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8分)
1.中国古代的科技在诸多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列历史人物及其作品能代表宋元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
A.裴秀《禹贡地域图》 B.沈括《梦溪笔谈》
C.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D.孙思邈《千金方》
2.“在过去两千多年的绝大部分时期,孔子的思想都是中国的灵魂。”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
A.“仁者爱人” B.“无为而治”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3.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宋代蔡襄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反映了宋代( )
A.已经实现男女平等 B.婚姻观受到商品经济影响
C.政府面临财政危机 D.门阀政治对社会影响深远
5.下图是1924—1937年中国农民革命心态的演变示意图。农民革命心态的变化主要是基于( )
A.革命形势的变化 B.农民暴动的开展
C.土地革命的进行 D.农村根据地的建立
6.1956~1966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不少挫折与失误,好心办了坏事。它给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设留下的教训有( )
①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②经济建设要切合实际 ③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7.如果让你深入研究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你会发现这一政策( )
A.杜绝中国官方对外贸易 B.禁止中国所有船只出海
C.阻止外邦“朝贡”贸易 D.禁止民间出海及对外贸易
8.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着国家”。下列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9.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曾多次进行广泛的农村社会研究,通过总结农村调查研究经验,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理论,他反复强调要想动员广大农民阶级参加革命,就必须制定符合农民群众利益所需的方针政策。这反映出毛泽东( )
A.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B.肯定农民利益是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
C.坚持走武装斗争的路线 D.强调与时俱进的工作方针的重要意义
10.有人把春秋战国某些学派描述为“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体现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兼爱的反战派”“主张关爱他人、为政以德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11.“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是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
A.号召与会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 B.阐述亚非各国联合反帝反霸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D.提出不同性质的国家“求同存异”
1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混乱现象十分严重,汉字讹变丛生,异体纷呈,而唐朝书法强调书写的规范、统一,注重规范和法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书法审美功能的发展 B.文化的发展其有多样性
C.政治局势影响文化走向 D.汉字书写体系开始成熟
13.“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 )
A.戊戌维新运动产生的社会变化 B.民国初年的社会经济状况
C.民国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的成就 D.中国共产党成立带来的习俗变迁
14.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元朝开科取士共16次,录取进士1100多人,其中蒙古族有300多人,而蒙古族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一共是10000多人。这表明元朝的科举考试( )
A.促进了元朝政治制度迅速转型 B.体现元朝时已经实现公平公正
C.折射出元曲繁荣出现的原因之一 D.反映元朝实现了国内民族平等
15.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16.下表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六大重要发展阶段以及我党提出的相关论断。这反映了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
阶段 时间 论断
第一阶段 1979年至1982年 “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第二阶段 1983年至1986年 “(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第三阶段 1987年至1992年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第四阶段 1992年至2003年 确立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五阶段 2003年至2012年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框架”发育程度较低,仍不健全
第六阶段 2012年至今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深化改革
A.呈现出循序渐进的阶段特征 B.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
C.形成全方位开放的经济格局 D.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二、非选择题(17题8分,18题20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海关设在开放口岸,是一个国家对输出入国境货物的监督管理和征收关税的行政机关。近代中国海关,是在列强争夺中国权益的半殖民地时代产生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
表5 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年代一览表
通商口岸 设关年代 通商口岸 设关年代 通商口岸 设关年代
上海 1854 芝罘 1863 秦皇岛 1902
广州 1859 琼州 1876 江门 1904
汕头 1860 芜湖 1877 长沙 1904
福州 1861 温州 1877 安东 1907
镇江 1861 蒙自 1889 满洲里 1907
宁波 1861 沙市 1896 海拉尔 1907
天津 1861 杭州 1896 齐齐哈尔 1907
九江 1861 苏州 1896 哈尔滨 1907
厦门 1862 梧州 1897 长春 1907
汉口 1862 腾越 1900 奉天府 1907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概括指出晚清中国海关设置的空间演进特征,并说明成因。
