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
马克思
恩格斯
【导入新课】
理论对于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一个人理论素养越高,就越能在实践中见微知著,行稳致远,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努力学习经典理论著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今天我们走进恩格斯的作品《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意深刻、富有表现力的语段,体会 语言运用准确、鲜明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主要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清论述思路,体会论 证、论辩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 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文化传承与理解:加深对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本文论述的针对性、辩证性以及严密的逻辑性。
难点:
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专业性。
知人论世
背景探寻
文体常识
详解全文
壹
贰
叁
肆
录
目
壹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恩格斯(1820-1895),德国思想家、哲学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领袖。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支持。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列宁曾指出,他是继马克思之后“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了解作者
【主要作品】
《共产党宣言》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
贰
背景探寻
【写作背景】
1883年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道士”,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都向他请教书信,成为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重要形式。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继续在欧洲广泛传播,而1890年德国废除反社会主义的特别法,使人们的思想更为活跃,但是人们甚至有些社会民主党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水平降低了,他们受德国资产阶级学者巴尔特和“青年派”的影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大学生中有所泛滥,他们中的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了误解。有一些大学生给恩格斯写信,提出了一些问题,请恩格斯予以解答。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疑惑,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击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批判资产阶级学者的反马克思主义论调,进一步发展马克思理论,恩格斯给部分大学生回了信。
【题解】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本文是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题目简明扼要,直接亮出了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标题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分析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
叁
文体常识
书信有其固定的格式,一般要遵循以下要求:
文体知识
①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②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可以接正文。
③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④祝颂语。最一般的是“此致”“敬礼”。
⑤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
字词积累
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多愁善感: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奴颜婢膝: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
精疲力竭: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
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肆
详解全文
1 关注题目,求时代背景,索写作目的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何时何人提出的?
今天作者再提这一话题的目的是什么?
3 经济关系中技术的决定性,技术与科学
技术与科学分属于什么范畴?二者间谁更依赖谁?
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
2 通读全文,把握结构,感知文章合为时而著
本文是解答一个青年的困惑,解答了哪几个问题?彼此间有什么关系?
(1)看到本文题目后,我们自然要问“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什么呢?请看“必修下”一篇文章中的文段。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 1883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经济发展
(2)早在1846年,马克思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并阐释了二者间的关系。在这一观点提出近50年,马克思逝世10年后,恩格斯为什么又要提出这一问题呢?
1.关注题目,求时代背景,索写作目的
1.关注题目,求时代背景,索写作目的
“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为了内容方面而忽略了形式方面,即这些观念等等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这就给了敌人以称心的理由来进行曲解或歪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726页)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695—696页)
马克思逝世后,由于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的歪曲,工人运动中和思想界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把历史唯物主义庸俗化甚至加以歪曲。
①把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决定性基础作用的观点歪曲为“经济决定论”的错误观点;歪曲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②认为经济因素中的技术依赖于科学(科学表现为知识、理论形态;技术表现为物质形态)
如何正确理解
“经济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1.关注题目,求时代背景,索写作目的
2.通读全文,把握结构,感知文合为时而做
(3)带着对背景的了解,阅读本文,概括回答本文主要回答了哪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 如何准确认识“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对“上层建筑”中很多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对“科学”有巨大推动作用。【1】
②如何准确地认识“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基础”作用。 【2(a)】
③如何理解“经济关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性统治地位。【 2(b)】
(1)作者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提到了关于“社会历史”中“经济关系”及“上层建筑”两个方面的很多概念。通过一个“是指”,三个“包括”,四个“决定着”清楚地说明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请认真阅读第一段文字,画出各个概念,根据各概念之间的关系,画出其逻辑结构图。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3 .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技术与科学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经济关系
是指
生产生活资料
交换产品的方式
包括
外
部
环
境
过
去
阶
段
的
残
余
地
理
基
础
全部
技术
科学
依
赖
决定着
分配方式
阶级的划分
统治关系
奴役关系
国家、政治、
法等
经济关系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关系决定着上层建筑
技术(生产力)推动着科学发展
3 .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技术与科学
(2)文章在说明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后,接着就介绍了技术“决定”的方面,最后再补充说明经济关系“还包括”哪些方面。
为什么不把经济关系所“包括”的方面都写完再写
技术所“决定”的方面呢?这样安排逻辑的用意是什么?
(3)关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恩格斯的观点是什么?是“科学”依赖于“技术”,而“技术”并不依赖于“科学”吗?
