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
语文/九年级上册
21.《创造宣言》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其作用。
3、领悟创造精神对个体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做一个有创造力的人。
新课导入
1+1什么情况下等于1?
例如: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
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
······
在一般情况下,“1+1=1”是不成立的,可我们换种思维方式,它就成立了。结合刚才的小题和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们来继续学习一篇和“创造”有关的文章--《创造宣言》。
走近作者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4年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人民教育的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写作背景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也是我国创造“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目睹了旧中国的国贫民弱,试图以教育来建设新社会。他在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斗争中,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独具特色的“创造教育思想”,为中国教育理论宝库做出了独特贡献。
由此观之,“创造教育”是他结合国情、拯救教育时弊的创举。
资料链接
飞帝亚斯(菲迪亚斯)
飞帝亚斯(约前448—432),古希腊雕塑家。雅典人。擅长神像雕塑。作品有建立在雅典卫城上的巨大的《雅典娜》铜像、有用象牙嵌金的奥林匹亚的《宙斯》像和《巴台农的雅典娜》。
米开朗基(米开朗基罗)
《正气歌》
1279年文天祥被押送抵达大都,元世祖忽必烈很赞赏文天祥的才干,他派已降的南宋恭帝及多批降臣前来劝诱,文天祥不为所动,严词拒绝。
文天祥不愧为状元出身的诗人,他在被关押三年期间,书写了几百篇诗词文章,以抒发爱国之情。1281年夏季,在暑气、腐气、秽气等七气的熏蒸中,文天祥说要“以一正气而敌七气”,他慷慨挥毫,在牢中写就了千古流传、掷地有声的铿锵之作《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国际歌》
《国际歌》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原文(法语)的歌词由欧仁·鲍狄埃(1816-1887)在1871年所作(当时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皮埃尔·狄盖特(1848-1932)于1888年为其谱曲。这首歌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
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1847—1931),发明家、企业家。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1857年(10岁),爱迪生开始对化学产生了兴趣,他在自己家中的地窖按照教科书做实验,并且经常搞得事故频繁。
资料链接
曾参
曾参(前505一前463),16岁拜孔子为师。曾参为孔子的后进弟子,入学时间上的延误,使其思想成熟的时间上落后于其它弟子。但另一方面,由于他刻苦好学,造诣很深,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著有《大学》《孝经》两书,被后世视为儒家经典,尊其为“宗圣”“述圣”。曾参传业于子思,子思传业于孟子,形成著名的“思孟学派”。
玄奘
玄奘是唐代的高僧,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决心去佛教圣地天竺(古印度)寻求真正的佛教经典。历尽千辛万苦公元645年正月归国,受到长安“空城出观”的盛大欢迎,唐太宗又在东京洛阳亲自接见了他 。他将所获梵本经书657部献于朝廷,太宗命他在弘福寺翻译群经。经过十九年的刻苦努力,共译出佛经75部,1338卷,1300多万字。佛教由是渐盛,玄奘法师为中、印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的沟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哥伦布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是意大利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圆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坐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音形识记
塑像 遁词 玄奘
樵夫 豢养 烟囱
繁殖 灌溉 屋檐
(sù)
(dùn)
(zàng)
(qiáo)
(huàn)
(cōng)
(zhí)
(guàn)
(yán)
词语积累
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遁词:指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
鲁钝:愚笨,不敏锐。
哑口无言: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道统:宋、明理学家称儒家学术思想授受的系统。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
合作探究
(一)整体探究
速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发出“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的宣言。
第二部分(2-4):正面阐述教育者的创造在于创造出真善美的人及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
第三部分(5-12):列举事例,批驳人们不愿创造的错误认识,阐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的号召。
第四部分(13-14):引用“东山樵夫”的故事,阐述失去创造力后的可悲下场。
第五部分(15-16):发出呼吁——勇于创造。
合作探究
(二)深层探究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来进行反驳?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错误观点 论据 事实论据 举例论证
1.环境太平凡 八大山人 飞帝亚斯 米开朗基罗
2.生活太单调 《易经》 《正气歌》 《国际歌》 雷塞布
3.年纪太小 莫扎特 爱迪生 帕斯加尔
4.太无能 曾参 惠能
5.陷入绝境 玄奘 哥伦布 《安魂曲》
合作探究
2、作者所举的“不能创造”的五种借口是从哪些角度出发提出来的?
“环境太平凡”“生活太单调”从客观(外部环境)角度提出;
“年纪太小”“太无能”“山穷水尽,陷入绝境”从主观角度提出。
3、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 如果有,是什么
有。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4、“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学生复述)作者以“东山樵夫”为例,论证了什么?
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例,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合作探究
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合作探究
6、品味文章语言,试结合例子分析文章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作用: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了当走投无路,陷入绝境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合作探究
(2)排比
①“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 作用: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②“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 作用:强调在单调的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③“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作用: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④“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作用: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⑤“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作用: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能力。
⑥“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 作用: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⑦“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作用: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本文叙议结合,运用大量的排比,层层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励我们树立自信,勇于创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性。
课堂延伸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创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我们不禁思考,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该如何创造呢?
陶行知曾提出,实施创造教育必须实行“六大解放”:解放他的头脑,解放他的双手,解放他的眼睛,解放他的嘴,解放他的空间,解放他的时间。
结合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