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名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名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4 22:1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复活(节选)》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8课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狄更斯 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小说叙事技巧考查 2.小说语言风格鉴赏 3.小说情节变化梳理 4.小说人物形象赏析 5.小说环境描写作用 6.小说标题结构作用
第9课 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
第10课 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
第11课 百年孤独(节选)/加西亚·马尔克斯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结构、内容
《复活》写于1889—1899年,是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剧变之后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
小说取材于真实事件,主要写贵族聂赫留朵夫在出席法庭陪审时,发现被诬告杀人的玛丝洛娃正是他年轻时引诱、抛弃的姑娘,于是良心觉醒,开始悔罪。他极力为玛丝洛娃奔走申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上诉失败后,又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玛丝洛娃,使她重新爱上了他。但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玛丝洛娃没有和他结婚,而是接受了革命者西蒙松的求婚。最终两位主人公双双实现了精神和道德的“复活”。小说以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陪她去西伯利亚为主线,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民的苦难,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广泛深入地再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真实生活,全面体现了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毁一切假面具”的创作思想。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描写的是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到监狱去看玛丝洛娃,向她忏悔自己当年的罪恶、请求她的宽恕的场景。在探监这一场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聂赫留朵夫内心的复杂多变。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心理变化的层次感,不妨将课文分为前后两部分。
第一部分,两人隔着栅栏对话。
见到玛丝洛娃后,聂赫留朵夫犹豫着,“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因为他看到面前的玛丝洛娃已不是当年的“卡秋莎”,而“卡秋莎”也并未认出他,两人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聂赫留朵夫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见玛丝洛娃的,是来请求她饶恕的,所以他选择用“您”来称呼。
第二部分,玛丝洛娃被带到聂赫留朵夫跟前。
聂赫留朵夫望着玛丝洛娃那张变丑的脸,感到一阵惶惑,当问起玛丝洛娃为他生下的那个孩子时,他深深为自己曾经的卑劣行径感到羞耻。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当玛丝洛娃向他要钱时,情感发生了一次跌宕,聂赫留朵夫意识到眼前的玛丝洛娃已不是当年的“卡秋莎”,“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觉醒了的“精神的我”是真实而强大的,他决定要在精神上唤醒她,至此,他实现了精神的“复活”。
二、总体写作特色
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高尔基认为:“聂赫留朵夫、列文、伊尔琴尼耶夫、奥列宁——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作者自己的肖像,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他精神发展上的几个阶段罢了。”《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体现着作家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特点。托尔斯泰借助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站在农民的立场,满怀着同情与爱护描写农民的苦难遭遇,指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唯一能用来养家糊口的土地被地主霸占了”,认为“土地不能成为私有财产,不能成为商品,就像水、空气和阳光一样,人人都有权享用土地,享用土地提供的一切利益”。聂赫留朵夫与托尔斯泰一样,否定贵族的特权和世俗观念,弃绝了“那个阶层的生活”。他把巴诺伏的土地“交给农民,收取租金,并规定地租是农民的财产,由他们自己支配,缴纳税款和用作公益事业”。“复活”后的聂赫留朵夫,比以往任何形象都要深刻而富有意义,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教学优势
教材中的内容虽然是长篇小说节选,但是通过前情提要可以大致了解节选部分情节发生的背景。节选部分对两位主人公的刻画方式多样,学生可以从精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深入理解人物,聂赫留朵夫在节选部分呈现出了“赎罪——动摇——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用“精神的我”战胜了“兽性的我”,相对完整地展现了“复活”的一个过程。学生阅读起来会有相对完整的体验。
【学情整体分析】
学生通过高一一学年的学习,对小说这种文学类文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读能力,通过对《百合花》《哦,香雪》《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节选)等经典篇目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鉴赏小说,《复活》(节选)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深层次的梳理和鉴赏,使学生理解小说作为社会百科式文学类别的跨越时间和地域的价值。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1.梳理人物情感——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情感变化;
