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试题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据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上记载,周恭王时(公元前922—前900年)格伯用四匹马换三十亩田;周厉王时(公元前877—前841年)章氏用八邑去向鬲换田,又有良氏用五邑换田,结果都顺利成交。这表明当时( )
A. 小农经济产生 B. 土地交易已经出现
C. 井田制度瓦解 D. 周王室的税收增加
2.下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这说明汉代“博士”的设置( )
记载 出处
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 《汉书·儒林传》
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 《汉书·成帝纪》
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 《汉官六种》
A. 是治国思想多元化的表现 B. 反映了儒学受到挑战的现实
C. 是文学艺术大发展的因素 D. 适应了加强国家治理的大局
3.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士庶不婚现象被打破,婚姻中重财的风气逐渐加重,并蔓延到社会下层,“聘财”与“嫁妆”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社会上才子佳人的观念兴起,文人才子成为理想的择偶对象。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社会的平民化趋势
C. 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D. 等级制度被打破
4.据《明皇杂录》记载,每年唐玄宗生日时,朝廷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在《倾杯乐》的乐曲中,舞马翩翩起舞,“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安史之乱后,舞马衔杯祝寿这种宫廷娱乐形式便销声匿迹了。1970年,在西安市何家村出土的舞马衔杯纹银壶上的舞马形象(见下图),表现的正是舞马曲终衔杯祝寿的生动情景。由此可见,该银壶( )
A. 见证了唐朝历史的盛衰 B. 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C. 体现了唐代尚武的风气 D. 证实了相关史书记载的真实性
5.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 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 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 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 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6.《元史》卷87载:“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之以国师。总制院者,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桑哥(元朝宰相)又以总制院所统西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据此可知宣政院设立的原因是( )
A. 僧俗并用,军民通摄 B. 事务繁重,应有所尊
C. 因俗而制,因地制宜 D.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7.1567年,明穆宗在漳州月港设督饷馆,允许商民出海。其后,出海人数不断增加。据记载,在作为国际贸易中转站的吕宋岛(今属菲律宾),“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往往久居不返”。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的中国( )
A. 弃农经商现象日益普遍 B. 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睦邻友好关系得到发展 D. 民间海外贸易规模较大
8.如表: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A. 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 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 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 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后
9.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895—1911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部分)
类别 1895—1900年 1901—1904年 1905—1911年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创办企业数 资本额(万元)
轻工业 111 1524.8 62 1515.8 408 5198.1
重矿业 18 376.7 20 486.0 77 2322.7
交通业 53 62.2 43 3459.9 104 3926.9
——据《中国现代化历程》资料整理订定
A. 重矿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B. 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
C. 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历史舞台
D. 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10.20世纪初,梁启超著《新民说》,认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以若是之民,得若是之政府官吏,行若是之政”“故民智、民力、民德不进者,虽有英仁之君相,行一时之善政,移时而扫地以尽矣”。这反映出当时梁启超( )
A. 迎合国民革命的诉求 B. 维护民主宪政的成果
C. 强调思想启蒙的作用 D. 揭露清末新政的虚伪
11.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 “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 “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 “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 “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12.20世纪二三十年代,除报刊、路牌、招贴外,月份牌、车身、橱窗、广播、霓虹灯等都成为刊登广告经常使用的载体。而且广告的使用不再局限于个别城市,而是蔓延至全国大部分地方,甚至四川、贵州等偏远地区也出现了广告。由此可见( )
A. 民族工业发展空间获得拓展 B. 营销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C. 社会经济发展活力有所增强 D. 经济大危机对中国影响有限
13.孙中山在《建国方略》(1917—1920年)中谈到:“满清之颠覆者,此心成之也;民国之建设者,此心败之也。夫革命党之心理,于成功之始,则被‘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之说所奴,而视吾策为空言,遂放弃建设之责任。……故先作学说,以破此心理之大敌,而出国人之思想于迷津,庶几吾之建国方略,或不致再被国人视为理想空谈也。”这反映了孙中山强调( )
A. 思想文化建设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性
B. 辛亥革命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
C. 革命党人要有健全的心理素质
D. 民主革命比民主建设更容易成功
14.毛泽东在一份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满怀信心地指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毛泽东满怀信心是由于( )
A. 中国革命正处于高潮阶段 B. 国民政府的覆灭指日可待
C. 党内左倾错误得到了纠正 D. 革命道路理论已逐渐形成
15.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 )
A. 武装割据、人民主权 B. 民族解放、民主自由
C. 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 民族解放、思想解放
16.下表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的统计。据此可知( )
A. 太平洋战场战事结束最早
