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帝国时代的来临: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
二、帝国新政——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帝国伟业——秦统一的历史背景
三、帝国崩溃——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重点:秦统一的背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
难点: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概念。
击破六国
秦朝
前230年
前221年
前202年
前210年
前209年
前207年
统一中国
建立秦朝
秦始皇病逝
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攻入咸阳
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
西汉建立
讲授新课: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杀。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赏识。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又被赐封岐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国立国之后,崛起之路并不平坦。直到商鞅变法后,秦国才逐渐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秦国作为“战国七雄”的一员。究竟是依靠什么取得成功的?为什么在这么多的诸侯国中,秦国能脱颖而出,成功一统天下呢?
一、帝国伟业——秦统一的历史背景
1.统一条件:小国蓄能,大国崛起。
(1)客观原因:政治、经济角度
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③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主观原因
①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②正确的军事策略—远交近攻的采用(以连横破合纵)。
秦国的相对独特的历史传统与社会风貌……孕育出来的强大军事专制官僚政权,山东列国难以抗衡。最终,秦政告别了周政,并以“六王毕,四海一"划定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九州”之中,雍州的土地最宜农耕,是中国农业生产发展最早、物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渭河流域、黄土高原,气候温暖,土质肥沃,适宜耕作。关中平原是一个大盆地,东临黄河,四面有高山环峙。东面只有一个函谷关可通。
——马平安《大秦帝国启示录》
秦国的崛起体现了我国古代诸侯割据的“金角银边中腹草”的发展模式,位于腹地的国家一次失败就丧失了重新崛起的机会,比如晋、魏,而位于边陲的国家战败后还可以凭借地理位置重新崛起。
——马东峰《用年表读懂中国史》
学思之窗
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赢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羸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改变了赢政的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其理由是: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史记·李斯列传》
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从秦惠文王始设相到秦朝灭亡的百余年间,担任秦相要职的共24 人,其中国籍可考者17 人中,16 人是以“客”的身份任相的。秦客相不仅人数多,有的任期还较长,如魏国人魏冉在秦任相26 年,卫国人吕不韦在秦任相12 年。
——摘编自陈怀健《秦用客与客奔秦述论》
一、帝国伟业——秦统一的历史背景
1.统一条件:小国蓄能,大国崛起。
(1)客观原因:政治、经济角度
①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③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主观原因
①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②正确的军事策略—远交近攻的采用(以连横破合纵)。
秦国的相对独特的历史传统与社会风貌……孕育出来的强大军事专制官僚政权,山东列国难以抗衡。最终,秦政告别了周政,并以“六王毕,四海一"划定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2.统一过程:中原→南方→北方—奠定基本统治疆域
(1)第一层次:扫灭六国 (韩→赵→魏→楚→燕→齐)。
秦朝的疆域: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南至北向户(北向户指极南地区,因当地居民往往向北开窗以纳日光,故曰之。这里借指秦王朝南面的疆界达极南,即今珠江三角洲。秦朝后北向户一词指代日南郡)。秦朝的都城是咸阳。
在此之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上是分裂的,所谓“诸夏”或“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
——摘编自邹纪万《秦汉史》
2.统一过程:中原→南方→北方—奠定基本统治疆域
(1)第一层次:扫灭六国 (韩→赵→魏→楚→燕→齐)。
(2)第二层次:拓展疆域,巩固大一统—北征匈奴、南平百越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史记·蒙恬列传》
秦始皇廿八年冬,尉屠睢率领早已集于边境的五十万秦军中的十万人,分东西两路,向“百越”地区大举进攻……到始皇三十三年(前214)末,秦军终于将“百越”之地全部占领,取得伐“百越”的最后胜利。……同年,秦政府在这里正式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林剑鸣《秦汉史》
二、帝国新政——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首创皇帝制度:体现法家三派之一势治派的主张
①称号: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谓,大一统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②特征: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核心,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
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维系万世;
皇帝独尊: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严。
③本质:君主专制,皇帝是国家主宰者、一切权力的中心和来源。