2.分析形象——鉴赏聂赫留朵夫的形象特点;
3.学习技法——学习托尔斯泰在《复活》中运用的心灵辩证法;
4.洞悉小说穿越时代的价值——小说《复活》的主题在19世纪的俄国具有重要价值,在后世人类心灵世界的探索上同样具有巨大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设计
1.把“复活”作为一个研讨的专题,探讨课文节选部分在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心灵和道德复活过程中的地位。
2.了解托尔斯泰及《复活》原著内容,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3.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以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4.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5.联系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探讨语言、动作尤其是人物心理变化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
三、教学策略设计
本篇教学设计以梳理情节、理解人物心理变化、赏析人物形象塑造方法、透过文本洞悉社会风貌为四个内容维度,其中梳理小说情节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鉴赏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形象,进而理解心灵复活的主题,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感受19世纪俄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学习并赏析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
四、教学方法建议
指导自主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讨论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联系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探讨语言、动作尤其是人物心理变化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
难点:
把“复活”作为一个研讨的专题,探讨课文节选部分在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心灵和道德复活过程中的地位。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本课目标和核心素养落实
语文核心素养和本课目标对照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与语感 从语言、情感、技巧方面学习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
整合与语理 细读小说,梳理小说情节和情节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心理等变化
交流与语境 能与同学就小说不同层面的鉴赏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 直觉与灵感 感受托尔斯泰的小说风貌
联想与想象 联系自身,感受在生活中“精神的我”和“兽性的我”的抗争
实证与推理 理解情节设置的实与虚
批判与发现 能对小说鉴赏方面有自己的评价和见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验与感悟 理解《复活》在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方面的丰富技法
欣赏与评价 对小说叙述、人物、语言、主题等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和学习
表现与创新 尝试创作小小说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意识与态度 鉴赏与审美精神
选择与继承 通过小说19世纪俄国的风土人情,感受其中人物身上的精神财富
包容与借鉴 通过小说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感受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身上的精神财富
关注与参与 用小说中的精神反观自身,带着精神财富参与到社会实践与创造中去
八、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你来到高二语文课堂。本单元我们一起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一起走近世界文坛上一些著名作家。上节课我们刚刚学过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今天我们学习一位19世纪俄国作家的作品。大家是否记得,初中时,我们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文章中认识过一位长着大胡子,经常穿着布衣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俄国作家?他就是世界文坛巨匠——列夫·托尔斯泰。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他的长篇小说《复活》(节选)。
导入语二:
“文学是一种魔法,文学有一种起死回生的力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复活》(节选),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是如何通过文学使他笔下的主人公起死回生的。
教学策略:导入语一以亲切的口吻把学生带入课堂,联系初中学过的有关作者的文章和上节课学过的《大卫·科波菲尔》(节选),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鉴赏小说的情境。
设计意图:导入语一意在结合前一课所学,从学生对作家的兴趣和作家本身的特点导入;导入语二意在用小说“心灵复活”的主题进行导入,从而提升学生交流与语境的素养,提高学生领会理解的能力。
二、教学精讲
步骤一、梳理情感、分析形象
年一度的校园话剧节到了,同学们想把《复活》(节选)搬上舞台。为了保证演出的成功,希望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共筹智慧。语文课代表正着手剧组的筹备工作,准备组建编剧、导演、演员(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海报设计、沙龙研讨五个小组。
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原著内容,查找与原著和作者相关的资料,根据意愿自行选组。
