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名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8.《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名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4 20:5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8课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狄更斯 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小说叙事技巧考查 2.小说语言风格鉴赏 3.小说情节变化梳理 4.小说人物形象赏析 5.小说环境描写作用 6.小说标题结构作用
第9课 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
第10课 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
第11课 百年孤独(节选)/加西亚·马尔克斯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结构、内容
课文节选的是《大卫·科波菲尔》的第十一章,详细描写了变成孤儿后的大卫当童工的经历以及他与房东米考伯夫妇的交往历程。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打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工作环境中。
第二部分:介绍“我”的房东米考伯夫妇一家,“我”接触了善良乐观的好心人。
第三部分:以米考伯夫妇的故事为主线,写“我”慢慢长大了,并对当时英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全方位展现。
序幕(1—5段):“我”来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开端(6—23段):米考伯先生邀请“我”做他的房客。
发展(24—44段):米考伯一家被人催债,靠典当度日。
高潮(45—51段):米考伯一家入住监狱。
结局(52—54段):“我”有了新的住所,米考伯先生渡过最危急的关头。
二、总体写作特色
小说自始至终贯串着作者弃恶扬善的精神追求。课文从童年大卫的视角,发现、讴歌了善良正直、仁爱宽容等一切善行美德,也暴露了许多社会问题。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期,但社会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贫富悬殊等问题,底层民众如米考伯先生、霍普金斯船长等,破产负债,境遇凄惨。文中关于他们处境的描写,强烈冲击着视野:破破烂烂的房间,消瘦憔悴的面容,蓬乱的头发,褴褛到不能再褴褛的衣服……米克·沃克、粉白·土豆等这些贫穷人家的孩子,不仅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早早步入社会劳作谋生。为了贪图廉价的劳动力,一些资本家大量雇用童工,“面色灰白”的孩子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着艰辛的工作。
小说以大卫的成长经历为谋篇布局的架构,从进入格林比货行到成为米考伯一家的房客再到独自谋生,层次清晰。
狄更斯很注重小说的道德教育价值,他相信描写善行和罪恶同样具有感化的价值。所以在《大卫·科波菲尔》一书中,他一方面对童工状况、济贫院、私立学校、贫民窟等社会黑暗进行生动再现,一方面又着力表现人物深陷苦难中的“天真无邪”,以唤起读者对他们的崇敬。与其他作品相比,《大卫·科波菲尔》更能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
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很独特,故事在“我”的回顾中缓缓展开。第二个“我”,从修饰语“小小年纪”可以看出是指童年时的大卫,这表明小说将以孩子的视角来感知周围的世界。两者重叠在一起,让读者既了解到成年后大卫的成熟与智慧,又能够感知童年大卫的形象,体会他的内心情感,并在他的发展变化中看到其“心灵成长”。童年的大卫,既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事件的观察者。作者将自己回忆过去时的情感寄托在大卫身上,极力探索孩子的心灵世界。
三、教学优势
小说虽然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生活风貌,塑造了一大群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但节选部分更多讲述的是大卫与米考伯夫妇的交往,人物关系相对简单。
小说带有浓郁的自传色彩,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学生很容易带入情节并且跟着情节走,阅读时可以通过“我”(叙事者)的语调和立场来揣摩和辨认作者的声音,在阅读中建立价值认同。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参阅狄更斯的经历来理解他的创作心理,并通过比较来更好地体会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的艺术特色。为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米考伯夫妇的形象,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技巧,要引导学生了解关于“扁形人物”的不同声音,并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思辨中有理有据地发表见解。
【学情整体分析】
学生通过高一一学年的学习,对小说这种文学类文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读能力,通过对《百合花》《哦,香雪》《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节选)等经典篇目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鉴赏小说。本单元要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梳理和鉴赏小说,并且理解小说作为社会百科式文学类别的跨越时间和地域的价值。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1.梳理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把握小说主人公大卫的情感变化;
2.分析内容——鉴赏经典人物米考伯夫妇的形象;
3.学习技法——掌握小说第一人称回忆性视角叙事艺术;
4.洞悉时代——通过小说感受19世纪英国的社会现状。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分析大卫、米考伯夫妇等著名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
