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2022-2023统编版九下语文精品备课(教学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鱼我所欲也》【2022-2023统编版九下语文精品备课(教学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13:48:44

文档简介

(共57张PPT)
九下语文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导学预习
同步练习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相信孟子会给我们一些帮助的。
导入新课
第三单元
孟 子
学习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层层深入的论证方式。
01
了解孟子思想主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反复诵读并背诵课文。
02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学做“大丈夫”,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03
学习目标
作者名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其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易,又精练准确。
南宋朱熹将它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文体知识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些著作被统称为“诸子散文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学派有儒、法、道、墨四家,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背景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王纲解体,礼崩乐坏,处士横议,百家争鸣,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化学术空前发达,于是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彩的散文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说,提出了“义”的主张,主张“性善论”。“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背景链接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朗读指导
点我放课文朗读
诵读技巧:朗读这一段,读前面叙述事例的句子时,语速可以慢一些,读出节奏感;读后面议论的句子时,语速渐快,要感情充沛,一气呵成,读出不屑、责问、不满等语气。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乡(xiàn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诵读技巧:朗读这一段,要读出层次美,要读得抑扬顿挫。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同时得到或占有.
喜爱
【译文】
舍弃,放弃
疏通文意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超过、胜过
苟且偷生
讨厌,憎恨
祸患,灾难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译文】
同“避”,躲避
疏通文意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假如,假使
那么
【译文】
能够用来
没有
疏通文意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但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但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心( 本性:舍生取义),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由于这个原因(用了生存/避祸的手段)
因此,由此可见。
【译文】
却,但是
不仅仅
不丧失。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作后缀

踩踏
【译文】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代词,他
代词,它
疏通文意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优厚的俸禄
同“ 辨 ”,辨别
有什么益处
侍奉
【译文】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同“ 德” 感恩、感激
同“ 欤”, 语气词,相当于“ 吗”
介词,对于
疏通文意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通“向”,先前
为了,介词 wèi
做,动词 wéi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疏通文意
【译文】
先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疏通文意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①运用了比喻论证,把生命比作鱼、把大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生动形象地引出了“ 舍生取义 ” 的中心论点。
②这样写引起读者的注意,用鱼和熊掌这些通俗易懂的事物类比,引人入胜,使说理生动 。
( 鱼和熊掌这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
研读课文
分析第一段
资料链接——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根据两个或两个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另一些属性上也相同,这种推理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例:《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研读课文
分析第一段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 所欲” 应指正义的要求,如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拯救民族安危的追求,或为了正义的理想和崇高节操的追求。
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 所恶” 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背叛祖国、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杀人放火等。
研读课文
分析第一段
5.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研读课文
分析第一段
舍鱼而取熊掌
论点
舍生而取义
论证
比喻论证
生——有甚于生——义
死——有甚于死——死
不为苟得
有所不避
正面
论证
所欲—莫甚于生
何不用
所恶—莫甚于死
何不为
反面论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性善论”)
研读课文
分析第一段
1、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2、作者认为这种做法如何?
“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3、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了什么样的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分析第二段
研读课文
分析第二段
4、课文第2段 “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用的是一个典故。请概括。
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5、“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
举例论证,以此为例通俗易懂地证明了“ 舍生取义、没有丧失本心” 的观点。
分析第二段
研读课文
分析第二段
对比论证,批判“ 重利轻义、丧失本心”的表现,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须在利诱时坚持大义”的观点
6、运用“ 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与 “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这两方面的事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分析第二段
研读课文
分析第二段
义存
于心
见利忘义
(正)
(反)
对 比 论 证
嗟来之食
弗受,不屑
万钟之禄
受之
1.行道之人
2.乞人
1.宫室之美
2.妻妾之奉
3.所识穷乏
者得我
排比
举 例 论 证
分析第二段
研读课文
分析第二段
所恶有甚于死者→何不为→有不为
提出论点
类比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道理论证
正面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
举例论证
正面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反面
勿失其本心
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试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深入探究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
考 点
[答题思路]
①所选论据一定要能有力地证明论点(分论点);
②注意补充的事实论据叙述要简洁、完整。
补写事实论据
示 例
【示例一】文天祥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逼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示例二】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泰然赴死,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示例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宁死不屈,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壮歌。
深入探究
文章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我认为应该分情况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生和义,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选择,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其次,“义”是需要去分辨的。有“甚于生”的“义”,如国家大义,就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护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奔赴疫区,战斗在抗疫第一线,这便是“舍生取义”的当代表率;除此之外,还有“莫甚于生”的“义”,比如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没有能力解决的危机时,“舍生取义”并不可取,这时候更倡导见义智为,见义巧为。
总之,无论在孟子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舍生取义”都是有条件的,是受具体的社会情境制约的。
深入探究
作为孟子散文的代表作品,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1.善用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源于生活常理,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它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为一体,让人容易接受。
2.文中有大量的对举和排比句,气势充沛,节奏感强,能更好地为说理服务。
深入探究
本文以鱼和熊掌设喻,提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批评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主旨归纳
鱼我所欲也

