部收入在扣除房租、工具等后所剩只有每星期 2 先令,这点钱要供全家人的吃穿。因此,他们的伙食是早上喝粥,中午土豆拌盐,晚上也是这样,最多加一点麦片粥。
——钱乘旦《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人文灾难及其解决》
“工人区”对面,住着高等的或中等的资产阶级……挤满了工人的“恶劣的街区”,是周期性光顾城市的一切流行病的发源地。工业革命时期的住房短缺问题、贫民窟问题、卫生设施极差等问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业发展极快、口膨胀有着密切的关系…… ——龚敏《论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住宅问题》
卓别林主演的《摩登时代》
煤矿里的童工
资产阶级的居住区
空气清新
环境舒适
交通方便
衣食富足
工人的居住区
肮脏混乱
治安很差
疾病四伏
贫困饥饿
城市的分裂:近代工业社会两大阶级的对抗和冲突
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素养引领
▲ 芝加哥工人大罢工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等地的工人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日。随后,举行集会的工人与警察发生冲突,罢工最终被镇压。后来,人们为纪念这一事件,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这幅画表现的是大罢工期间的斗争场景。
结合所学说说工人阶级何时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性事件有哪些?
工人阶级斗争的成果有哪些?
多棱:多元视角,辩证理性
最好的时代与最坏的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昧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拥有一切,人们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
英国女王与“维多利亚时代”
二、工业革命后生活方式的变化
1、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工业人口猛增,改变生活空间。
2、交通运输业进步,便利人们的出行,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3、促进了乡村面貌改变,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4、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时间观念增强。
5、初等教育不断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逐渐提升。
6、给民众的生活带来消极影响,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
第5课 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
一、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工业革命推动机器大生产的出现(工厂)
2.工厂制形成(特点、意义)
3.中国引进工厂制,进行大机器生产,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