2.结合具体内容,感受和了解19世纪英国的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风貌,写一则读书札记。
3.梳理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三、教学策略设计
本篇教学设计以梳理情节、理解人物心理变化、鉴赏经典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叙述视角为四个内容维度,其中梳理小说情节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大卫在情节推进过程中的变化与成长,鉴赏大卫、米考伯先生、米考伯太太这三个经典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感受19世纪英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同时学习狄更斯设置的独特的第一人称回忆性叙事视角。
四、教学方法建议
指导自主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练习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鉴赏大卫、米考伯先生、米考伯太太这三个经典人物形象;学习狄更斯设置的独特的第一人称回忆性叙事视角。
难点:
通过小说的节选部分感受19世纪英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本课目标和核心素养落实
语文核心素养和本课目标对照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与语感 从语言、情感、技巧方面学习狄更斯的写作风格
整合与语理 细读小说,梳理小说情节和情节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心理等变化
交流与语境 能与同学就小说不同层面的鉴赏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 直觉与灵感 感受狄更斯的小说风貌
联想与想象 联系自身,感受狄更斯关于成长的情怀和小说在价值观引领上的意义
实证与推理 理解情节设置的实与虚
批判与发现 能对小说鉴赏方面有自己的评价和见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验与感悟 理解《大卫·科波菲尔》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方面的丰富技法
欣赏与评价 对小说叙述、人物、语言、主题等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和学习
表现与创新 尝试创作小小说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意识与态度 鉴赏与审美精神
选择与继承 通过小说19世纪英国的风土人情,感受大卫身上的精神财富
包容与借鉴 通过小说了解英国的风土人情,感受米考伯夫妇、大卫等不同人物身上的精神财富
关注与参与 用小说中的精神反观自身,带着精神财富参与到社会实践与创造中去
八、课时建议:3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成长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旅程,狄更斯作为作家,他笔下的大卫·科波菲尔又有着他的影子,童工的经历是狄更斯一生最大的隐痛,直至晚年他还受着这段回忆的折磨:“我的整个身心所忍受的悲痛和屈辱是如此巨大,即使到了现在,我已经出了名,受到别人的爱抚,生活愉快,在睡梦中我还常常忘掉自己有着爱妻和孩子,甚至忘掉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好像又孤苦伶仃地回到那一段岁月里去了。”狄更斯的过往,大卫会告诉我们,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过去。
教学策略: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此要充分体现“导向”,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学贵质疑”,将作者与文章主人公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导入语二: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成年之后的“我”回顾童年仍然无法释怀,可见他的经历是多么刻骨铭心,今天我们就走进格林比货行,看看大卫的童年生活。
导入语三:
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期,但社会繁荣的表象下隐藏着贫富悬殊等问题,底层民众如米考伯先生、霍普金斯船长等,破产负债,境遇凄惨。文中关于他们处境的描写,强烈冲击着视野:破破烂烂的房间,消瘦憔悴的面容,蓬乱的头发,褴褛到不能再褴褛的衣服……米克·沃克、粉白·土豆等这些贫穷人家的孩子,不仅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早早步入社会劳作谋生。为了贪图廉价的劳动力,一些资本家大量雇用童工,“面色灰白”的孩子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从事着艰辛的工作……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大卫·科波菲尔一起走进那个特别的维多利亚时代。
【多媒体展示】
狄更斯的主要作品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的主要作品:
1.《匹克威克外传》(1837)
2.《雾都孤儿》(1838)
3.《大卫·科波菲尔》(1850)
4.《双城记》(1859)
宁愿随时被一个头里有血的人打躺下,也不愿被一个没有血的人扶起来。
——狄更斯
设计意图:为老师提供多角度的导入素材和思路。导入语一以成长主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快速进入重要人物的赏析环节,培养学生欣赏与评价的素养;导入语二用课文第一段原文作为导入,这一段的叙事视角是鉴赏重点,提高学生领会理解的能力;导入语三以小说的时代背景引起阅读兴趣,提升学生批判鉴赏的能力。
二、教学精讲
步骤一、梳理文脉——把握行文思路
1.速读小说,标画出《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中的人物。
明确
本文所写人物并不复杂,主要人物是“我”和米考伯夫妇。
“我”——主人公,童工
昆宁先生——账房
米克·沃克——童工
粉白·土豆——童工
米考伯——房东
米考伯太太——房东太太
霍普金斯船长——米考伯的牢友
2.了解课文在小说中的位置,概括本章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前情、本章情节,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为选文拟写小标题。
明确
