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第1课时)名师课堂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第1课时)名师课堂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4 21:0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复活(节选)
(第一课时)
高二年级 语文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非暴力的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他出身贵族,但是热心平民教育和社会进步事业,强调道德的完善,被奉为道德的楷模,俄罗斯民族精神的领袖。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作者简介
《复活》是 列夫·托尔斯泰于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要写贵族聂赫留朵夫年轻时抛弃了少女玛丝洛娃,多年后在一次庭审上他认出被审判的对象正是玛丝洛娃。他以此作为反省的起点,由帮助玛丝洛娃出发,接触了解到更多无辜的苦役犯和高贵的政治犯,从而对自身所处的寄生者、剥削者阶层产生批判意识。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苦役犯玛丝洛娃,虽然一度沦落,但在公爵赎罪式的关心照料下,被其诚意和善意感化,恢复了天性中的善良纯真。
作品简介
在故事的结尾,流放途中的玛丝洛娃恰恰出于深厚的爱情,没有答应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是选择嫁给了政治犯西蒙松。他们二人最后都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
小说以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陪她去西伯利亚为主线,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民的苦难,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广泛深入地再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生活画面,全面体现了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毁一切面具”的创作思想。
作品简介
1.学会运用托尔斯泰独创的“心灵辩证法”审读文章细节。
2.初步掌握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学习任务
玛丝洛娃是一个未婚村姑的女儿,被聂赫留朵夫的两个姑母收养,并教育成人。聂赫留朵夫本来是一个热爱知识、富有理想的大好青年,在一次乡下度假时,认识了美丽的玛丝洛娃并对她萌生爱意。但是后来聂赫留朵夫进入了军队,成为了一名军官,沾染上了上层贵族的不良风气,成为了一个“兽性的人”,他主动结识玛丝洛娃,但又抛弃了她。
前文情节
在聂赫留朵夫离开五个月后,玛丝洛娃断定自己已经怀孕,此时的她还曾有幻想,直到一个风雨交加的秋夜,聂赫留朵夫坐在舒适明亮的头等车厢里玩牌、谈笑,而她在火车旁奔跑、呼喊,却得不到回音。从此,她认识到 “所有关于上帝和关于善的那些话,全是欺人之谈”。 之后,她又经历了很多利诱和欺骗,开始在精神上渐渐堕落。
前文情节
后来,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而在审讯过程中,法官们只忙于自己的私事,或者因为家庭琐事,或者因为外出偷情,或者为了卖弄学问,对案件审理心不在焉。
最后,陪审员们在写定罪意见时,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图,可是却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作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也一时疏忽,导致玛丝洛娃必须判罪。本来,庭长不同意这意见,但他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的约会,便匆忙结案,宣判玛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前文情节
作为贵族代表参加陪审的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他十分恐惧震惊,害怕被人知道往事会遭受奇耻大辱。但他回想起与玛丝洛娃认识与交往的经过,认为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他开始忏悔,反省自己过去的生活,请求宽恕。同时,他还去找检察官,要求去探狱,并准备和玛丝洛娃结婚,以此来弥补自己的过错。
前文情节
玛丝洛娃刚开始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而是用惊讶和探问的神情望着他,当他请求她的宽恕向她忏悔时,她仇视冷漠,她只把他当作可利用的有钱的男人,聂赫留朵夫由此产生了内心矛盾挣扎,最后发现,想要赎罪,首先需要把玛丝洛娃从堕落的精神状态中拯救出来。
情节概括
