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4 22:36:09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1.(3分)C(“并未对其思想作出评价”错。材料二中刘再复先生说“事实上,《红楼梦》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性的宝藏、文学宝藏,而且拥有最丰富的哲学宝藏、思想宝藏、精神宝藏”,肯定了红楼梦的思想价值。)
2.(3分)D(“拥有了肉眼可见的哲学思想”错。“肉眼可见”不属于大观哲学,不构成条件关系。)
3.(3分)C
4.(4分)①首先将《红楼梦》与《庄子》类比,指出曹雪芹既是文学家也是哲学家;②接着通过对比与类比,阐述曹雪芹具有“大观”哲学视角;③最后举例论证大观视角让《红楼梦》有了许多独特的发现。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5.(4分)示例:贾宝玉,出身在贾府这样的贵族门第,本应发愤读书,考取功名,继承家业,但他却抗拒科举仕途,爱好诗词歌赋,这是他对封建科举制度和仕途的一种反叛。
评分建议:从小说中恰当举例,2分;答案要点体现“贵族性”“理想”“反叛”,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3分)A(杜甫没有租税负担。)
7.(3分)B(“直接赞颂”错,这是侧面烘托。)
8.(6分)(1)情节方面:①照应前文介绍的苏涣人生经历;②自然引出后文杜甫对其诗歌及为人的称赞。(2)人物方面:①借诗中少年嫉恶如仇来表现苏涣不惧黑暗势力、一心为民的精神;②用少年受群蜂围攻的遭遇来表现苏涣的人生遭际;③用少年的“迷所之”“不知机”表现苏涣的迷茫与困惑。
评分建议:情节2分,人物形象4分;其中人物形象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运用形象性语言,营造诗意化意境,如结尾“暮霭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的描写;②用词、炼句体现出整饬的诗的节奏,如“家家灶冷,户户衣单”“田园荒芜,柴扉空闭”等;③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音韵上表现出诗一般的和谐,如“他一生饱经忧患,……浮萍”;④有意选用日常生活用语,内蕴却是诗意的,在叙述中,尽可能多地留下空白,给读者意犹未尽之感,如“杜甫的心里也勾起一缕凄凉的情绪”等。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D
11.(3分)B(次韵是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12.(3分)C(蒋彦回帮助邹道乡家人料理安排家事,并非帮助其做生意。)
13.(1)(4分)像蒋彦回和两位先生的关系,就像秦国和越国(一样远),他们平生没有交情。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2分;“秦越”“素”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2)(4分)看到蒋观言家里非常贫穷,蒋观言却淡定地住在那里,他仍然具有蒋彦回的风范。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2分;“顾”“淡如”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14.(3分)①党禁严重时,蒋彦回与黄庭坚交往,收藏其诗文字画;②黄庭坚病重时,蒋彦回前往探病,不私自占有黄的作品;③在黄庭坚去世后,蒋彦回为其收殓,并送其灵柩回乡。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蒋彦回名湋,是湖南永州人,居住在郡县南面外城之处。他年少时离开家乡进入太学学习,在得不到有司赏识之后,就感叹道:“读书人一定要取得富贵之后才算实现理想吗?”于是他放弃了太学生的身份回到故乡,买了几千卷书籍,并且建造了一座楼阁来收藏这些书籍。他又修建了一座花园,在花园里种植花草树木,修葺亭台楼榭,来供自己在园中自在地读书。过不多久,花园里出产玉芝,于是就用“玉芝”来命名这座花园。黄庭坚被贬宜州,经过玉芝园,并且赋诗歌咏。那时候,新党旧党斗争激烈,党禁非常严密,旧党被称为元祐党人,被禁止出任官职和被限制参加政治活动。当时的士大夫都有观望畏忌之心。这之前,永州郡守丁注曾经写过《玉芝园》诗,黄庭坚的诗就是依次用丁注之诗的韵脚来写的。丁太守见到黄庭坚的和诗之后很害怕,就把自己原诗韵脚改变了几个来表示与黄诗不同。有一个叫侯思孺的教授,有一天突然闯入郡里的一个读书人家里,叫人把他家墙上黄庭坚题写的诗歌割除下来,想用这个作为证据向朝廷举报。主人赶紧铲掉了墙上的诗歌,此事才告罢休。只有蒋彦回(毫无顾忌)每天与黄庭坚交往游玩,收藏了他二百多幅诗文字画。黄庭坚也非常高兴给蒋彦回写字作画。第二年九月,黄庭坚病危,蒋彦回听说这件事,连忙赶去见他。到了之后,黄庭坚非常高兴,握着他的手说:“我的身后之事,如果不托付给彦回你的话,那有托付给谁呢?”于是黄庭坚把自己写的书都拿出来给他看,说:“只要你想要的,你都拿走。”蒋彦回竟然没有占有哪怕一张纸的东西。黄庭坚去世之后,蒋彦回为他买了棺木收殓,又出二十万钱准备好船只,送黄庭坚的灵柩回他的故乡。又一位元祐党人邹浩(号道乡先生)谪居永州,蒋彦回又追随他并与之交往,非常高兴。不久,邹道乡又接到被贬昭州的任命,他就把妻子儿女留在永州,在永州太平寺后面租赁了当地百姓的一间屋子让他们居住,自己才前往昭州。蒋彦回切切实实地帮助邹道乡的家人料理家事,与他们一同经历磨难并且周济他们困顿的生活。邹道乡每月写两封信给蒋彦回表示谢意,因为深深地感激他。后来邹道乡复职北归,他和蒋彦回临别时写的诗歌,现在还是可以见到的。唉!读书人在困境中才能看出节操来。像蒋彦回和两位先生的关系,就像秦国和越国一样远,他们平生没有交情。但他却能思慕向往两位先生的高风亮节,已经是非常贤明的了。况且黄、邹两位先生还处在野兽毒虫满地奔走、露出獠牙的危急境遇,宾客朋友都抛弃他们而去,他们只能在远离朝廷、荒远寂寞的永州被流放埋没。听到他们的消息就憎恨,没有仇恨也对他们加以排挤的人到处都是。但是蒋彦回即便是到了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也不改变对二位先生的态度,这是古代仁德贤明之人、同一家族中的血缘之亲以及曾经对他们有恩而且旧交甚厚的人都难以做到的事啊。蒋彦回却做到了,能不说他是品德高尚之人吗?我来到永州,寻访那座所谓的“玉芝园”的花园,却只看见荒凉破败的废墟上长满野草罢了。我就打听蒋彦回的子嗣,他有一个叫蒋观言的儿子还在世,年纪已经很大了。看到蒋观言家里非常贫穷,蒋观言却淡定地住在那里,他仍然具有父亲蒋彦回的风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B(“销魂”一词的重叠,写出梦境之悲。)