B. 苏联对日作战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C.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D. 美国没有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二 、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军镇简介:北魏时期,为保卫都城、防卫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的进攻,国家在北方边境设置六个军镇;其设置增强了北魏的军事防御能力,巩固了政权,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介清中期的市镇。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魏与清朝两种“镇”的本质不同。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明中期起,徽州商人在江南经营棉布业极为突出。正德、嘉靖时,徽商程楷兄弟,东贾吴,北贾鲁,“乃吴、鲁人皆乐与少君兄弟游”。嘉靖时,歙县程氏、潘汀州和潘仕等皆曾在苏州经营布业。嘉靖、隆庆时人潘次君者,在江淮业盐,南京业典当,浙江业粮食,而在吴地经营棉布。又如吴良儒,即在吴淞江一带,“以泉布起”,经商的同时,时时奉母起居,“捆载相及,月计者月至,岁计者岁输”,以尽孝道。
——范金民《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
材料二 : 明清两朝全国录取进士51681人,其中明代为24866人,清代为26815人。江南共考取进士7877人,占全国15.24%,其中明代为3864人,占全国的15.54%,清代为4013人,占全国14.95%。总体而言,明清两代每7个进士,就有1个多出自江南。江南进士不但数量多,而且名次前,最为显赫,明代状元近四分之一和清代状元半数以上出自江南,三鼎甲往往为江南人囊括。自顺治十五年到康熙三十三年的14个状元,清一色是江南人。连中三元者,清代全国仅2人,苏州有其一(即钱棨),“三元坊高竖学宫道左”,天下荣之。人称“国朝文运之盛,江苏为最,他省皆不及也”。不仅如此,江南还出现了父子鼎甲、兄弟鼎甲、祖孙状元、叔侄状元等自古稀见的科第盛况。
——范金民《江南地域文化的魅力》
注:材料中的江南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范围内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个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市,还有上海市,也就是江浙的8个省辖市加上海这1个直辖市的范围,面积大约为40000平方公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反映的明清经济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明清江南科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19.(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战刚刚开始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阐明了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会后,党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变敌后为抗日前线。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特别是国民党发动了多次反共高潮,使广大人民对抗战前途和中国的未来日益担忧。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一个关系重大的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胜利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反复比较,经过整风运动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学习讨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科学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乃势所必然。
——引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召开的这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的名称,说明陕甘宁边区在全国抗日根据地中的地位,请用关键词归纳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
(2)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及其对“中国向何处去”时代之问的回答。
(3)“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乃势所必然”, 结合所学简要论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纸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编年史家往往痴迷于夸大其词:如果没有纸,就不会有建筑学;如果没有纸,也不会有文艺复兴;如果没有纸,工业革命更是无从谈起。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这些发展之所以会在社会上兴起,正是因为社会到了一个急需这些发展的节点。所有的技术都是如此,但纸的个例最为清晰、明确。在纸被中国官方广泛使用了5个世纪之后,韩国的佛教僧侣也对纸产生了需求。他们掌握了中国人造纸的工艺,并将它带到日本,用以传播他们的宗教。几个世纪之后,精通数学、天文学、会计学和建筑学的阿拉伯人看到了人们对纸的需求后,便开始在中东、北非及西班牙等地制造和使用。只不过欧洲人直到开始学习阿拉伯数学和科学,拓展识字能力时,才意识到之前的书写材料--由动物皮革制成的羊皮纸--在面对快速增长的需求时,不仅只要速度慢,且成本高昂。追求知识的人越来越多,政府机构也在不断扩大,再加上思想的传播和贸易的扩展,这一切因素促成了造纸术的诞生。
技术发明总是因某种需要而被创造。无数的发明创造都要早于纸的发明。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纸的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莆田市两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BDCDB 6--10BDDBC 11--15DCADB 16C
非选择题
17.(10分)(1)市镇简介:明清时期,随着工商业经济的繁荣、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在江南等地形成了一大批中小市镇(4分);它是城市与农村经济的联系媒介,便利了人们日常生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2)本质不同:北魏的军镇是国家设置的军事要塞(2分)。清朝市镇是随商品经济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区域性工商业中心(2分)。
18.(12分)(1)现象:①徽州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徽商;②工商业发达地区,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特点:①科举中第的进士多,名次前;②江南地区盛产状元。
原因:①江南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人才辈出;②江南地区家族读书治学传统浓厚。(8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9. (18)(1)名称:洛川会议。(2分)
地位: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抗日民主的模范区。(2分)
作用:中流砥柱。(2分)
(2)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回答: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6分)
( 3)论述:毛泽东思想是在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而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党的七大之后,全党同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团结一致,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英勇奋斗。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0.(12分)
观点:需求导致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论述:汉代以前书写材料经历了龟甲兽骨、金属器皿、竹简,材质笨重,书写不便。随着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书写材料提出新的要求,于是造纸术应运而生。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了一场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