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名师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A版(2019)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名师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1-14 22:1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某游客从上海世博园(O)游览结束后乘车到外滩(A)观赏黄浦江,然后抵达东方明珠(B)游玩,如图,游客的实际位移是什么?
如果游客还要登上东方明珠顶端(D)俯瞰上海美丽的夜景,如图,那它实际的位移是什么?
复习引入
人教A版同步教材名师课件
空间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学习目标
学 习 目 标 核心素养
空间向量的意义及相关概念 数学抽象、直观想象
空间向量的加法、数乘运算及其运算律 数学抽象、数学运算
共线(平行)向量、共面向量的意义 数学抽象、直观想象
直线的方向向量 数学抽象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
2.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
3.掌握共线向量定理、共面向量定理及推论的应
学科核心素养:
1.通过空间向量有关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核心素养
2.借助向量的线性运算、共线向量及共面向量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直观想象和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平面向量 空间向量
定义
平移
表示法
向量的模
单位向量
零向量
相等向量
相反向量
平移后大小和方向不发生改变
在空间,具有大小和有方向的量
长度为1的向量
长度为0的向量
模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模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
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长度
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
平移后大小和方向不发生改变
字母表示:
几何表示:
几何表示:
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长度
长度为1的向量
长度为0的向量
模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
模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
探究新知
字母表示:
a
b
a
b
O
A
B
b
O′
空间任意两个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个平面内,成为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向量
探究新知
平面向量 空间向量
加法运算
减法运算
运算法则的类比
三角形法则或
平行四边形法则
三角形法则
三角形法则或
平行四边形法则
三角形法则
探究新知
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
a
b
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b
a
向量减法的三角形法则
a
b
a -
b
a +
b
A
B
C
O
A
B
C
A
B
C
特点:同起点
特点:尾首相接
特点:共起点,连终点,方向指向被减向量.
探究新知
运算律的类比
平面向量 空间向量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成立吗?
探究新知
O
B
C
A
空间向量的加法结合律的验证
探究新知
(1)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之和,等于由起始向量的起点指向末尾向量的终点的向量,即:
探究新知
(2)首尾相接的若干向量构成一个封闭图形,则它们的和为零向量,即:
探究新知
分配律:
结合律:
例如:
与平面向量一样,实数与空间向量的乘积仍然是一个向量.
(1)当>0时,是同向伸缩;
(2)当<0时,是反向伸缩;
(3)当=0时,是零向量.
探究新知
问题:类似于平面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你能说出空间任意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吗?
如果表示空间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直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这些向量叫做共线向量或平行向量.
探究新知
共线向量概念:
平面向量共线定理:
平面内任意两个向量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使.
对任意两个空间向量的充要条件是存在实数,使.
O
a
l
P
直线的方向向量
探究新知
如图,O是直线上一点,在直线上取非零向量则对于直线上任意一点P,由数乘向量的定义及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可知,存在实数,使得=.
我们把与向量平行的非零向量称为直线的方向向量(direction vector).这样,直线上任意一点都可以由直线上的一点和它的方向向量表示,也就是说,直线可以由其上一点和它的方向向量确定.
O
A
l
P
探究新知
如图,为经过已知点A且平行于已知非零向量的直线,对空间任意一点O,点P在直线上的充要条件是
存在实数t,使,其中向量叫做直线的方向向量.
,
①和②都称为空间直线的向量表示式,空间任意直线由空间一点及直线的方向向量惟一决定.
由此可判断空间任意三点是否共线.
共面向量:平行于同一个平面的向量,叫做共面向量(coplanar vectors).
注意:空间任意两个向量是共面的,但空间任意三个向量既可能共面,也可能不共面.
b
c
探究新知
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如果 是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
问题:那么什么情况下三个向量共面呢?
探究新知
空间一点位于平面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使
C
探究新知
如果两个向量不共线,则向量与向量共面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惟一的有序实数对使
或对空间任一点O,有
C

③式称为空间平面ABC的向量表示式,空间中任意平面由空间一点及两个不共线向量惟一确定.
O
探究新知
C
O
P与A,B,C共面
探究新知
例1、已知平行六面体,化简下列向量表达式,并标出化简结果的向量.(如图)
始点相同的三个不共面向量之和,等于以这三个向量为邻边的平行六
面体的同始点的对角线所表示的向量.
解:
A
B
C
D
A1
B1
C1
D1
典例讲解
典例讲解
例2、如图所示,已知长方体ABCD -A′B′C′D′.化简下列向量表达式,并在图中标出化简结果.
