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复活(节选)》(第2课时)名师课堂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复活(节选)》(第2课时)名师课堂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4 21:0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复活(节选)(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运用托尔斯泰独创的“心灵辩证法”审读文章细节。
2.深入了解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3.掌握托尔斯泰的晚年思想——以“博爱”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了解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掌握托尔斯泰的晚年思想——以“博爱”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
【教学过程】
学习导入
同学们好,上一节课,老师以课文开头为例,让大家初步领略了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深厚的文学功底,了解了托尔斯泰特有的“心灵辩证法”,初步了解了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个性身份和性格特征,相信同学们对托尔斯泰塑造人物的手法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
这节课我们继续细读剩余文本,进一步加深对托尔斯泰文学特征的了解,并更全面地掌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同时加深托尔斯泰晚年思想——“托尔斯泰主义”的认知。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是 “博爱”,其内容是爱自己,爱别人,爱仇敌,爱一切人 。这种爱是一种真诚、无私、崇高、博大的爱,在这种爱的力量的感召下,仇恨、狡诈、自私 、丑恶都化为乌有。他曾说,只要所有的人相亲相爱,一个道德完善,没有暴力的大同世界就会出现。
承担的单元任务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让学生了解俄罗斯民族的生活细节和思想意识,感受到大文豪托尔斯泰的博爱思想,体会作者在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从而感受俄罗斯文化独特的审美情怀。同时,能够让学生从主题内容、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提升鉴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学习活动
复习手法、总结旧知
上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在监狱中第一次见面时,聂赫留朵夫第一次鼓起勇气向玛丝洛娃忏悔的情形。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这是聂赫留朵夫第一次请求宽恕,所以他表现出了迟疑、胆怯、纠结、羞愧、尴尬、挣扎、痛苦等矛盾心态。但是无论如何,聂赫留朵夫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唤醒了心中的良知,想变成一个“精神的人”,身份从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变成了请求对方宽恕的赎罪的人。
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托尔斯泰能够抓住男女主人公见面瞬间情感变化的清晰脉络,兼顾人物的心理内省的具体过程,展示出男女主人公思想上的矛盾挣扎,同时还达到了跟社会环境的巧妙融合,达成了社会真实和文学真实,鲜明地展示了“心灵辩证法”的内核,表现了了大文豪托尔斯泰深厚的文学功底。
紧抓细节、了解人物
①为什么情节写到玛丝洛娃走到栅栏外时,还要描写玛丝洛娃的外貌?
作者细描了“步伐轻盈”“很可爱”“十分镇定”“显得特别有神”这些词语。这些词语与玛丝洛娃“苍白、微肿而显得有点病态的脸”形成了了一种反差,同样的,玛丝洛娃身上还带着少女时代的那种质朴的生命力,同时,还体现了她在面对聂赫留朵夫时并没有胆怯的态度,
②面对聂赫留朵夫的忏悔,玛丝洛娃的反映是什么?
一开始对玛丝洛娃眼睛的描写体现出玛丝洛娃的下意识的心烦意乱。这种心烦意乱是在决定如何应对这个突如其来的聂赫留朵夫。但是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自洽被面前的这个男人打破了。本来多年以来她已经习惯于自己违背上帝的诫命从而过着堕落风尘的生活了,但是聂赫留朵夫的出现虽然让她觉得奇怪和困惑,可随着谈话的深入,对往事的提及会更多地将自己目前虚假的生活状态撕裂,让她看到甚至回忆起以前的痛苦,并看到现在的不堪。
然后她露出了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之所以嫌恶,是因为聂赫留朵夫的到来让她想到了过去的“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之后继之而来的“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但是她决定“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种种迷雾把它遮住”,所以她决定不再把面前的这个人看做她曾经爱过的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能够从他们身上得到好处的有钱老爷。因此,她的笑容就带上了“妩媚”的因素,而装“可怜”是乞要物质的必要手段,玛丝洛娃应付完跟他的谈话后又表现出风尘女讨客人欢心和在一个看上去同情他的人面前装可怜的状态来。
由此可见,此时的玛丝洛娃不仅在肉体上是堕落的,精神上即使回想起来往日的痛苦,她依然只把聂赫留朵夫看作是可利用的对象,想到的是十卢布烟酒钱,这表明她依旧愿意处于一种精神的堕落之中。
探析心理、明晰形象
①面对玛丝洛娃的堕落,聂赫留朵夫内心是如何表现的呢?
玛丝洛娃的表现完全出乎聂赫留朵夫的意料。在给玛丝洛娃十卢布的时候,他“窘态毕露”,他是怀着美好的赎罪的理想跟玛丝洛娃见面的,虽然迟疑,虽然矛盾挣扎,虽然有过怯懦不勇敢的过程,但他最终还是表示自己有罪过请求宽恕了,可是玛丝洛娃的这个举动表明他的告罪没有成功,玛丝洛娃没有把他看成是一个赎罪的人,他在玛丝洛娃的眼中顶多算是一个需要讨好的人。
玛丝洛娃这样的表现对聂赫留朵夫的精神给予了重重一击。文中提到,聂赫留朵夫内心刹那间产生了动摇。
②聂赫留朵夫内心矛盾挣扎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聂赫留朵夫经常进行“灵魂的扫除”,这指的是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每每过了一段时间,他蓦地意识到内心生活运转疲沓了,甚至停滞了,于是动手扫除心灵上的积垢。聂赫留朵夫之前决定“灵魂大扫除”时发生了动摇,内心有个魔鬼引诱他重新回到奢靡的生活中去,最后是向玛丝洛娃求婚的决定让他觉得身心愉悦,但是现在玛丝洛娃的态度让他的灵魂自我清洗的进程失去了根本的动机,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心灵中的魔鬼又开始趁虚而入。
不过,聂赫留朵夫既然抱着赎罪的愿望而来,他又极力的想要清洗自己的罪孽。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于是他鼓起勇气请求玛丝洛娃的帮助。
③聂赫留朵夫内心挣扎的痕迹是通过什么外在形式变现出来的呢?