1.注重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过程,暴露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全部内容和真情实感,并发掘促使人物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
2.喜欢描写自我反省、心灵的彻悟和激情状态等独特的心灵运动形态。
3.通过人物表情、动作、音调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心灵辩证法”
聂赫留朵夫
人物身份
玛丝洛娃
忏悔的罪人
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
被抛弃的情人
堕落的风尘女
玛丝洛娃转过身,抬起头……带着聂赫留朵夫所熟悉的温顺表情,走到铁栅栏跟前,从两个女犯中间挤过来,惊讶地盯着聂赫留朵夫,却没有认出他来。
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您找我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第一稿:
她是个瘦削而丑陋的黑发女人,她所以丑陋,是因为她那个扁塌的鼻子。
高高的个子,带着凝神和病态的样子。
第二稿:
美丽的前额,卷曲的头发,匀称的鼻子,在两条平直的眉毛下面,长着一双秀丽的黑眼睛。
一个……年轻女人迈着矫健的步子走出牢门,……那个女人……头上扎着一块白头巾,分明故意让几绺卷曲的黑发从头巾里滑下来。那个女人整个脸上现出长期幽禁的人们脸上那种特别惨白的颜色,使人联想到地窖里马铃薯的嫩芽。……在那张脸上,特别是由惨白无光的脸色衬托着,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微带点斜睨的眼神。
她的眼睛显得很黑,很亮, 稍稍有点浮肿,可是非常有生气,其中一只眼睛略微带点斜睨的眼神。她把身子站得笔直……准备着不管要求她做什么,她一律照办……
玛丝洛娃赶紧站起来……用含笑的、略微斜睨的黑眼睛照直瞧着庭长……
可是那特点,那可爱的与众不同的特点,仍旧表现在她的脸上,她的嘴唇上,她的略微斜睨的眼睛里,……不仅她的脸上而且她的周身都流露出的依顺的神情里。
重复就是以相同的元素揭示文本的结构差异,以重复凸显差异、反衬差异、渲染差异,使差异更明晰。
——洛特曼
重复原则
文本细读法的核心之一
温顺
嫣然一笑
斜睨的眼睛
玛丝洛娃形象
堕落的风尘女
面对着这样的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的心情肯定是复杂的。时隔多年,玛丝洛娃已经认不出他了,也就是说,从身体、面貌等外在条件层面,聂赫留朵夫已经不具备被玛丝洛娃相知的可能性。当玛丝洛娃带着风尘女的特点问他道“您找我吗?”时,聂赫留朵夫吞吞吐吐地回答道:“我想见见……”,可是,他不知道该用“您”还是用“你”。最后说出的话是用了“您”,“我想见见您……我……”,而且,作者强调了一句: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来是……”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我来是要请求您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于是他高声说下去:“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到。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
矛盾、复杂、迟疑、无所适从
聂赫留朵夫形象
羞愧、挣扎、无奈、胆怯
尴尬、难堪、痛苦
忏悔的罪人
下列两段周围人的对话(社会环境)对文章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1.“你别跟我啰嗦了。”他旁边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叫道。
“你到底拿过没有?”
“对你说,人都快死了,你还要什么?”对面有一个人嚷道。
2.“对你说:你去管闲事干什么……”这边有人喝道。
“老天爷在上,我连知道也不知道。”那边有个女犯大声说。
反馈与评价
1.舒缓和延宕情节发展。
2.符合人物对话的环境真实和心理真实。
3.丰富人物形象,强化人物表现细节。
4.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社会环境的作用
文章开头的文字隐含信息特别丰富,但是事件实际发生时间也就是一两分钟的时间。然而托尔斯泰能够抓住男女主人公见面时神情、动作、音调的核心部分,能精细描绘出瞬间情感变化的清晰脉络,同时兼顾人物的心理内省的具体过程,展示男女主人公的矛盾挣扎,同时还达到了跟社会环境的巧妙融合,达成了社会真实和文学真实,鲜明地展示了“心灵辩证法”的内核,表现了大文豪托尔斯泰深厚的文学功底。
课堂总结
1.阅读《复活》(节选)剩余部分,细读文本,继续分析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语言、神态、动作等,领略主人公隐藏在其后的细微的心理活动。
2.聂赫留朵夫在文中多次强调“我要赎我的罪”,在这里,如果把“赎罪”改为“认错”可不可以呢?请同学们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课后作业
“承前启后” √
阅读名著
“断章取义” ×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