16.(6分)首先写梦游江南找不到离人,表现离愁重;然后写写信寄情却无从寄出,表现思念深;最后写弹筝排情却移遍筝柱难抒怨情,表现相思苦。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云无心以出岫 鸟倦飞而知还;(2)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3)一尊还酹江月 举匏樽以相属。
评分建议:一句1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18.(3分)满目疮痍;迎难而上;后继有人
评分建议:一空1分;如有其它成语,意思对也可得分。
19.(4分)他将长期累积总结的理论和经验传授给年轻科技人员,这些年轻科技人员对于科技创新极其重要,他们能将科技星火蓬勃燎原。
评分建议:改对一句得1分,改对两句得2分,改对三句得4分;意思对即可。
20.(3分)A(A项,比喻;B项,拟人;C项,借代;D项,拟物。)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4分)将“加大”改成“增加”,或在“供给”后加“力度”;“传统的”与“一些”位置对换。
评分建议:改对一句得2分,改对两句得4分。
22.(6分)①“反向旅游”为何受追捧;②网络宣传十分发达;③早晚会变成冷门景区
评分建议:一句2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3.(60分)根据2022年全国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赋分。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写作题评分细则
写作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吃一堑,长一智”,一般都认为通过反思自己和借鉴他人,人们能汲取过往教训,变得聪明起来。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些说法都指明了“长一智”的方法。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不容易“长一智”,杜牧就曾在《阿房宫赋》中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
材料共分为两层,第一句是第一层,“‘吃一堑,长一智’,一般都认为通过反思自己和借鉴他人,人们能汲取过往教训,变得聪明起来”是总括材料,由“吃一堑,长一智”这一俗语引出“反思自己和借鉴他人”这一中心。第二层先列举荀子和唐太宗的名言,从正面强调“反思自己和借鉴他人”对“长一智”的意义;再举秦人的例子从反面突出不能“反思自己和借鉴他人”的危害。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吃一堑,长一智”只是写作的由头,“反思自己和借鉴他人”才是这次作文的写作中心和写作重点。考生应围绕“反思自己和借鉴他人”这一中心而进行写作,才能算审题得当,即使写“吃一堑长一智”也不能脱离“反思自己与借鉴他人”这一中心。如果只写遭受挫折后使自己变得聪明而不突出“反思自己与借鉴他人”,则审题有失偏颇,不符合题意。
二、评分
(一)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综合衡量,精准量分。
需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形式、内容均恰当,要敢打高分。
(二)评分等级
本次评分为四等七类。一等卷48~60,其中一等上54~60,一等下48~53;二等卷36~47,其中二等上42~47,二等下36~41;三等卷24~35,其中三等上30~35,三等下24~29;四等卷0~23。
评分参考量表
类别分值 审题立意 语言表达 主要特征
一等卷 48~60分 一等上 54分以上 审题精准,立意深刻或新颖。 语言有特色,言近旨远,言简意丰。 充分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文章有灵气,角度选择精当,结构精巧独特。侧重议论的,能紧扣主题形成独到的观点,有层次展开,议论精准、灵动、深刻,情理相融;侧重叙述的感情真挚,能选择个性化的素材,生活气息浓郁,构思独特,语言鲜活,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一等下48~53 审题准确,立意清晰,有见识。 语言通畅、连贯、得体,言能尽意。 能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文章有亮点,层次分明。侧重议论的,观点正确,角度恰当,说理透彻,有逻辑性;侧重叙述的,能选择个性化的素材,有较强的生活气息,有形象和意境。
二等卷36~47分 二等上42~47分 审题比较准确,立意比较清楚。 语言通顺,言能达意。 能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思路清晰,结构完整。侧重议论的,观点明确,用例正确,说理清晰;侧重叙述的,有生活气息,主旨明确,叙事完整。