(4)作者说“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结合前文举的实例,说说“科学”实际上是从何而来的?
3 .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技术与科学
(2)文章在说明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后,接着就介绍了技术“决定”的方面,最后再补充说明经济关系“还包括”哪些方面。
为什么不把经济关系所“包括”的方面都写完再写
技术所“决定”的方面呢?这样安排逻辑的用意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重点是在回答“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对包括“科学”在内的“上层建筑”中很多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对“科学”的巨大推动作用。
所以作者首先说明“经济关系”包括“全部技术”,紧接着就用四个“决定着”,说明了“技术”对上层建筑中很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经济关系”的“决定性作用”。最后,再补充说明“经济关系”还包括“地理基础”“前阶段的残余”和“外部环境”。
这样安排,既突出了重点内容,又保证了内容的准确和严谨。
3 .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技术与科学
(3)关于“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恩格斯的观点是什么?是“科学”依赖于“技术”,而“技术”并不依赖于“科学”吗?
“如果象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首先肯定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科学”,但他更加强调了“科学”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在二者之间, 有时候“科学”会对“技术”产生作用,但这丝毫动摇不了“技术”的“决定性基础”地位。
科学:知识、理论形态;现象中探求未知,以“认识”为己任;
技术:物质、直接应用形态;是对认识的升华,用于“改造”活动。
其实,“技术”与“科学”的这种关系也正反映了“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3 .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技术与科学
托里拆利研究流体静力学;哥白尼、牛顿解决了宏观低速运动规律;普朗克、爱因斯坦等提出了量子论和狭义相对论。
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蒸汽机的使用,电机的使用,网络的出现、电脑的应用。
(4)作者说“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结合前文举的实例,说说“科学”实际上是从何而来的?
前文举了两个实例,一是流体静力学产生于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一是关于“电”的理性认识产生于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际价值后。
这两个例子说明“科学”不是凭空出现的,是生产生活中技术实际需要的推动而产生的。这就更好地说明了“科学”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
3 .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技术与科学
1 社会的“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
“经济的基础性”等于“经济决定一切吗”?到底该如何理解“经济的基础性”的含义?
3 本文实质上回答了几个问题?
本文回答了青年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来信中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二)
2 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必然性
在历史发展中,什么是偶然性?什么是必然性?分别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1)在2(a)部分开头一句写到“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请结合该部分内容谈一谈:如何理解在一定社会中“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基础”地位?能否据此就认为在一定社会中“经济决定一切”?
1.社会的“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
这部分文字可分成三个层次,中间是举例,前后各有两段阐述,从两个角度解释了对“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基础”地位的理解。
第一个角度的阐释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
围绕“经济的决定性基础”地位,用“但是” “这
并不是说” “而是说”三个关联词,说了三层理解:
①除“经济”对“上层建筑”起作用外,“上层建筑”内部各方面又互相作用,“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② “经济”并不是导致社会现状的唯一原因,还有“上层建筑”的原因。
③“上层建筑”内部各方面之间及其对“经济”虽有作用,但始终离不开“经济必然性的基础”。
1.社会的“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
政治
法
哲学
宗教
文学
艺术
……
上层
建筑
经济
关系
全部技术、地理基础历史残余、外部环境
相
互
作
用
发生反作用
基础
①造成社会现状的原因并不只有经济,还有上层建筑各领域间的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②上层建筑各领域间的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又是在经济必然性基础上的作用。
1.社会的“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
第二个角度阐释:
“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这段文字围绕“经济的决定性基础”地位,用“并不像”“而是”“但”“不管”四个关联词,谈了四层理解:
①经济状况不会自动发生作用;
②是人们在创造社会历史;
③人们的创造受环境制约,以现实关系为基础;
④在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始终具有决定意义。
1.社会的“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
经济关系
社会状况
决定性基础
非自动发生作用,是人们在创造
人们的创造受环境制约,以现实为基础
现实中的经济关系有决定意义
①经济关系对社会的决定性作用不会自动发生,而是人们主动创造的。
②人们的创造受特定环境制约,以现实关系为基础,其中的经济关系具有决定意义。
1.社会的“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
在2(a)部分开头一句写到“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请结合该部分其它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在一定社会中“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基础”地位?能否据此就认为在一定社会中“经济决定一切”?
