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17:0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一课时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情感脉络,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深厚情感。(重点)
2.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阿长的形象。(重点)
3.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详略的安排。(难点)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但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是其中一篇,回忆了童年时期自己与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
憎恶 烦琐 疮 疤 诘问
霹 雳 震悚 粗拙 孤孀
zēng
suǒ
jié
pī lì
sǒnɡ
shuāng
chuāng bā
zhuō
字词积累
惶急: 诘问:
惧惮: 渴慕:
震悚: 情有可原:
疏懒: 霹雳:
烦琐: 粗拙:
面如土色:
深不可测:
恐惧着急。
追问,责问。
害怕,畏惧。
迫切地羡慕。
因恐惧而颤动。
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疏散而不惯受拘束。
指作者受到了极大震撼。
繁杂琐碎。
粗糙低劣。
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理清文章思路,感知阿长形象,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标志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词语或句子用波浪线。
3.体现阿长特点的事件或语句旁做批注。
4.体现作者对阿长情感的句子旁做批注
圈点批注要求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8):
介绍“阿长”的身份和名字,暗示阿长的社会地位卑微。
从童年视角出发,围绕“我”的感受记叙阿长的言行举动。
第三部分(19—29):
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前后经过。
第四部分(30、31):
补叙阿长悲苦的身世,抒发了“我”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深入研读,走近阿长
她的身份 她的称呼的由来
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 她的睡相
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各种吃福橘的古怪仪式
她谋害“我”的隐鼠 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略写
详写
详略得当
假使做事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 《鲁迅全集》第七卷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合具体细节说一说。
阿长是一个地位卑微,身世不幸,却乐天安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却天性淳朴善良、仁厚慈爱。
捕捉细节--典型
1.晚上,“长妈妈”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一条臂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作品中“长妈妈”的睡相可以反映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阿长”的睡相似大侠,有点粗俗。所以也反映出她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捕捉细节--生动
2.再读描写吃福橘的片段,思考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阿长的叮嘱、热切的期待、粗鲁的举动与“我”当时的莫名其妙、懵懂不满对照写来,形成有趣的喜剧效果。没有文化的她祈求祝福的方式虽简单鲁莽,却展示出她对孩子真诚的关爱,表现了她的朴实和善良,同时对生活怀有期待又要求不高的特点。
捕捉细节——真实
3.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时,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从这句话中,你可以读出与阿长有关的哪些信息?
在这个语言描写中,我们感受到她为孩子办成一件事后内心的无比喜悦。“三哼经”是取的谐音,可以看出“阿长”确实不识字,但她留意听了,她是多么关心作者。
同学们,你从那些与阿长有关的事情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深入研读,体悟情感
作者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
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
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
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我”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完全消失
敬意淡薄
敬意
空前的


不大佩服



怀念
除了感激和怀念,本文还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开头:“什么姑娘,我现在意境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
结尾:“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
——暗示她卑微的身份
——暗含着深深的歉疚
结尾:补叙阿长的身世:“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也就是说,阿长 没有至亲骨肉。 阿长曾将“我” 视为亲人,不计回报地满足“我” 的心愿,而年幼的我心安理得,而且对这个不幸的人“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的简单期盼,当作“麻烦”,对她“不佩服”“不耐烦”。三十年后回想这一切,尤其是在“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成功”之后,反观自己“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不仅有同情悲悯,还有惭怍歉疚。
第三课时
同学们,作者使用了怎样的手法,塑造了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
1. 鲁迅先生运用怎样的手法描写阿长,阿长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选择典型事件,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人物特点,同时文章将作者童年的感受和现时的眼光穿插表现。
探究文本,了解写法
2. 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因为鲁迅先生从普通的长妈妈身上看到了人类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
3.如何理解文中刻画人物的幽默笔调?
①各种反差强烈的组合或描写:阿长与山海经的雅俗反差,我心理的前后反差,我对阿长的情感反差
②对人物缺点的夸张表现:阿长睡大字
③童言无忌的表述:“那么,你是不要紧的”,“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
④对常识的荒唐表述:阿长讲故事,将长毛、土匪、义和拳以及各种江湖传闻杂糅在一切,错误百出;有画儿的三哼经
同学们,鲁迅笔下的长妈妈,一个孤苦卑微、模样丑陋、饶舌无知的底层农村妇女,以她淳朴率真、热心善良、富于爱心的美好品质,赢得了少年的崇敬和感激,并终生怀念。因为鲁迅先生从普通的长妈妈身上看到了人类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希望我们善于在凡人小事中发现美好的东西,学会感恩他人。
总结全文,学会感恩
1.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2. 课外翻阅绘图版《山海经》,试着查找关于“九头的蛇”、“三脚的鸟”、“一脚的牛”等的文字或配图,看看这些“怪物”究竟是什么。同时,大体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受其神奇色彩。
布置作业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