通过语言体现的。他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变成“你”了,而且还亲昵的叫主人公“卡秋莎”,这表明,在心灵瞬间的挣扎后,他坚定了赎罪的意志,再一次请求对方宽恕,称呼的转变是他自己有意与对方拉近距离的表征。
在文章最后的这几句话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又从“你”变成了“您”。从文章开始到现在,由“您”到“你”又到“您”,短短的几分钟会面,称呼就进行了多次转变。这种转变显示了聂赫留朵夫内心矛盾挣扎的痕迹。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共场所和心有怯意时他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是“您”,在私人场合和坚定赎罪之心时,他的称呼就变成了“你”,这也说明了聂赫留朵夫此时赎罪的意志还不是那么坚定,这跟原著前文中他面对自己“灵魂的扫除”时时有信心时有灰心的状态是一致的。
④聂赫留朵夫最后做出了什么样的人生抉择?
聂赫留朵夫不仅要将自己从堕落中拯救出来,还必须担负将玛丝洛娃拯救出来的重任,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只有将玛丝洛娃从精神道德堕落的状态中拯救出来,让玛丝洛娃成为一个“精神的人”,聂赫留朵夫才可能自己也变成一个“精神的人”,所谓的“复活”都是精神上的“复活”。
总结思想、评价反馈
聂赫留朵夫认为,他首先要疗治玛丝洛娃,通过“拯救”玛丝洛娃来表现出自己的赎罪的意愿,那么拯救玛丝洛娃是否成为了聂赫留朵夫进行忏悔进行精神复活的工具?抱着这样的目的结婚还是不是一种真正的爱?
《复活》是作家托尔斯泰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经历了漫长而紧张痛苦的探索之后 , 托尔斯泰已完成了世界观和立场的转变。他背弃了自己所属的贵族阶级, 站到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 形成了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的核心是 “博爱”,其内容是爱自己,爱别人,爱仇敌,爱一切人 。这种爱是一种真诚、无私、崇高、博大的爱,在这种爱的力量的感召下,仇恨、狡诈、自私、丑恶都化为乌有。他曾说,只要所有的人相亲相爱,一个道德完善、没有暴力的大同世界就会出现。
托尔斯泰认为,忏悔是从严厉的自责开始的。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应该去帮助他人也认识到自己的堕落,去达到灵魂的觉醒。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爱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规律。聂赫留朵夫就是如此,他首先并不认为自己具有指责玛丝洛娃的权利,相反他很自责,认为是自己造成了玛丝洛娃的堕落,当他发现玛丝洛娃依旧在堕落之中,就希望帮助她重新恢复对善和爱的信念,达到灵魂的觉醒、人性的复活。聂赫留朵夫在为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自身灵魂的净化,从而达到自我的“复活”,聂赫留道夫通过忏悔和赎罪,卡秋莎通过宽恕对方,从罪恶中挣扎出来,这种爱是出于一种博爱,而不仅仅是男女之爱。所以聂赫留朵夫并不是利用玛丝洛娃,而是想帮助玛丝洛娃,让玛丝洛娃重新走上“精神的人”的道路,达到精神的“复活”,学会宽恕他人,从而从另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寻求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作者以此说明,他的男主人公并非什么“超人”,聂赫留朵夫从一个纯洁无瑕的青年到堕落乃环境使然,后来他得以精神复活,则是不断审视自己、改造自己的结果。
课堂小结
聂赫留朵夫悟到社会和秩序之所以存在,只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善和爱。这种认识打开了聂赫留朵夫心灵的闸门,原来找不到出路的爱的洪流现在奔腾着涌向他遇见的一切人。它得以使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人性升华,也使玛丝洛娃成为新人。《复活》的第二部和第三部都是聂赫留朵夫爱和恨的展示:爱普通人民,同情受难者,恨统治阶级及其制度。 这不仅是聂赫留朵夫的爱与恨,也折射着托尔斯泰的爱与恨。
五、课后作业
1.明朝冯梦龙编纂的《三言二拍》之《玉堂春遇难逢夫》中的玉堂春与玛丝洛娃一样,同样是风尘女,同样被栽赃陷害毒杀他人,这二人身份相同,故事内核相同,但是两篇文章的人物塑造手法和文本风格有什么差异呢?
2.中国的儒家文化强调“吾日三省吾身”,这与本文中的忏悔赎罪的异同点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任选其中一个话题进行思考,并写成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玛丝洛娃成为“精神的人”
拯 救
自己成为“精神的人”
赎 罪
精神“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