①不能据此认为在一定社会中“经济决定一切”。
②除经济的作用外,社会“上层建筑”中不同领域间也互相作用,“上层建筑”也对“经济关系”产生反作用,因此,不能认为“经济决定一切”。可这些“作用”都是在经济必然性基础上产生的,归根到底,在一定社会中“经济关系”必然是决定性基础。
③在一定社会中,经济不能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在进行创造,因此,不能认为“经济决定一切”。可这些创造又受环境制约,以现实关系为基础。可在一个社会的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归根到底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1.社会的“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
(2)这段文字两次写到“归根到底”,这个短语在阐述观点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能否删除?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归根到底是指根本上,这个词的使用没有否认在其他情况下别的因素在对社会历史起作用,但从根本上看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①强调上层建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都是经济必然性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②强调虽然经济状况不自动发生作用,是人们在创造历史,但这是在经济关系基础上的创造,经济关系具有决定意义。
1.社会的“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
(3) 2(b)部分写到“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能否据此认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b)这部分文字由三个段落构成
①首先提出社会历史中的 “偶然性”“必然性”及其地位,指出经济是“必然性”,伟人的出现是“偶然性”。
②接着提出了意识形态曲线和经济发展轴线的问题。
③最后指出著作界对经济史的忽视这一现象。
2.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必然性
历史发展中经济是必然性: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这段文字围绕“经济的必然性”,用“但是”“因此”“仍然”三个关联词,说了四层理解:
①再次说明是人们在创造社会历史;
②人们创造历史不按共同意志,不据共同计划,社会界限不明确,人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
③偶然性是社会历史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④归根到底,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经济的必然性。
2.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必然性
历史发展中伟人出现具有偶然性:
“这里我们就来谈谈所谓伟大人物问题。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
“一定时间”“某一国家”就从时空两个方面确定了某一社会的经济现状。接着用“如果”“并且”“不论”“但是”四个关联词,谈了两层理解:
①这一经济现状下出现的历史人物可由他人替代,极具偶然性。
②不管是谁,在这一经济现状下一定会出现一个伟大人物,这是“经济的必然性”。
2.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必然性
意识形态曲线和经济发展轴线: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这段文字共用了8个“越”字,强调了两层意思。
①强调意识形态的变化曲线,随距离经济的远近而曲折程度有别,突显了意识形态是社会历史中的偶然现象。
②强调了意识形态变化曲线的中轴线,随考察时间、范围的扩大而接近经济发展轴线,凸显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经济必然性。
2.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必然性
人
们
自
己
创
造
自
己
的
历
史
不按共同意志
缺少共同计划
社会界限不明确
偶然性是补充和表现形式
经济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某时某国出现伟人可替代,具偶然性;越远离经济,越接近意识形态,曲线越曲折,越表现为偶然现象。
某国某时一定会出现一位伟人,这具有必然性;考察时间越长,范围越广,意识形态曲线的中轴线越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说明经济具有必然性。
在历史发展中,意识形态是偶然性现象,是社会的补充和表现形式;经济具有必然性,占社会统治地位。
2.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必然性
2(b)部分写到“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能否据此认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这句话再次写到“归根到底”,在这里它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①不能认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②社会历史是人们创造的,伟大人物的出现及上层建筑的各方面都会起到作用,因此不能认为“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
③人们创造历史时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伟人的出现及远离经济的意识形态在历史发展中极具偶然性,是补充和表现形式。而不管是谁,总会出现一个伟人;意识形态变化曲线的中轴线接近经济发展轴线,从根本上说明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必然性。
2.历史发展中“经济”的必然性
(1)“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决定了“上层建筑”中的大部分内容,尤其是对
“科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在一定社会中,不是“经济决定一切”,但经济是“必然性基础”,具有“决定意义”。
(3)“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经济关系
3.本文实质上回答了几个问题?
