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课程标准】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认识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目 录
一、经济之变——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二、思想之变——承古萌新的思想
三、文化科技新生——文学艺术与科技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1.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的进步
材料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输入并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明朝苏州一位叫谭晓的人,低价购买大量洼地……低洼为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鸡,鱼食其粪;四周垒高地,按地质种果树、蔬菜等。产品卖出后,收入是田地生产的三倍。
①新农作物输入中国(玉米、甘薯)
②江南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繁多
③农产品的商品化;
各地众业兼营的的情形……在沿太湖地区和毗邻浙江嘉兴和湖州府的吴江震泽的不少地方,以种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主。在属于吴县的太湖中的洞庭东西山,以蚕桑水果花木种植为主。在太湖、淀山湖、阳澄湖……和其他水网地区以渔业为主。在苏州城郊,以花木蔬果为主。 ——范金民 《清前期苏州农业经济的特色》
农业生产区域分工出现
(2)手工业
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エ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
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政府)在苏州复置官局,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①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②开设工场和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重难点探究之一: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小农经济阻碍
具体原因:
(1)生产资金不足: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的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用于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2)国内市场狭小: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使农民极度贫困,无力购买商品,造成了国内市场狭窄。
(3)国际市场缺乏: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4)自由劳动力不足:小农经济下,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
(5)国家政策不利:“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
(6)科学技术落后:受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与生产直接挂钩。
(3)商业的新变化
①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材料一 从1601年到1640年间,东亚共获得大约16000万两白银,其中12000万两来自于日本,基本都流入了中国。除了日本、西班牙之外,葡萄牙也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了中国。——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淛《五杂俎》
②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刘献廷《广阳杂记》
③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商业市镇兴起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明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④长途贸易、大额贸易发展
2、社会经济的局限
材料一:(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 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
材料二: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 ——《论南洋事宜》
(1)男耕女织的传统小农经济依然占据压倒性优势;
(2)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的阻碍(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自守的政策);
(3)社会上农本商末的思想观念的束缚。
农业
发展
手工业
商业
高产农作物引入中国;
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
农业产业区域化
江南纺织业出现开设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新经营手段;
明中叶,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白银内流,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
长途贩运和大额贸易发展;商帮形成;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专业化市镇兴起。
一、经济之变——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变在农业品种和经营方式。
变在手工业经营方式。
资本主义萌芽
小农经济占主导
封建专制制度束缚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变在货币、商人、市场。
1.(2021·重庆·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明瓷中已看不到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肃的造型之追求。明瓷姿态自然,少见做作痕迹。其中的蓝釉瓷器和红釉瓷器浓墨丰润,富有情趣和装饰性,笔法畅达,表现手法自由而飘逸奔放。这差异是因为A.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 B.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C.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不同 D.宋明文化承载者阶层不同
【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瓷追求造型理智、严肃,明瓷追求情趣和装饰性,是因为受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需求影响,明代文化市场下移,即宋明文化承载者的阶层不同,D项正确;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与“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肃的造型”等不符,排除A项;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与“明瓷姿态自然”“富有情趣和装饰性”不符,排除B项;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全国·高考真题)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1·辽宁·高考真题)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地方社会秩序,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正确;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与蠲免政策的宗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官员贪腐信息,而是强调蠲免政策旨在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排除C项;蠲免政策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不等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
4.(2019·海南·高考真题)“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天子亲耕”体现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其缘于《周礼》,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清朝统治者重视“天子亲耕”活动,反映出其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清朝继承了前朝重视农耕活动的传统,并非是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C选项错误,这体现的是清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满洲贵族并未成为自食其力的农耕者;D选项错误,重视农业与笼络反清势力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2019·全国·高考真题)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C【详解】材料“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也”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土地所有权的变动情况,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
(南宋)陆九渊
(明中期)王守仁
(明末)李贽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梨洲先生
亭林先生