(1);
(2) ++ .
(1)= =
(2) + +
解:
空间向量加法、减法运算的两个技巧
(1)向量加减法的三角形法则是解决空间向量加法、减法运算的关键,灵活应用相反向量可使向量间首尾相接.
(2)利用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向量的加法运算时,务必要注意和向量、差向量的方向,必要时可采用空间向量的自由平移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方法归纳
变式训练
1.(1)化简 .
(2)在四棱锥中,化简.
解:(1)法一:(利用相反向量的关系转化为加法运算)
法二:(利用向量的减法运算法则求解)
.
(2).
例3、若对任一点和不共线的三点,有则是四点共面的( )
C
A.必要不充分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典例讲解
变式训练
2.(1)化简:
(2)如图所示,已知正方体,点E是上底面的中心,求下列各式中的值:
.
(1)原式
(2)①因为, ,所以
②, ,所以.
解:
典例讲解
例4、如图,在平行六面体中,分别是,的中点,在上且,在上且,判断与是否共线?
由已知可得,
.
所以, 故与共线.
解:
方法归纳
(1)判断两向量共线的方法
判断向量共线就是充分利用已知条件找到实数λ,使a=λb(b≠0)成立,同时要充分运用空间向量的运算法则,结合空间图形,化简得出a=λb,从而得出a∥b.
(2)对空间三点P、A、B可通过证明下列结论来证明三点共线:
①;
②对于空间任一点O,;
③对于空间任一点O .
变式训练
3.如图,在平行六面体中,若分别为的中点,证明与共线.
证明:连按,则且为的中点,所以
由已知得,所以,
所以与共线.
O
B
A
H
G
F
E
C
D
典例讲解
例5、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过平面外一点作射,在四条射线上分别取点并且使,
求证: 四点共面
因为,所以
.
因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因此
由向量共面的充要件可知,共面.又过同一点E,
从而四点共面.
证明:
(1)证明向量共面,可以利用共面向量的充要条件,也可直接利用定义,通过线面平行或直线在平面内进行证明.
(2)向量共面:向量所在的直线不一定共面,只有这些向量都过同一点时向量所在的直线才共面(向量的起点、终点共面).
方法归纳
(1)分组:合理分组,以便灵活利用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化简.
1.化简空间向量的常用思路
(3)走边路:灵活运用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法则,尽量走边路(即沿几何体的边选择途径).
(2)多边形法则:在空间向量的加法运算中,若是多个向量求和,还可利用多边形法则.若干个向量的和可以将其转化为首尾相接的向量求和.
素养提炼
(1)模相等与向量相等的关系:两个向量的模相等,则它们的长度相等,但方向不确定,即两个向量(非零向量)的模相等是两个向量相等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理解空间向量的两个关系
(2)向量的模与向量大小关系:由于方向不能比较大小,因此“大于”“小于”对向量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但向量的模是可以比较大小的.
素养提炼
素养提炼
3.两个定理的再认识
(1)共线向量定理及其推论是证明共线(平行)问题的重要依据.定理中的条件b≠0不可遗漏.
(2)直线的方向向量是指与直线平行或共线的向量.一条直线的方向向量有无限多个,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
(3)证明(或判断)三点A,B,C共线时,只需证明存在实数λ,使(或)即可;也可用“对空间任意一点O,有”来证明三点共线.
(4)共面向量的充要条件给出了平面的向量表示式,说明空间中任意一个平面都可以由两个不共线的平面向量表示出来.
(5)空间一点P位于平面MAB内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x,y),使.满足这个关系式的点P都在平面MAB内;反之,平面MAB内的任一点P都满足这个关系式.
素养提炼
4.共面向量定理的推论——四点共面
如图,空间一点P位于平面ABC内的充要条件是存在有序实数对(x,y),使;或对空间任意一点O,有
 ①
①式称为空间平面ABC的向量表达式.
由此可知,空间中任意一个平面由空间一点及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唯一确定.
事实上,
显然,(1-x-y)+x+y=1.
故是P,A,B,C四点共面的充要条件.








基本概念
加减运算
加法运算律
转化
推广
类比法
化归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归纳小结
1.空间向量的数乘运算;
2.共线向量的概念、定理及应用;
3.直线l的方向向量;
4.共面向量的概念、定理及应用。
归纳小结
P5 练习:3、4、5
作 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