“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二、帝国新政——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首创皇帝制度:体现法家三派之一势治派的主张
①称号: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谓,大一统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②特征: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核心,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
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维系万世;
皇帝独尊: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严。
③本质:君主专制,皇帝是国家主宰者、一切权力的中心和来源。
二、帝国新政——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首创皇帝制度:体现法家三派之一势治派的主张
①称号: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谓,大一统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②特征: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皇权至上:核心,皇帝拥有最高权力,是国家的代表和象征;
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维系万世;
皇帝独尊: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严。
③本质:君主专制,皇帝是国家主宰者、一切权力的中心和来源。2.中央政务系统:三公九卿—体现法家三派之一术治派的主张
①设置及职能:三公九卿
三公: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 察、太尉-军事
九卿:负责宫廷事务、财政、司法、民族外交
②特点: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充分体现“家天下”特征,家国同治。
③作用:分工明确,提高效率,相互牵制,加强皇权;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决策的失误。
中央政务系统:三公九卿
西周的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类似于后世的宰相,却并无总理全国政务的权力;六卿即太史、太祝、太卜、太宰、太宗、太士,大多与宗教事务有关。西周的三公六卿均由相应的贵族充当,俸禄以采邑充之,均在王畿之内。官位和俸禄世袭,即世卿世禄制 。
——《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二、帝国新政——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首创皇帝制度:体现法家三派之一势治派的主张
①称号: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谓,大一统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②特征: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③本质:君主专制,皇帝是国家主宰者、一切权力的中心和来源。2.中央政务系统:三公九卿—体现法家三派之一术治派的主张
①设置及职能:三公九卿
②特点: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充分体现“家天下”特征,家国同治。
③作用:分工明确,提高效率,相互牵制,加强皇权;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决策的失误。
3.地方施政系统:郡县制—体现法家三派之一术治派的主张
围绕治国方略的辩论: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议曰:今海内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侯。
以绝后世攻伐之患!
3.地方施政系统:郡县制—体现法家三派之一术治派的主张
与分封制比较,最主要在于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
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4.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文字、货币、度量衡、交通。
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也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对中华民族长期保持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产生了主要影响。
二、帝国新政——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首创皇帝制度:体现法家三派之一势治派的主张
①称号: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称谓,大一统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
②特征: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③本质:君主专制,皇帝是国家主宰者、一切权力的中心和来源。2.中央政务系统:三公九卿—体现法家三派之一术治派的主张
①设置及职能:三公九卿
②特点: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充分体现“家天下”特征,家国同治。
③作用:分工明确,提高效率,相互牵制,加强皇权;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决策的失误。
3.地方施政系统:郡县制—体现法家三派之一术治派的主张
4.巩固统一的其它措施:文字、货币、度量衡、交通。
三、帝国崩溃——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1.秦朝的暴政:政治危机、焚书坑儒
浩繁的工程建设,造成了国家经济的极度危机。首先,由于大量人口被征调服役,使众多的家庭缺乏了劳动力,导致了个体家庭经济无法维系;其次,造成了国家收支的失衡。由于大量人口脱离农业生产,使国家赋税来源失去了保障。
——宋立恒《对统一后的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再分析》
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焚书坑儒,是一个用真实的焚书和虚假的坑儒巧妙合成的伪史。编造者,是儒家的经师,编造的时间,在东汉初年,编造的目的,在于将儒家经典抬举为圣经,将儒生们塑造为殉教的圣徒,为儒学国教化制造舆论。
——李开元《焚书坑儒的真伪虚实——半桩伪造的历史》
始皇朝下百姓的梦魇
秦因何而亡?