课文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的第十一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在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思、特雷德尔等人。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宋兆霖的译本中,这一部分的小标题是“独自谋生”。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小说的主要人物,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梳理文脉,把握小说的行文思路。课堂步骤的设计由浅入深,分步落实,培养学生整合与语理、交流与语境的学科核心素养。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通读课文,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深度解读课文的内容情节,理解小说的精神内涵,进而为课文部分拟写小标题。培养学生整合与语理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其分析概括和批判赏析的能力。
步骤二、分析内容——深度理解课文
1.从人物形象以及塑造方法入手整体把握内容。
(1)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通过对文中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对话、描写等概括。
“我”是一个善良宽厚、正直勤奋的形象。
“我”遭受不公正待遇,遭人遗弃,成为童工,自食其力。
“我”内心隐藏痛苦,心有大志,只能屈居货行,但能尽力把事情做好。
“我”觉得米考伯太太可怜,富有同情心。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由此可知“我”渴望别人的关爱。
“我”跟米考伯夫妇产生了奇特而平等的友谊,由此可知“我”善良,有同情心。米考伯太太穷困潦倒,“我”没有离开,表现了“我”的善良。
“我”搬家后新寓所靠近监狱,显示了“我”对友谊的珍视。
米考伯夫妇入狱后,“我过的同样是苦恼自知的生活”,“晚上,我又回到监狱里……”,写出了“我”重感情,渴望生活的温情。
【多媒体展示】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典型意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人物赏析能力,此项任务的难度在于“全面”:其一,要体会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方面描写,综合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其二,要从总体上把握人物性格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仅指人物身上所代表的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还包括人物超时代的象征、喻指价值。阅读时需在文中画出描写句,试着作批注;尝试用图表厘清文章主要内容;等等。另外,要学会从时代背景来理解人物,结合人物的生活空间进行分析,注重联系现实,找到人物所喻指的具体对象,从而体悟其作为一类人物的象征特性。
(2)阅读课文,概括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特点。
明确
第一步,先概述与人物相关的情节。米考伯是大卫做童工时的房东,后来成了大卫的忘年之交。他因无力偿还债务,而身陷囹圄。在因欠债被关进监狱时,他曾告诫大卫:“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就在他刚经过这样沉痛的忏悔后,他又马上向大卫借了一先令买啤酒喝,并又变得高兴起来。但是他又有着底层人民的善良和纯真,对待大卫真心实意,所以他的形象有着丰富性。
第二步,根据情节概括形象特点。米考伯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经常负债累累;同时,他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真挚善良、乐观向上。
第三步,整合表述。米考伯先生是一个爱慕虚荣、喜欢挥霍、不肯脚踏实地、开朗乐观的人。
2.深入阅读,领会精神。
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大卫遭遇了怎样的成长困境,这样的困境对大卫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从身心两方面梳理。
明确
身处困境:
(1)第二段对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的描写都写了哪些事物,特点是什么:狭窄的街道,又破又旧的房子,腐烂的地板和楼梯,东奔西窜、吱吱乱叫的成群的灰色大老鼠,到处的污垢和腐臭。这描写的就是大卫身处的污浊、恶劣的劳作环境。
(2)第三段:要抓住一系列动词——检查、扔掉、洗刷、摆弄、贴、塞、封、盖、装。这些是大卫繁重、单调、艰辛的劳作内容。
(3)通过对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小说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与人的交往(也就是人际关系),构成了极为重要的人物生存的空间,同时也会对人有深入而内在的影响,会使人陷入困境,比如与祥林嫂打交道的是麻木冷漠的鲁镇人、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他们共同构成的鲁镇社会、风俗习惯使祥林嫂陷入生存困境;别里科夫营造的沉闷压抑令全城人噤若寒蝉的气氛,是全城人生活的空间;高衙内、陆谦、富安欲置林冲于死地的步步紧逼,构成了林冲的生存困境。本文里继父的虐待、遗弃使大卫陷入困境。每天跟大卫打交道的人,构成了大卫重要的成长环境。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在描写的字里行间强调了这些孩子的外貌和出身)是围着破围裙、戴着纸帽子的船夫之子米克·沃克,是面色灰白、营养不良,只有诨名的运水夫之子粉白·土豆。这些人有什么特点?都是一些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早早就出来谋生的,社会底层贫困人家的孩子,这就是大卫每天要打交道的童工伙伴。
心处困境:
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对大卫心灵的戕害是不言而喻的。
(1)第五段直接描写了大卫的心理感受:“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根据“沦落”“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可知,这里绝不是歧视这些贫苦的孩子;而是现在干的活儿、所处的环境、打交道的人都跟他想继续的学业无关,都叫他非但无法接近、实现(有学问、有名望的人)梦想,反而离梦想越来越远,没有比绝望更痛苦的了。
