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复活(节选)》名师教学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复活(节选)》名师教学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4 21: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复活(节选)》
梳理情感、分析形象
细读文本、探究心理
导入
01
02
03
目录
深度解惑、攻破难点
04
1.把“复活”作为一个研讨的专题,探讨课文节选部分在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心灵和道德复活过程中的地位。
2.了解托尔斯泰及《复活》原著内容,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3.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以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4.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教学目标
5.联系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探讨语言、动作尤其是人物心理变化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本单元我们一起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一起走近世界文坛上一些著名作家。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今天我们学习一位19世纪俄国作家的作品。
导入1
大家是否记得,初中时,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文章中认识过一位长着大胡子,经常穿着布衣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俄国作家?他就是世界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他的长篇小说《复活》(节选)。
导入2
“文学是一种魔法,文学有一种起死回生的力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复活》(节选),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是如何通过文学使他笔下的主人公起死回生的。
导入3
一年一度的校园话剧节到了,同学们想把《复活》(节选)搬上舞台。为了保证演出的成功,希望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共筹智慧。语文课代表正着手剧组的筹备工作,准备组建编剧、导演、演员(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海报设计、沙龙研讨五个小组。
梳理情感、分析形象
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原著内容,查找与原著和作者相关的资料,根据意愿自行选组。
如果你做编剧,介绍一下作者托尔斯泰和原著的情况;如果你来做海报设计师,请介绍你的文字和海报设计创意;如果竞选演员,请你解读一下聂赫留朵夫或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如果竞聘导演,请你解读一下小说题目“复活”的内涵以及主人公形象的典型意义。
为了大家有充分的准备,我们把它拆解为三个小任务。
小任务1
搜集作者资料,熟悉小说内容,设计演出海报。(演出前)
小任务2
把握人物形象,揣摩心理变化,撰写赏析文章。(演出前)
小任务3
举办文学沙龙,研讨小说主题,理解“复活”的深刻含义。(演出后)学习活动一:介绍你所了解的列夫·托尔斯泰和《复活》的相关内容。
三个小组派代表交流展示查找整理的相关资料。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位文学家因为文学成就巨大而被中国读者尊称为“翁”,其中一位是“莎翁”——莎士比亚,另一位是“托翁”——列夫·托尔斯泰。初中学过茨威格传记作品《列夫·托尔斯泰》,对于托尔斯泰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大家还有多少了解?
交流展示一:我所知道的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中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世袭伯爵;托尔斯泰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尽可能维护农民利益;
坚持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方式生活,托尔斯泰晚年时期放弃所有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的火车站。
托尔斯泰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最终促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富有平民思想;
《复活》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写于1889—1899年,是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剧变之后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评价,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写作背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了更为深重的灾难。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关心人民困苦,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在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交流展示二:《复活》原著介绍
《复活》的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托尔斯泰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小说主要写贵族聂赫留朵夫在出席法庭陪审时,发现被诬告杀人的玛丝洛娃正是他年轻时引诱、抛弃的姑娘,于是良心觉醒,开始悔罪。他极力为玛丝洛娃奔走申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上诉失败后,又陪她流放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感动了玛丝洛娃,使她重新爱上了他。但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玛丝洛娃没有和他结婚,而是接受了革命者西蒙松的求婚。
小说以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陪她去西伯利亚为主线,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民的苦难,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广泛深入地再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生活画面,全面体现了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毁一切假面具”的创作思想。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描写的是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到监狱去看玛丝洛娃,向她忏悔自己当年的罪恶、请求她的宽恕的场景。节选部分以两人的对话和大量的心理描写构建主干内容,刻画了男女主人公走向“复活”的心路历程。
两个小组的展示让大家了解了关于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复活》原著的基本内容。这是学习本课的背景知识和资料。你对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是否能准确把握?
学习活动二:通读全文,梳理情节。
从会面开始到结束,两个人的情感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以表格、表情或曲线的方式展示。可作文字说明。
细读文本、探究心理
要求:
1.复述故事,梳理情节;
2.画出心理变化示意图;
3.写出你的阅读困惑。
活动展示
交流一:梳理情节,复述故事。讲述表格的内容。
文章情节及描写手法
情节 主要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 隔栏相见 祈求宽恕 认出身份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发展 长凳交谈 追问旧事 回避躲闪
高潮 卢布插曲 动摇犹豫 讨要卢布
结局 结束会面 决心救赎 拒之千里
小说节选部分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四个情节发展阶段。
聂赫留朵夫探监,与玛丝洛娃隔着监狱的铁栅栏相见。聂赫留朵夫忐忑不安,情绪激动地要向玛丝洛娃认罪,祈求宽恕。在极度的心理挣扎和纠结中,断断续续地请求:“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他鼓足勇气, 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并且一面感到害臊,一面被自己的行动感动得要哭。玛丝洛娃开始没有认出他的身份,只看他是个有钱人,本能地对他讨好媚笑。当从聂赫留朵夫的神情中确认出他后,首先是感到意外和痛苦,眉头紧皱,涨红的脸变得阴暗。
前一部分:在铁栅栏处的相见。故事节选部分的开端、发展。
聂赫留朵夫继续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当问起当年的旧事和孩子,自己脸红羞愧,而玛丝洛娃强压痛苦和愤怒,不想重提往事。以“那事早完了”来躲避转移话题,生存的苦难和堕落后的自暴自弃,使得玛丝洛娃不相信善良、真诚和爱,她只想从他身上弄到些好处,直接提出要十个卢布。玛丝洛娃的这一行为让聂赫留朵夫感到窘迫、震惊。因为这意味着当年纯洁善良的卡秋莎已经“死了”。在激烈的动摇和纠结后,聂赫留朵夫的人性精神战胜了魔鬼,决心要唤醒玛丝洛娃,拯救自己。最后,在玛丝洛娃的媚笑和拒人千里之外中结束了这次会面。
后一部分:从长凳上的交谈。故事节选部分的高潮、结局。
交流二: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图谱。
示例一:
主要人物的心理变化
示例二:
上面的图表阅读和制作,表现出了大家的巧思和创意。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形象地绘制出了两个人物相见的心理变化过程。当然,图表呈现的是否准确还需要进一步推敲,一方面,我们对人物的理解会有差异;另一方面,在很多时候,感情的变化是不好量化的。
阅读或制作图表,我们需要关注几个点:
1.首尾的情绪峰值。见面前和见面后的情绪是否一致?本次见面对两个人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因为这一点决定着后面情节的发展。
2.情绪落差峰值。两个人情绪变化反差最大的是哪个情节?