二等下36~41分 审题基本清楚,立意基本清楚。 语言大致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基本能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侧重叙述的,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
三等卷24~35分 三等上30~35分 审题不够完整,立意不清晰。 语言不够通顺,偶有不尽规范准确之处。 未能完全理解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侧重议论的,观点大致成立,论证不够有力; 侧重叙述的,基本符合生活真实,主旨大致明白,结构基本完整。
三等下24~29分 貌合神离。 语言拙劣,多有语病、标点随意。 对材料含意和写作要求理解不当,貌似相关实则无关,写作水平较差。
四等卷 0~23分 自说自话。 语言粗俗、混乱,基本功差。 全然不顾材料和写作要求,写作水平差。
(三)评分提示
1.考生能围绕“反思自己和借鉴他人”展开论述、记叙的,视为符合题意,赋分不得低于42分。
2.如果只写“反思自己”或只写“借鉴他人”,不能全面辩证审清文题,原则上不超过45分。
3.如只写如何“吃一堑,长一智”而不能围绕“反思自己和借鉴他人”展开,原则上不超过40分。
4.全文完全脱离“反思自己和借鉴他人”的中心,只抓住材料的只言片语,比如谈“博学”“聪明”“得失”“兴替”等等,则视为偏题,最高不超过36分。
5.对角度精当、见解独特、思想深刻、结构精巧、有文采、有意蕴的作文,应敢打高分。
(四)个案处理
1.经“查重”,确认抄袭的,其中二分之一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23分;三分之二篇幅与原作相同的,原则上不超过1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5分。
2.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3.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0分(不满100字,0~4分;200字左右,5~8分;300字左右,9~15分;400字左右,16~25分;500字左右,26~35分;600字左右,36~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4.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35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17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8分;政治倾向有问题的,一律提交专家组处理。
5.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字扣1 分,扣满5分为止。
6.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202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语文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顺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字笔填写在
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答题卡表头规定填写或填涂的项目是否准确。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像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签
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庄子》将哲学意蕴寓于丰富的寓言与意象中。与《庄子》的哲学形态臭似,《红楼梦》
巨大的哲学意蕴寓于精彩的文学形式与审美形式中。庄子既可称为文学家,也可称为哲学
家:曹雪芹也是如此,两者兼得。但迄今为止,曹雪芹还没有庄子幸运,即还没有作为文学
家和哲学家被充分认识。在文学史上有《红楼梦》的崇高位置,在哲学史上曹雪芹则一直是
缺席者。
探讨《红楼梦》哲学,首先应注意体现于全书的哲学视角,这是曹雪芹的字宙观,也是
他的哲学观。好的文学作品除了需要具备审美形式之外,还需要有思想,所以作品总是除了
艺术性之外又带思想性。但是具有思想并不等于具有哲学,因为思想不一定具备特别的视
角,而哲学则一定具有某种视角,即某种特别的观照宇宙人生的方法。这种视角,带有独立
价值,甚至带有思想所没有的永恒价值(思想一般只具有时代性、当下性)。没有视角,就
没有哲学。视角一变,哲学的形态与内涵就跟着变。《儒林外史》作为一部文学杰作,可以
说它很有思想(对科举的批判与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及人性困境的思索),但不能说它很有
哲学,因为整部作品并不具备哲学视角。《红楼梦》的哲学属性,首先是它具有自身的哲学
视角。
《红楼梦》中有个大观园,而“大观”正是曹雪芹的世界观和哲学视角,我们可称之为
大观视角或大观眼晴。所谓大观眼晴,用现代的语言表述,便是哲学性的宏观眼睛,或称没
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境眼晴。《红楼梦》中帮助主人公贾宝玉“通灵”入世的一僧一道,就
拥有这种眼晴,即具有天眼与佛眼。《庄子》也把眼晴分为多种,其最高的“道眼”,也是大
观视角。《庄子》的开篇《逍追游》,其大鹏的眼晴,也近似“天眼”“道眼”,从九万里高空
上俯瞰人间,便看出“大知”与“小知”的区别。庄子用道观物,正是用大观的眼晴观物,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