(2)第五十二段:“在这段时间里,我依旧一直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干着普通的活儿,跟那几个普通人做伙伴,心里仍和开始时一样,感到不应该这样落魄,受这样的屈辱。我每天去货行,从货行回家,以及中饭时在街上溜达,都会看到许多孩子,可我从来没有结识过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跟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交谈,当然对我来说,幸亏如此。”这里,我们读出了“孤独”,心灵的孤寂。我们应关注“不应该”“不结识”“不交谈”。“不应该”让我们读出了强烈的不甘,而“不结识”“不交谈”同样也不是鄙视、瞧不起这些底层的、打工的或流浪的孩子,而是不甘心一辈子永远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不能在人生低谷里滑向更低处。
此时,对身心皆处困境的大卫来说,可以用《双城记》中的那句“这是失望之冬”来概括。
教学策略:1.少教精教。《大卫·科波菲尔》以大卫的成长为主线彰显主题,赏析大卫的形象,分析作者的塑造手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在关键之处指点、引导即可。
2.自主学习。想要学生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学习方法的指导很重要,此处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准确地分析人物形象而设置的。
3.深度学习。米考伯先生已经成为文学史经典人物形象中一类人物的象征,即“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但是人物分析难在全面,要引导学生理解,在米考伯先生的身上优点和缺点是并存的。
4.深度学习。《大卫·科波菲尔》的主题思想很多是通过大卫的成长传递出来的,所以梳理大卫的困境及其在困境中实现的自我成长是重要一环。
设计意图:狄更斯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几个经典的人物,大卫、米考伯夫妇都在这一行列,深度理解课文就一定要探究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鉴赏人物形象是核心素养鉴赏层级的重要目标。
步骤三、分析写法
1.探究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小说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就是用“我”,即以作者自己的口吻叙事的一种写作手法。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了解作者经历,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和小说自传性质,了解小说的叙事视角,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狄更斯说,《大卫·科波菲尔》是他“最宠爱的孩子”,他说:“……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人们不难相信,对于从我想象中产生的每个孩子,我是个溺爱的父母,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深爱着他们。不过,正如许多溺爱子女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融入不少狄更斯本人生活成长经历的,带有一点自传性质的小说。
那么,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这是一部有一点自传性质的小说呢?
(1)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的经历与译者序中写到的“狄更斯十二岁就被迫辍学独立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经历相似;
(2)课文第二十九段中写,米考伯先生一度在海军里做过事,与狄更斯的父亲曾是海军军需处的小职员这一点也相似;
(3)米考伯夫妇因负债入狱与狄更斯父母曾因债务问题入狱相似。
另外,还有两处也在告诉我们这是自传性质的作品。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开头这两个“我”相同吗?第二个“我”,从修饰语“小小年纪”可以看出,是指童年时的大卫,他极有才华、观察力强,预示着后来将成为作家。第一个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的“我”呢?显然是已经成为作家的、成年后的大卫,不难看出,小说是在作家大卫的回顾中展开叙述的。成年大卫视角与童年大卫视角重叠起来叙述,会使表达变得丰富而巧妙。叙述中既有作家大卫成熟和智慧的声音,又有童年大卫用一个孩子的视角对成长环境的观察,可以让人体会到童年大卫的内心情感,看到他的发展变化,看到他“心灵的成长”,感知童年大卫的形象。
“现在,每当回忆起少年时代那一点点挨过来的痛苦岁月,……当我重返旧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
结合第一段,在这里,我们分明辨认出了作者狄更斯的声音:大卫将自己“少年时代那一点点挨过来的痛苦岁月”编进了小说,通过想象将童年经历绘成艺术,创造出了文学的世界。——这不也正是狄更斯从小学徒到大作家的真实写照吗?狄更斯将自己的成长经历熔铸到这部小说之中,才诞生了这个他自己“最宠爱的孩子”,所以我们读来才觉得那么真切感人。
2.研习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技法。
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米考伯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
明确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人物描写来完成的。
(1)外貌描写。“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写出了米考伯先生长相滑稽、生活贫困却极力掩饰、爱慕虚荣的特点。
(2)语言描写。“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装成文雅的气派”,显示了米考伯先生的自信和迂腐。有时他语言幽默风趣,又写出了他的善良乐观。
(3)动作描写。“于是,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支曲子。”一系列的动作,尤其是“哼起了一支曲子”写出了米考伯先生乐观的特点。
教学策略:
1.少教精教。以“任务驱动”法引导思考讨论,感受研习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妙处,教师相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自主性。
2.领会理解能力。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是课文的一大特色,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3.深度学习。同样是第一人称叙述,但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视角处理方式。选修阶段的学生需要达到就作品特色来进行深度赏析的要求,比如本文出现的第一人称回忆性视角,除此之外,还有第一人称童年视角、第一人称晚辈视角等。