如果你做编剧,介绍一下作者托尔斯泰和原著的情况;如果你来做海报设计师,请介绍你的文字和海报设计创意;如果竞选演员,请你解读一下聂赫留朵夫或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如果竞聘导演,请你解读一下小说题目“复活”的内涵以及主人公形象的典型意义。
为了大家有充分的准备,我们把它拆解为三个小任务。
小任务1:搜集作者资料,熟悉小说内容,设计演出海报。(演出前)
小任务2:把握人物形象,揣摩心理变化,撰写赏析文章。(演出前)
小任务3:举办文学沙龙,研讨小说主题,理解“复活”的深刻含义。(演出后)
学习活动一:介绍你所了解的列夫·托尔斯泰和《复活》的相关内容。
三个小组派代表交流展示查找整理的相关资料。
在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位文学家因为文学成就巨大而被中国读者尊称为“翁”,其中一位是“莎翁”——莎士比亚,另一位是“托翁”——列夫·托尔斯泰。初中学过茨威格传记作品《列夫·托尔斯泰》,对于托尔斯泰的生平及文学成就,同学们还有多少了解?请第一组同学介绍你们搜集的资料。
交流展示一:我所知道的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中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他是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世袭伯爵;托尔斯泰受到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尝试改革俄国社会,尽可能维护农民利益;托尔斯泰对哲学、宗教、伦理道德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最终促成了自己世界观的转变,富有平民思想;坚持从事体力劳动,力图按照农民方式生活:托尔斯泰晚年时期放弃所有财产,弃家出走,最终病逝于一个偏僻的火车站。
《复活》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写于1889—1899年,是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剧变之后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评价,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
写作背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了更为深重的灾难。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关心人民困苦,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在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交流展示二:《复活》原著介绍
《复活》的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托尔斯泰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小说主要写贵族聂赫留朵夫在出席法庭陪审时,发现被诬告杀人的玛丝洛娃正是他年轻时引诱、抛弃的姑娘,于是良心觉醒,开始悔罪。他极力为玛丝洛娃奔走申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上诉失败后,又陪她流放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的行为感动了玛丝洛娃,使她重新爱上了他。但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和地位,玛丝洛娃没有和他结婚,而是接受了革命者西蒙松的求婚。
小说以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奔走上诉、陪她去西伯利亚为主线,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人民的苦难,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广泛深入地再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生活画面,全面体现了托尔斯泰“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撕毁一切假面具”的创作思想。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描写的是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到监狱去看玛丝洛娃,向她忏悔自己当年的罪恶、请求她的宽恕的场景。节选部分以两人的对话和大量的心理描写构建主干内容,刻画了男女主人公走向“复活”的心路历程。
两个小组的展示让大家了解了关于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复活》原著的基本内容。这是学习本课的背景知识和资料。你对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是否能准确把握?
教学策略:1.整体设计分步落实。本部分意在引导学生养成知人论世、深度解读的习惯。因为外国作家及其作品所展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是学生相对陌生的部分,故先了解一部分资料对准确解读作品至关重要。
2.应用交际能力。学生除搜集资料外还要在班级代表小组进行展示交流,这就需要训练学生清楚表达的能力。交流的内容需准确、简练、有层次。
3.自主学习。学生在交流展示的活动中把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复活》的资料转换成自己展示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本部分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作为虚构的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逐步感受小说“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魅力。培养学生体验与感悟、选择与继承的学科素养。
步骤二、细读文本、探究心理
学习活动二:通读全文,梳理情节。
从会面开始到结束,两个人的情感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以表格、表情或曲线的方式展示。可作文字说明。要求:
1.复述故事,梳理情节;
2.画出心理变化示意图;
3.写出你的阅读困惑。
活动展示
交流一:梳理情节,复述故事。讲述表格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文章情节及描写手法
情节 主要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描写手法
开端 隔栏相见 祈求宽恕 认出身份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发展 长凳交谈 追问旧事 回避躲闪
高潮 卢布插曲 动摇犹豫 讨要卢布
结局 结束会面 决心救赎 拒之千里
明确