00
讨论: 秦是否亡于法家思想、 严刑峻法? 请用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说明之。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韩非子与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三、帝国崩溃——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2.秦末与秦的速亡:农民起义、楚汉战争
①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②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
学思之窗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占领陈后:“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史记·项羽本纪》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分析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答案提示:
秦王朝东部地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六国反秦势力比较强。当时流传着“楚虽三户,灭秦必楚”的谣谚,楚人反秦意识最为强烈。因此陈胜起事时,便以楚的名义相号召,把国号定为“张楚”,意为“张大楚国”,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楚地最广,楚人最多,此其一;楚人对秦人仇恨最深,此其二;楚人反压迫、反奴役的斗争精神最强,此其三;楚文化水平最高,气魄最大,此其四;楚人有混一夷夏的传统,容易团结东周其他各国的遗民,此其五。
——张正明《楚史》
思维拓展:秦速亡留给我们的思考……
1.秦本土文化与东方文化的认同差异
如果秦仅仅是因为暴政而使得天下纷纷叛乱的话,那同样的暴政,为什么我们找不到秦人起义反秦的呢?可为什么只有楚人反秦,气势最胜,而齐、赵、燕、韩、魏起义反秦,其激烈程度都不如楚呢?可见,历史的背后还有其它不为人知的深刻背景。
然而,同样的暴政之下,有人反抗强烈,有人反抗虚弱,有人根本不反抗,这说明暴政绝不是秦末天下大乱的唯一原因。
秦企图用本土文化或者就是那种法令的文化、律令的文化来对全国进行文化整合,或文化统一。秦文化统一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过于操之过急,还因为它的这种法家文化本身就缺少一种很有渊源的文化传统,东方六国人民并不接受。
2.权力传承的”合法性””无法整合社会心理
任何一种能够持续存在的统治,要有起码程度上的自愿服从性。
——马克思·韦伯
韦伯把这种自愿服从性称之为合法性,也有人称之为正当性。依照韦伯的观点,合法性的途径有三个,分别是基于传统的神圣性、基于统治者个人超凡魅力、基于法理(依照某种公认的法则和理论) 的依据。
无疑,秦始皇具有个人超凡魅力,所以只有在他死后,秦末农民战争才会大爆发。二世胡亥既没有个人超凡魅力,又违反了法理也就是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原则,这就使得秦二世的统治存在着严重的合法性不足的问题。
历史留给我们的思考……
没有在统一之后尽快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的文化需求。所以,一个王朝要长治久安,除了对统治思想的正确解读,建立健全的制度,选择英明的领导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且能够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时建立一种让全国百姓认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想。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泽东《读〈封建论〉呈郭老》
问题探究:
战国后期,楚国学者荀子到秦国访问。他对人讲述访问观感时说:
(秦)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 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王先谦等:《荀子集解·强国篇》
阅读材料,分析探讨秦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与统一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提示:
商鞅变法废旧立新,其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措施是废除分封制,在地方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考核。这个制度便于国君直接控制地方,因此,秦国吏治出现了荀子所见“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不比周,不朋党”。地方的行政管理权从世袭贵族手中回到国君手中,避免了地方分割国家的财政、军事、行政管理权,促进了秦国富国强兵和行政高效。
学习拓展:
秦朝重视法制建设,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但传世文献中保存下来的很少。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大大丰富我们对秦律的认识。
近几十年来,出土文献大量涌现,往往能够印证、纠正或补充传世文献。请查找其他例证,初步了解相关出土文献的学术价值。
答案提示:
近年兴起一门新兴学科"简帛学",号称时代显学,是对简牍、帛书等出土材料,从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的一门学问。教科书介绍的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的秦简。秦简中的法律条文,保留了秦律的很多内容,大大丰富了我们对秦律的理解。《置吏律》是关于任用官吏的法律,有助于我们了解秦朝官员任用状况。
除了教科书里介绍的之外,著名的出土文献还有很多。比如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藏秦简。2007年12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从香港购藏一批竹简,竹简内容包括律令、数书、占梦书、质日等。 这些秦令名称和内容在秦简和秦朝文献中,大都是第一次见到,为进一步研究秦朝律令乃至秦朝法制史提供了崭新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