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有关议论文的常识
1、议论文的概念: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议论文是以理服人。
文体知识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2、议论文三要素及其定义
【1】论点:作者所持的见解。 (需要证明什么)
【2】论据:用于证明论点的材料。 (用什么证明)
【3】论证: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怎样证明)
3、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是完整的陈述性判断句。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4、论据
【1】事实论据:
(1)包括:有代表性确凿的事例,史实,统计数据;
(2)类型:概括或具体
【2】道理论据:
包括:经过实践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公认事理等。
5、论证
【1】论证方式: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2】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6、议论文基本结构形式
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张潮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最苦与最乐(第一课时)
【梁启超】(1873—1929),广东
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
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
思想家、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作大多收入《饮冰室合集》
作者简介
【作品】
著有《饮冰室合集》;
代表作有《李鸿章传》《清代学术概论》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资料链接
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信徒,但他们还是分道扬镳了;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过,也对立过;他拥护过袁世凯,也反对过袁世凯。他被称为“善变的豪杰”。
对此,梁启超说:“这决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
契约( ) 揽( ) 悲天悯人( )
恩惠( ) 卸却( ) 纵然( )
监督( ) 循环( ) 如释重负( )
字词积累
◆生难字
qì
lǎn
mǐn
huì
xiè
zònɡ
dū
xún
shì
锲qiè
抵御yù
翻译yì
★形近字
A.抵(dǐ)押 砥(dǐ)砺 砥细腻的磨刀石,砺指粗糙的磨刀石。砥砺合指磨刀石,也指磨炼锻炼,用来表示革命意志,也可以表示相互之间勉励。
诋(dǐ)毁(恶意毁谤、破坏)官邸(dǐ)
B.愉(yú)快 坚贞不渝(yú) 榆(yú)树
渝:改变,违背(多指感情或态度),坚守节操,决不改变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解除精神压力后心情轻松愉快。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词语解释
(士)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到死方休,不是很遥远吗?
本文标题是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之间的意思相反。这个标题引人注目,能够引起读者对内容的思考,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标题有何特点?这个标题好在哪里?
解析课题
如果把题目改成“苦与乐”可以吗?
改后的标题太宽泛了,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苦与乐的典型情况,也就是“最苦”与“最乐”的事。
最苦与最乐
速读课文,勾画关键字、词、句,参照下列表格思考:对于最苦与最乐,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整体感知
人生最大的痛苦 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应当 而不能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勇于负责任
逃避责任
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 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通过阅读段落的主题句、过渡句、结论句或关键句以快速梳理层次,掌握大意
浏览文章,画出关键语句,说说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
第一部分(1-3):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进一步阐述尽责才能获得快乐。
理清脉络
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中心论点。
“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一、谈苦
1. 阅读第一部分,说说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是
什么,他是怎样引出这个分论点的。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失意吗 不是。老吗 死吗 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 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设问排比
引出
分论点
2、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否
定
贫
失意
老、死
知足
安分
达观
谈苦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 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2、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结论:最苦的原因是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凡人在世间一天, 便有应该做的事。
正:
反:
讲道理
3.从具体生活情境举例证明观点:
举例论证:
列举个人对他人的责任
承诺未办
欠钱未还
受人恩惠未回报
得罪人未赔礼
摆事实
责任未了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 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对于自己。
对自己做事的责任
做一件事, 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 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讲道理
3、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人的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课堂小结
1、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2、回顾了略读的阅读方法
3、梳理文章的脉络
4、作者是如何论述负责任是最苦的
课后作业
1、完成课时练相关部分+随堂练习
2、读书笔记一章
最苦与最乐(第二课时)
本文论述的道理: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责任; (分论点一)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责任; (分论点二)
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不应该逃避责任。
(分论点三)
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二、论乐
1.品读第二部分,分析作者论证人生最乐的事
的过程。
观点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 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论证尽责任之后
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道理论证
(引用):
作用:充分有力地阐述了尽责任后所达到的快乐自由境界,更权威,增强了说服力。
讲道理
3.作者认为这种乐的决定权在谁呢?结合文中语
言谈谈你的理解。
论说: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三、担责任
1.第三部分作者要论证什么观点,是如何论证的?
引用名言的作用:充分有力地证明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从而得出“人生当勇于承担负责”的结论。更权威,增强了说服力
道理论证: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
2.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 “诸圣
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因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
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4. 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
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 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尽得大的责任, 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 就得小快乐”。
“最乐”:
“到了长成, 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 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最苦”:
5.作者把苦乐和责任联系起来,提出自己的苦乐
观,最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谈苦
论乐
责任
谈苦
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
论乐
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
责任
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思路总结
内容小结
作者从“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进而引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作者将论证的重点放在“快乐”的反面——“痛苦”上面,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论证结构严密,层次分明。
文句赏析
1.“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
以排比句列举种种没有尽到责任的现象,再用设问,一问一答来证明“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使原本凝重的道理变得轻松活泼。
2.“凡属我应该做的事……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运用排比且句子的表述准确、形象。
3.“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凸显出文章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
对偶句,从内容上看凝重、深刻;从词句的容量角度看语言简练。
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和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好处
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等。
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合作探究
好处:
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本文还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好处:大量的排比,使文章流畅,气势磅礴;设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使语气更强烈,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作者是怎样将道理说得清晰透彻,令读者易于接受的?
什么是未尽责任
未尽这些责任将会有怎样的痛苦
每个人应负的责任有哪些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引用古语、俗语、名人名言充当理论依据
分析观点的正确性,层层深入论述道理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孟子和曾子的名言
责任是逃不掉的,只有自己解除了,否则,就是自投苦海
人要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每个人应勇于承担责任
论证严谨,思路清晰。
纵观全文,作者始终围绕着“责任”来谈,从“负责任”(未尽责任)和“尽责任”这两个对立面写起,阐明人生最苦与最乐之事,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文章论证有力,结构十分严谨。
写作特色
语言凝重轻灵,方法多样。
本文所谈论的话题是关于人生的苦乐观,谈论起来自然多一分审慎,多一分深思热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的凝重风格。但作者又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的句式、表达方式、论证方法,使得文章的语言轻灵流畅。如运用一连串排比设问,引用孟子、曾子的话,使用俗语以及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本文语言既活泼简洁又表意丰富。
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课文小结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孔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列夫·托尔斯泰
搜集整理相关名言警句,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拓展提升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
要使一个人显示他的本质,叫他承担一种责任是最有效的办法。 ——毛姆
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
——阿来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