【品读课文·语言特色】
1.语言准确严谨
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大量使用修饰词语,使语言表达十分准确、有分寸感。如“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在动词“制约”前面加上“归根到底”,准确地表明这种“制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而是最根本的。又如“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中,“过分”一词使用严谨,强调了“推敲”的程度。再如“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中,“照我们的观点看来”这一修饰成分把作者的观点界定得非常准确,让人感到作者只是在表明自己的观点,没有把自已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这反而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让读者更容易接受。
2.语言表达严密而富有逻辑性。
这主要体现在文中较多地使用了复句。如“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以“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来分析说理,语言表达十分周密,可谓天衣无缝。此外,文中还多处用到因果复句、并列复句、转折复句、递进复句等。这些复句,使句子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使内容的表达更加准确,无疑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周密性与逻辑性。
观点提出鲜明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语气恳切;“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
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表达严密
“但是”“并不是”“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跌宕起伏,但又缜密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体现了社会科学论著的语言特色,也显示了恩格斯高超的理论思维水平。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表达严密
“在很大程度上”“在更大程度上”,表达准确严谨,强调了科学对“技术的状况和需的依赖性”。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表达严密
“从天上掉下来的”,讽刺意味强烈,令人忍俊不禁。
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说理形象
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把“经济关系”比喻为“一根红线”,强调其重要性,形象生动。
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
说理形象
“可怜”“疲惫”“软弱”“多愁善感”“奴颜婢膝”等词语运用得形象生动,使抽象的“影响”变得具体形象,如同浮现在读者眼前。
如果您画出曲线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说理形象
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的必然性。以形象的语言,进一步说明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第二人称的运用,语气亲切,体现了革命导师的平易近人、朴实谦逊。
【文章主旨】
本文是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恩格斯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因为其还受很多偶然性的影响,但经济的必然性起决定作用。
主题
本文是恩格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
恩格斯针对当时资产阶级理论家对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的歪曲,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因为其还受很多偶然性的影响,但经济的必然性起决定作用。
【素材1】
恩格斯刻苦钻研,涉猎广泛,不仅研读社会科学,还注重自然科学的研究。19世纪50年代初,恩格斯曾研究生理学19世纪50年代末他又研究细胞理论和能量转化理论等自然科学。深入研究自然科学成果后,恩格斯写成巨著《自然辩证法》,这一著作有力回击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哲学的挑战,指导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需要
拓展
适用角度:
“阅读”“博学”“挑战”“广泛涉猎”等
【运用示例】
书香的熏陶,会使人的周身散发如何也虚假不来的过人气质。恩格斯博览群书,不仅成就哲人气质,还为他撰写无产阶级革命巨著打下坚实基础。我们读书,吟诵诗文,也能在文字中涵养气质,提升自我。犹如欧阳修所言:“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每一次阅读,都是与作者的对话,都是与自己灵魂的对话。习近平曾说“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深刻认识自己肩上的使命,把读书爱好浸入灵魂,把读书习惯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新时代青年一定能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也能为日后工作储备知识,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素材2】
恩格斯学习时非常重视思考,并擅长批判。他常运用辩证逻辑进行思考,偶有所得,便欣喜若狂,并及时记录下来,为后来的研究保留了大量笔记与手稿。恩格斯对于前人的理论成果并非简单地批判,亦非批判过后就作罢,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与发展。人类学家摩尔根调查研究40年后,将成果汇编成《古代社会》一书。恩格斯仔细研读,借助摩尔根调查的材料,并补充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写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适用角度:
“思考”“批判”“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等
【运用示例】
从历史上看,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大都有三个特点:博学;善间;富于钻研精神,重视思想方法。汉朝王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批判家。他写的《论衡》,专门批判古书和传说中的错误,立论有据,言之成理,表现出很高的才华。恩格斯在阅读中重视思考,批判吸收,写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知识渊博的人,见解比较深刻,思虑比较周密,而且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常有远见,预测也比较正确,使人少走许多弯路。“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这秋水,就是知识之水,就是独立思考的波涛和浪花。
【素材3 】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
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共同的信仰使彼此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都重。马克思长期流亡,生活艰苦,常常靠典当度日,有时竟然连买邮票的钱都没有,但他仍然顽强地进行他的研究工作和革命活动。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他们更是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40年建立起了伟大的友谊,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导师列宁这样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古老的传说中有各种非常动人的友谊的故事。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适用角度:
“理想”“斗争”“逆境”“人生的价值”“友谊”等
【运用示例】
真正的友谊在于同舟共济。朋友之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因此,一个人身处逆境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辨识出真正的朋友。纪伯伦说过,你会忘记与你一同笑过的人,但绝不会忘记与你一同哭过的人。是的,患难见真情,经历磨难的友谊怎能不是真正的友谊 马克思与恩格斯志同道合,身处贫困之中的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心无旁骛地写出《资本论》,依靠的就是恩格斯对他的接济,恩格斯是通过经商获取资金的——恩格斯是厌恶经商的啊。他们的友谊被称为“伟大的友谊”。“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这是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也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深厚友谊的概括。
结束语:
恩格斯在信中宣传阐发,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进行了理论指导,所表现出的原则的坚定性,说理的科学性,对话的平等性,对于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推动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再
会
天生尤物非为福 蚌有明珠亦累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