18.抗日战争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处于抗日前线的东北广大人民和一部分爱国军队,冲破国民政府的禁令,首先展开了英勇的斗争。辽宁沈阳、抚顺等地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反抗日本侵略军。广大农民组织大刀会、红枪会等各种组织,手执自制武器进行抗日斗争。9月26日,上海各界市民举行抗日救国大会,通过了对日宣战、武装民众、惩办失职失地官吏等决议案。10月18日,北平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通过迅速组织义勇军、实行对日不合作及积极募集爱国捐款等决议。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领导了一二九运动,使抗日救亡斗争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摘编自王秀鑫、郭德宏《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 然而,这场战争是以觉醒了的中华民族为对手的战争,不是以蒋介石政府为对手的战争,因此,即使汪精卫投降,即使蒋介石本身也动摇,但中华民族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日德战争都是以政府为对手的战争,因此,打败了敌军,就挫伤了敌方政府的战争意志,变成日本的胜利。但在以民族为对手的战争,即使在个别的战斗中战胜几百次,只要挫伤不了民族抗战的意志,就不能取得战争全局的胜利。
——【日】井上清著《日本历史》
材料三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的国际地位可以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提升的三级跳……在旧的国际体系解体之后,中国积极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造,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摘编自王建朗《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时救亡运动所起到的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之处。以抗战史实举例论证材料二的最后一句话。(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转折点”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卫生、守纪等文明习惯由铁路沿线辐射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社会逐渐走向文明。如:火车作为大型交通工具,载客量大、运行时间长,要求乘客必须严格遵守乘车规则。如:1912年,沪宁铁路局就制定详细的章程,即规定乘客要文明乘车、准点乘车,车内保持整洁、禁止吸烟和携带无罩烟火等,这些为人们树立了良好的文明形象,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坐车之精美,招待之周到”,客商“无不赞美”沪宁铁路。乘火车出门远行的人们也遂之把火车里或都市里的文明风尚带到家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摘编自葛玉红《铁路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围绕“铁路与社会变迁”自拟论题,并给予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家训传统源远流长,起始于先秦时期,发展于秦汉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的内容虽然十分庞杂,但总起来说,其训诫内容是“一条主线”和“三大主题”。“一条主线”就是“尊儒”;“三大主题”,包括“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
——摘编自陈延斌《家训:中国人的家庭教科书》
材料二 我国传统家训最负盛名的有《颜氏家训》《弟子规》等。先秦时期大多数家训还夹杂于各种文献之中,汉魏六朝时期一些贵族官宦及饱学之士把家训当作独立的著述来进行。宋元明清的家训中较多渗透了择业、理财等经济思想。随着传统家族组织的日益完善,家谱中的家法、族规等具有极大约束性的家训普遍产生。家族制定家训以及训俗、乡约具有超个体家庭的、多点成面的社会普及性,也使传统家训转向了社会家训时代。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家训盛行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传统家训产生的影响。(6分)
答案第1页,共2页桥东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8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A B A A D C A D
11 12 13 14 15 16
C C B C D B
二、非选择题(17题8分,18题20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
17.(8分)
特征:由沿海向沿江延伸,并逐步推进到内地;由南方向北方扩展;从东南到东北。
成因: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设立多个海关。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列强加紧侵略,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侵略范围扩大到中国内地,东北地区争夺尤为激烈,清政府自开商埠。
18.(20分)
(1)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由点到面(从东北扩展到全国);具有广泛性(或各阶层参与);具有自发性;发展迅猛;斗争形式多样。(任答3点得6分)
作用: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4分)
(2)不同:甲午战争是政府抗日,结果失败;抗日战争是民族抗日,最终成功。
论证:虽经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等一系列作战的失败,中华民族仍顽强抗击日本侵略。(或从日本角度回答:抗战期间,日本在上海、太原、徐州和武汉等地接连取得一系列作战胜利,但仍未挫伤中华民族抗战意志,取得全局胜利)(4分)
原因: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任答3点得6分)
19.(12分)
示例1:
论题:铁路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说明:铁路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反映了近代工业社会的特征;铁路在中国的建设,促进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正如材料所述,铁路作为大型交通工具,不仅加强了各地区经济的联系,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将守时、卫生、守纪等文明习惯传播到铁路所能延伸到的地方;铁路还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观念,车厢内男女混杂,不分贵贱,从而推动了开放、平等的社会观念的形成。综上所述,铁路是近代工业经济和文明的载体,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
示例2:
论题:铁路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说明:铁路作为公共交通和运输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传统小农社会中人们不便“远游”,近代铁路为人们“远游”提供了便利,从而改变了人们习惯的“熟人社会”状态;铁路作为公共交通工具,车厢内不仅男女混杂,且不分贵贱,这不仅冲破了“男女授受不亲”界限,也打破了传统的尊卑等级观念,有利于开放、平等的社会风俗的形成;同时,铁路作为公共交通,人们乘坐时也必须遵守其规则,从而推动了守时、卫生、文明等社会行为的养成。综上所述,铁路作为一个“小社会”的缩影,改变着人们日常生活习俗,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变迁。(“示例”仅供参考,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0.(12分)(1)原因:巩固小农经济的需要;儒家思想(理学)的影响;宗法观念和传统家族制度的影响;社会上层和文人学士的推动;家训内容顺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任答3点得6分)
(2)影响: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普及;有利于增加家族凝聚力;提高个人道德素养;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稳定社会秩序;适应了经济的发展。(任答3点得6分)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