船山先生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真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工商皆本”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陆王心学
明清两代的思想,一方面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与资木主义萌芽相适应的,又出现了带有一定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潮。
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南宋的陆九渊与明朝的王守仁(字阳明)
1. 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1)背景:
(2)代表:
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
陆九渊
心学开创者
心学集大成者
(3)理论:
“致良知”“知行合一”
①“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
②“良知”往往被私欲遮蔽,重现发现、扩充和践行,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
(4)评价: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发奋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
王守仁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心皆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集》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阳明:《传习录》
对比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 认识“理” 理在心外(客观唯心)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向外求理、学习)
相同 世界本原 思想实质 都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理是世界的本原; 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维护专制统治
理在心内(主观唯心)
致良知、知行合一
(向内求理、内心反省)
重难点探究之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 ——《焚书》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续焚书》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圣后。
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提倡个性自由
蔑视权威和教条
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提倡个性自由,提倡男女平等
2. 明朝后期,李贽的反传统思想(反封建思想先驱)
3.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明末清初三大家
(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
材料1:“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
材料2: 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同时,江南一带的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市民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上不可忽视的力量。
材料3: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乾隆《明长陵神功圣德碑》
材料4:明末,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引发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统治被推翻;清军入关后,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激起强烈反抗。
材料5:文化专制主义的伴行,又使思想领域一家独尊,空谈成风,官学完全沦为维护专制统治、阻碍社会进步的工具。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阶层:市民阶层崛起(工商业者),追求个性、平等、自由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治黑暗,吏治腐败,矛盾尖锐。
思想文化:理学僵化,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人们思想
(2)主要代表
黄宗羲: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盖皆本也。”
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众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
经世致用
政治思想:“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
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王夫之: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循天下之公”。
经世致用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实质: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精神。
经世致用思潮的现实意义:
1.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
2.以爱国“经世”的优良传统、务实革新的精神和求真求是的学风,投身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3.要以天下为已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人民大众的疾苦,要学用一致、经世济民。
重难点探究之三:经世致用
[评价]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有何局限性?
继承性:民本思想(如天下为主君为客);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批判性(进步性):
经济上:“工商皆本”反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要求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
思想上:反传统、反教条,提倡“经世致用”、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 与现实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
局限性: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承古萌新
6.(2021·广东·高考真题)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答案】A【详解】根据“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婉言矩行’等意”可知明代生员的服饰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故选A;科举制是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排除B;根据服饰的差别不能说明社会等级日益固化,排除C;生员的服饰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市民文化无关,而且也不能说明市民文化突破了礼制从限定,排除D。
7.(2016·江苏·高考真题)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C.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B【详解】从题意可知,这符合李贽“离经叛道”的特点,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B正确;李贽虽然衣着上有儒佛的特点,但并不能说明他融合儒学和佛学,故A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故C错误;材料中李贽虽狂狷但并不能体现他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D错误。
8.(2014·全国·高考真题)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答案A在材料中并无信息表明是由于人口流动的冲击,影响家族的稳定从而导致家族编修族谱以维护宗族的团结统一现象的发生;答案B的表述是不符合事实情况的,因为即使同一宗姓内部也有贵贱之分,故宗族并不是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D先秦以来的宗法制度一直存在着,没有遭到重大破坏和中断,所以也就无重建之说;宋明时期儒学家用天理强化人伦关系,为后来(包含明清时期)的家族维系血缘关系、强化宗族理念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明清时期”。
9.(2015·福建·高考真题)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主张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因此选C,ABD三项都与题干意思不符。
10.(2018·浙江·高考真题)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详解】由“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以得出②,由“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可以得出④;故选D;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重建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而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故①与题意不符;“无私则无心”是指人都是自私的,私心是客观存在的,是对心学的否定,故③也与题意不一致。
阅读教材,找出这一时期的小说与戏曲有哪些代表性作品?其地位如何?