小说节选部分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四个情节发展阶段。
前一部分:在铁栅栏处的相见。故事节选部分的开端、发展。
聂赫留朵夫探监,与玛丝洛娃隔着监狱的铁栅栏相见。聂赫留朵夫忐忑不安,情绪激动地要向玛丝洛娃认罪,祈求宽恕。在极度的心理挣扎和纠结中,断断续续地请求:“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他鼓足勇气,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并且一面感到害臊,一面被自己的行动感动得要哭。玛丝洛娃开始没有认出他的身份,只看他是个有钱人,本能地对他讨好媚笑。当从聂赫留朵夫的神情中确认出他后,首先是感到意外和痛苦,眉头紧皱,涨红的脸变得阴暗。
后一部分:从长凳上的交谈。故事节选部分的高潮、结局。
聂赫留朵夫继续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当问起当年的旧事和孩子,自己脸红羞愧,而玛丝洛娃强压痛苦和愤怒,不想重提往事。以“那事早完了”来躲避转移话题,生存的苦难和堕落后的自暴自弃,使得玛丝洛娃不相信善良、真诚和爱,她只想从他身上弄到些好处,直接提出要十个卢布。玛丝洛娃的这一行为让聂赫留朵夫感到窘迫、震惊。因为这意味着当年纯洁善良的卡秋莎已经“死了”。在激烈的动摇和纠结后,聂赫留朵夫的人性精神战胜了魔鬼,决心要唤醒玛丝洛娃,拯救自己。最后,在玛丝洛娃的媚笑和拒人千里之外中结束了这次会面。
教学策略:1.设活动、深探究。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中,梳理文脉非常重要,引导学生能够从较长的文本中梳理出如交流一的图表是准确提取信息的有效训练方式,由图表提示的信息又能还原复述故事,有助于训练学生信息提取与分类概括的能力。
2.信息提取能力。交流一的任务可提升学生准确提取信息和丰富准确表达两方面的能力。
交流二: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图谱。
示例一:
【多媒体展示】
主要人物的心理变化
示例二:
上面的图表阅读和制作,表现出了同学们的巧思和创意。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形象地绘制出了两个人物相见的心理变化过程。当然,图表呈现的是否准确还需要进一步推敲,一方面,我们对人物的理解会有差异;另一方面,在很多时候,感情的变化是不好量化的。阅读或制作图表,我们需要关注几个点:
1.首尾的情绪峰值。见面前和见面后的情绪是否一致?本次见面对两个人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因为这一点决定着后面情节的发展。
2.情绪落差峰值。两个人情绪变化反差最大的是哪个情节?
3.情绪相近峰值。两个人情绪感觉比较接近的是哪个情节?
【多媒体展示】
主要人物的心理变化对比
有一个小组采用文字描述方式,把全文的主要描写手法也标记出来了,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可以帮助上面两个小组的同学更好地进行图像定位和标注。
明确
1.细节描写
(1)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有三次变化。刚见面称“您”,后来称玛丝洛娃为“你”“卡秋莎”。说明聂赫留朵夫逐渐在情感上拉近了与玛丝洛娃的距离。
(2)“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捕捉一击制胜的时机的神态,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3)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了她生活的不幸。
2.神态描写
(1)“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2)“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
(3)“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
3.心理描写
(1)“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
这一内心独白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充满矛盾。法庭上,他被玛丝洛娃的冤案震惊而醒悟,开始认识到自己犯的罪行,因此要帮助玛丝洛娃;但当他真正面对已经堕落了的变得丑陋的玛丝洛娃时还是有一丝犹豫的。此刻,他不知道该作出怎样的决定。
(2)“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
本来按照他们之间原来的关系,完全可以以“你”“我”相称,但由于多年分离,彼此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有了距离感。同时他也不能确认对方是否认出了自己,这样就等同于跟一个陌生人相见。另外,这时的聂赫留朵夫是前来向玛丝洛娃认罪的,他认识到了自己灵魂的卑劣。所以,经过短暂的犹豫之后,决定用“您”。
4.语言描写
文章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小结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内容: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是他人性复活的开始,是整个故事发展的起点和铺垫。“相见——交谈——讨钱——动摇——拯救”是课文情节发展的几个节点。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是祈求宽恕走向精神复活的贵族聂赫留朵夫,一个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妇女玛丝洛娃。
教学策略:1. 深度学习。在阅读或制作图表上对学生进行点拨,明确需要关注的两个人物的微妙心理变化,促使学生对之前的思考结果进行反思,实现深度阅读。
2.信息提取能力。图表、表情都是学生提取信息和表达信息的方式,是对小说理解的形象化表达。
3.领会理解能力。《复活》的主题主要表现在对男女主人公精神的救赎过程中,绘制心理变化图有利于深度感受这种过程。托尔斯泰善于通过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概括和领会理解的能力。
4.深度学习。分析作者在描摹人物心理时使用的艺术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物心理和描写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信息提取和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的学科素养。
步骤三、深度解惑、攻破难点
交流三:阅读困惑(两个小组)
第一组问题:(细节、“反常点”、作者的“画外音”)
1.聂赫留朵夫去请求玛丝洛娃宽恕,为何想到“我在认罪”,“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
明确
聂赫留朵夫在极度的心理挣扎和纠结中,断断续续地请求:“请您饶恕我,我在您面前是有罪的……”他鼓足勇气,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并且一面感到害臊,一面被自己的行为感动得要哭。
2.当聂赫留朵夫问起旧事,请求宽恕时,为何玛丝洛娃说“那事早完了”?