所欲


熊掌

不可得兼
不可得兼

喻体
结论
本体
板书设计
(1)《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无数仁人志士面对生死,做出的无悔选择。
(2)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断然拒绝,因为他深知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正如孟子《鱼我所欲也》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中说明有可以得生、避患的方法却不用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句理解填空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故) 所欲有甚于生者 所恶有甚于死者
知识盘点
二、实词梳理
1.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①“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
②“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
辟  避  躲避
辩  辨  辨别
得  德  感恩、感激
与  欤  语气词
知识盘点
(4)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许可
(2)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豆子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计时器具
(4)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________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乡  向  先前、从前
能够用来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古代的一种量器
益处
知识盘点
3.重点实词
(1)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死亦我所恶 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非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贤者能勿丧耳 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讨厌,憎恨
祸患,灾难
假如,假使

不仅 
这种心
丧失
知识盘点
(8)呼尔而与之 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乞人不屑也 不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妻妾之奉 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礼貌地吆喝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优厚的俸禄
有什么益处
侍奉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知识盘点
三、一词多义全扫描
1.欲: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臣之客欲有求于臣(《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_________________
喜爱 
喜爱 
喜爱 
想要 
愿望 
想要
知识盘点
2.得:①二者不可得兼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到
求得
同“德”,感恩、感激
取得
与“无”连用,表推测
领会 
找到、出现
知识盘点
3.生:①生,亦我所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皆生寒树(《与朱元思书》)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
活命
同学
长出
生存
知识盘点
4.故:①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⑤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_____
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___________________
5.患: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因此
所以,因此
缘故,原因
与“是”连用,译为“这样一来”“因此”
学过的知识
原来
祸患,灾难
祸患,灾难
忧虑,担忧
知识盘点
6.使:①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不辱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唐雎不辱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如果
出使
命令,派遣
第一个“使”:命令,派遣第二个“使”:出使
派遣

知识盘点
⑦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得一人之使(《穿井得一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①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个“使”:命令,派遣第二个“使”:使者
使唤,劳力
实词,做 
虚词,为了
实词,做
知识盘点
8.与:①呼尔而与之 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_______
9.奉:①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_____
④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
给 
同“欤”,语气词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侍奉 
侍奉 
供给 
接受
知识盘点
10.乡: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①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本布衣(《出师表》)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循其本(《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向”,先前、从前 
同乡 
家乡
原来的,固有的 
本来,原来 
本源 
知识盘点
四、句子翻译(全国近5年中考高频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课后题)
2.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贵州黔东南州中考)
3.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课后题)
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新疆中考)
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
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
一碗饭,一碗粥,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知识盘点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课后题;贵州贵阳中考(考查第一句)]
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课后题)
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课后题(考查第一句);近5年全国2考]
8.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近5年全国2考)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知识盘点
一、本文注重推理,逻辑严密。根据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把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所恶有甚于死者→何不为→有不为
提出论点
类比
舍鱼而取熊掌→
舍生而取义
道理论证
正面
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
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
反面
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
举例论证
正面
一箪食,一豆羹……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
反面
勿失其本心
课后习题
二、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是仁、义、礼、智。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这种“本心”,“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
课后习题
三、辨析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比
虚词,对
实词,做
虚词,为了
实词,给
虚词,表示推测语气
1.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2.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乡为身死而不受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课后习题
四、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义”呢?
【示例一】文天祥大义凛然,面对敌人的逼问,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示例二】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泰然赴死,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示例三】刘胡兰面对敌人的轲刀宁死不屈,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壮歌。
首先,生和义,这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是在一种不可规避的两难情境中做出的选择,即“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其次,“义”是需要去分辨的。有“甚于生”的“义”,如国家大义,就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医护工作者、解放军战士、志愿者不顾自身安危,奔赴疫区,战斗在抗疫第一线,这便是“舍生取义”的当代表率;除此之外,还有“莫甚于生”的“义”,比如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没有能力解决的危机时,“舍生取义”并不可取,这时候更倡导见义智为,见义巧为。
总之,无论在孟子的时代,还是在今天,“舍生取义”都是有条件的,是受具体的社会情境制约的。
课后习题
五、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示例:电灯要亮,自然要有电源,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我们的人生也一样,单有一个奋斗的目标就能创下千秋伟业,造福后人吗 笑话!成功更需找到一条通向目标的路,这就是人生之路。(类比说理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进行类比说理,思路要清晰,推理要严密,用语要讲究分寸)
课后习题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