3.情绪相近峰值。两个人情绪感觉比较接近的是哪个情节?
主要人物的心理变化对比
有一个小组采用文字描述方式,把全文的主要描写手法也标记出来了,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可以帮助上面两个小组的同学更好地进行图像定位和标注。
1.细节描写
(1)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有三次变化。刚见面称“您”,后来称玛丝洛娃为“你”“卡秋莎”。说明聂赫留朵夫逐渐在情感上拉近了与玛丝洛娃的距离。
(2)“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捕捉一击制胜的时机的神态,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3)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了她生活的不幸。
2.神态描写
(1)“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2)“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
(3)“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
3.心理描写
(1)“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
这一内心独白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充满矛盾。法庭上,他被玛丝洛娃的冤案震惊而醒悟,开始认识到自己犯的罪行,因此要帮助玛丝洛娃;但当他真正面对已经堕落了的变得丑陋的玛丝洛娃时还是有一丝犹豫的。此刻,他不知道该作出怎样的决定。
(2)“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本来按照他们之间原来的关系,完全可以以“你”“我”相称,但由于多年分离,彼此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有了距离感。同时他也不能确认对方是否认出了自己,这样就等同于跟一个陌生人相见。另外,这时的聂赫留朵夫是前来向玛丝洛娃认罪的,他认识到了自己灵魂的卑劣。所以,经过短暂的犹豫之后,决定用“您”。
4.语言描写
文章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小结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内容: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是他人性复活的开始,是整个故事发展的起点和铺垫。“相见——交谈——讨钱——动摇——拯救”是课文情节发展的几个节点。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是祈求宽恕走向精神复活的贵族聂赫留朵夫,一个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妇女玛丝洛娃。
第一组问题:(细节、“反常点”、作者的“画外音”)
深度解惑、攻破难点
1.聂赫留朵夫去请求玛丝洛娃宽恕,为何想到“我在认罪”,“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
交流三:阅读困惑(两个小组)
聂赫留朵夫在极度的心理挣扎和纠结中,断断续续地请求:“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他鼓足勇气,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并且一面感到害臊,一面被自己的行为感动得要哭。
2.当聂赫留朵夫问起旧事,请求宽恕时,为何玛丝洛娃说“那事早完了”?
玛丝洛娃之所以以此来躲避转移话题,是因为生存的苦难和堕落后的自暴自弃使得玛丝洛娃不相信善良、真诚和爱,她只想从他身上弄到些好处。
3.玛丝洛娃讨要卢布的行为,为何让聂赫留朵夫感到窘迫、震惊?
聂赫留朵夫探监前一直觉得自己的灵魂是卑微的、可耻的,当看到玛丝洛娃公然讨钱这一丧失自尊的举动后,首先是很意外,很羞臊,在自责、同情之外,他应该还有某种失望。本以为玛丝洛娃一定会被他的后悔感动,却没有料到她竟会如此自甘堕落、自暴自弃。
3.玛丝洛娃讨要卢布的行为,为何让聂赫留朵夫感到窘迫、震惊?
聂赫留朵夫探监前一直觉得自己的灵魂是卑微的、可耻的,当看到玛丝洛娃公然讨钱这一丧失自尊的举动后,首先是很意外,很羞臊,在自责、同情之外,他应该还有某种失望。本以为玛丝洛娃一定会被他的后悔感动,却没有料到她竟会如此自甘堕落、自暴自弃。
有三次变化。刚见面称“您”,后来称玛丝洛娃为“你”“卡秋莎”。这说明聂赫留朵夫刚开始还不能与玛丝洛娃拉近内心的距离,只是把她当作一个他想帮助的人;后来,聂赫留朵夫逐渐在情感上拉近了与玛丝洛娃的距离,已经把她当作一个熟悉的人看待。
2.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笑”,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在整个会面过程中,作者对玛丝洛娃的笑有六处描写。
(1)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段)
(2)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段)
(3)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段)
(4)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段)
(5)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段)
(6)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段)
3.小说以“复活”为题,这里的“复活”指谁,有什么特殊含义?
(1)聂赫留朵夫的“复活”:自省、忏悔、赎罪,获得人性的、精神的、道德的、理想的“复活”
(2)玛丝洛娃的“复活”:需要被唤醒、被拯救的。
(3)社会的“复活”:悲苦的堕落的民众,空虚的骄奢的贵族。
从小说后面的情节来看,聂赫留朵夫在赎罪的过程中,精神不断得到升华,他施行了很多改善农民生活的措施,他“几乎成了犯人的袒护者”,他的无私的爱变得更加博大。
板书设计
赎罪
自私
无私
拯救
博爱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