明确
玛丝洛娃之所以以此来躲避转移话题,是因为生存的苦难和堕落后的自暴自弃使得玛丝洛娃不相信善良、真诚和爱,她只想从他身上弄到些好处。
3.玛丝洛娃讨要卢布的行为,为何让聂赫留朵夫感到窘迫、震惊?
明确
聂赫留朵夫探监前一直觉得自己的灵魂是卑微的、可耻的,当看到玛丝洛娃公然讨钱这一丧失自尊的举动后,首先是很意外,很羞臊,在自责、同情之外,他应该还有某种失望。本以为玛丝洛娃一定会被他的后悔感动,却没有料到她竟会如此自甘堕落、自暴自弃。特别是看到玛丝洛娃“那双妖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盯着他“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他感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因为这意味着当年纯洁善良的卡秋莎已经死了。
第二组问题:(细节、称谓、心理、主题)
1.为什么聂赫留朵夫开始交谈时在“您”和“你”之间犹豫不决?为什么一开始选择了“您”后来又变为“你”?如何理解玛丝洛娃讨要卢布带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
明确
有三次变化。刚见面称“您”,后来称玛丝洛娃为“你”“卡秋莎”。这说明聂赫留朵夫刚开始还不能与玛丝洛娃拉近内心的距离,只是把她当作一个他想帮助的人;后来,聂赫留朵夫逐渐在情感上拉近了与玛丝洛娃的距离,已经把她当作一个熟悉的人看待。
2.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笑”,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明确
在整个会面过程中,作者对玛丝洛娃的笑有六处描写。
(1)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段)
(2)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段)
(3)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段)
(4)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段)
(5)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段)
(6)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段)
3.小说以“复活”为题,这里的“复活”指谁,有什么特殊含义?
明确
(1)聂赫留朵夫的“复活”:自省、忏悔、赎罪,获得人性的、精神的、道德的、理想的“复活”。
(2)玛丝洛娃的“复活”:需要被唤醒、被拯救的。
(3)社会的“复活”:悲苦的堕落的民众,空虚的骄奢的贵族。
从小说后面的情节来看,聂赫留朵夫在赎罪的过程中,精神不断得到升华,他施行了很多改善农民生活的措施,他“几乎成了犯人的袒护者”,他的无私的爱变得更加博大。
教学策略:1.教学预设、效果生成。以学生阅读中的困惑点——细节、反常点、画外音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小组交流表达自己思考的结果。
2.领会理解能力。对阅读中有关心理、称谓等的困惑点进行研习,分析小说在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提高鉴赏文学类文本的能力。
3.深度学习。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的“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准确筛选并理解,在整体阅读小说的基础上实现细节解读。
设计意图:用细节展示小说的意图是学生阅读学习的难点,所以步骤三的问题中涵盖了于细节中解读人物心理、人物形象和主题的思考,提升学生分析概括和领会理解的能力。
三、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板书用以提示小说最核心的主题脉络。复活是小说的主题,提要体现在精神层面,所以在板书中要有突出精神层面的关键词。
1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