时间 作者 著作 地位
小说
戏曲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西游记》
《儒林外史》
《红楼梦》
《牡丹亭》
《桃花扇》
昆曲
京剧
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神话小说的杰作
讽刺小说的杰作
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享誉世界
传奇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
长期流行
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元末明初
施耐庵
罗贯中
吴承恩
吴敬梓
曹雪芹
汤显祖
孔尚任
明中期
清中期
明
清
明清
道光
三、小说与戏曲
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②拜金逐利风气的盛行、传统的轻商观念逐渐淡化;
③社会矛盾渐加深,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便借用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现实小人物来批判现实的黑暗。
明清小说的主人公: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
发展趋势:文学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时代特征对明清文艺发展的影响
11.(2022·北京·高考真题)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
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
【答案】C【详解】明代刻本书籍的作者将自己刊刻于书中,带有广告效应,说明当时的文化产品商业化程度加深,C项正确;唐代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戏曲艺术无关,而且元曲出现就意味着戏曲艺术走向成熟,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当时士人的思想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1·江苏·高考真题)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力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A.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B.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C.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
【答案】D【详解】材料反映了明代文学家大力提倡抒情写景的诗风,反对宋代诗歌的“理作理语”,这说明明代中叶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理学的束缚,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文学家提倡抒情写景的诗风,而不是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代诗歌创作推崇抒情写景,反对理学束缚,“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明代文学家推崇抒情写景诗风,反对宋代的“理作理语”,没有体现诗风相互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19·浙江·高考真题)清代有《都门竹枝词》写道:“鼠尾钉头力不坚,竖觕(粗)横细四方肩。逢人便说欧公体,糟蹋欧公太可怜。……但将二两银交去,看戏何须问主人。谱得燕兰韵事传,年年岁岁出新编。……公会筵开白昼间,嗷嘈丝管动欢颜。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閧(哄)传四喜班。”据此判断①京剧艺术的特点已经形成②徽戏进京为京剧形成助力奠基③戏曲已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④该竹枝词折射出“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京剧艺术的特点在材料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故无法判定这时候其特点已经形成,故①错误;根据所学,材料中的“四喜班”是四大徽班之一,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徽班进京给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②正确;根据材料“公会筵开白昼间,嗷嘈丝管动欢颜”,可以得出戏曲已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故③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书法艺术如何出神入化的信息,故④错误;综合以上可知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时期 人物 代表成果 历史地位/意义 特征
明朝 李时珍
徐光启
宋应星
徐弘祖
利玛窦 (传教士)
永乐朝
清朝 康熙朝
乾隆朝
《本草纲目》
古代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
《农政全书》
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
《天工开物》
古代工艺学的总结性著作
《徐霞客游记》
地理学和地质学名著
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几何原本》,绘《坤舆万国全图》
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西学东渐)
《永乐大典》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全国地图
《四库全书》
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①
经验总结性
著作多
②
以实用科技为主
③
西方近代科技传入
四、科学技术
1.科技成就著作
2.西学东渐: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的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过程。
(1)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也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2)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利玛窦
李之藻、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14.(2022·湖南·高考真题)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可知,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墨学的复兴,C项正确;“科技转型”表述错误,排除A项;“一脉相承”表述错误,排除B项;中国古代科技是以经验为主,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2·山西太原·三模)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他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终撰成《天工开物》一书。宋应星的行为A.反映了科举制日益僵化 B.改变了重道轻技的观念C.加速了科技与生产结合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应星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转而探求“致富”之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举制日益僵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宋应星经世致用的思想,未体现重道轻技观念的改变,排除B项;材料内容未体现科技与生产结合,排除C项。故选D项。
明清时期的中国 对比 同时期的西欧国家
政治 封建专制皇权高度加强,统治黑暗腐败,人民没有自由和民主 专制——民主 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经济 虽然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但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男耕女织是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农业——工业 工商业发达,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思想文化 八股取士、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禁锢——自由 文艺复兴,近代科学诞生;启蒙运动,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科学文学艺术繁荣,思想活跃,科技世界领先
对外政策 盲目自大,只允许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封闭——开放 开辟新航路,发展海外贸易,拓宽资本主义发展和活动空间,进行殖民扩张
综合国力 在农耕文明的传统轨道上继续滑行,综合国力日趋衰弱 衰弱——强大 在工业文明的近代化进程中快速发展,日益强大
结论 近代中国落伍,19世纪以后面临巨大挑战;西方国家日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