设计意图:小说是叙事的艺术,了解叙事技法才能深入解读小说,叙事视角是解读整篇的重点。读懂视角并以之作为切入点来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时代背景等核心维度,有利于提高学生领会理解的能力,培养学生欣赏与评价的素养。
步骤四、披文入情——感受作家的世界
1.作者为什么把《大卫·科波菲尔》当作自己“最宠爱的孩子”?
明确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英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狄更斯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厂做童工。15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狄更斯出身社会底层,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在狄更斯12岁那年,因负债无力偿还,连累妻子儿女和他一起住进了马夏尔西债务人监狱。当时狄更斯在泰晤士河畔的华伦黑鞋油作坊当童工,比他大两岁的姐姐范妮在皇家音乐学院学习。父亲出狱后,狄更斯曾一度进惠灵顿学校学习,不久又因家贫而永久辍学。他一生所受学校教育不足四年,他的成功全靠自己的天才、勤奋以及艰苦生活的磨炼。1836年,狄更斯终于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而名满天下,当时他年仅24岁。《大卫·科波菲尔》是半自传体的小说,它的成就超过了狄更斯其他所有作品。当时由于英、法革命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更加嚣张,狄更斯对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也更加广阔。作品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界的黑暗腐败和议会对人民的欺压。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作者还企图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最后成功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极力培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这部最后仍以一切圆满作为结局,表现了作者的一贯的创作思想。
2.作者为什么要塑造大卫这个形象?
明确
(1)从人物形象上:作品主要描写了大卫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的过程。他善良、诚挚、聪明、勤奋好学,有自强不息的勇气、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顺境中加倍努力,在逆境中满怀信心,终于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家庭的幸福。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着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2)从现实意义上: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拥有着真诚、直率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3.拓展延伸:同学们,大卫从孤儿成长为一个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作家,你们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明确
(1)我们要学习大卫这种坚持、奋发向上、刻苦努力的精神。一个人如果能在逆境中成长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能在逆境中取得自己的成绩是更加可贵的,大卫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有坚持才能成功。
(2)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只有不逃避,只有勇敢坚强地去面对,想方设法去解决,才能战胜自己,才能成功。这是人生对我们的考验。
(3)从大卫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危难之中,拥有乐观的心态是多么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那逆风飞翔的蝶。其实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坚持追求,总能将它捉住。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一定要以大卫为榜样,做一株看似柔弱,但历经风雨永不弯曲的青竹。
教学策略:
1.以学论教。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呈现出了浓重的自叙传色彩,前文从文本内容来探讨,本步骤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来深入研习,培养学生直觉与灵感、体验与感悟的核心素养。
2.自主学习。要引导学生找准赏析小说的思考点,一个好的思考点能够成为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大门。狄更斯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便是这个思考点。
3.少教精教。注重从主要人物的精神内质层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师相机指导,提高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的解读和鉴赏能力。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思考意在引导学生感受伟大作品创作的初衷。每个学生思考的结果会不一样,设计成开放式的交流,可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来表达,培养学生整合与语理、批判与发现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学会理顺小说的思路并制作思维导图是阅读学习篇幅较长的文本的有效方法。本环节通过合理严谨的板书设计,展示《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的重点知识体系,把握内在的逻辑关系,帮助教师展开教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感知记忆。
1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