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晋中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4 23:07:37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20222023学年期中考试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題卡上
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远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4.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第1~4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归隐与入世的两难抉择,曾困扰了无数英雄和才子,其中享誉盛名的,当属那个“不为五斗
米折腰”的陶渊明。其率性任情、不苟同于流俗的情怀备受后世名人雅士推常,影响极大。
然而,这位“隐逸诗人之宗”是否果真自始至终甘于远离政治经济舞台,种豆南山下,乐此而
不疲呢?
其最为后人称道的、代表其“淡泊气节”“隐逸志向”的作品,当推《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
五首和《饮酒》等。
可事实上,我们需要多雏解读陶渊明。他曾几畚入仕,一腔热血,满怀抱负:效仿东汉田畴,
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扶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
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骧。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读(山海经〉》第十首:“精卫衔微木,将以
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感慨
机遇已失,徒怀雄心。细读这些篇章,又哪里有什么“恬淡静穆”和“傲视功名”?
归隐田园几年之后的诗作,却是愁苦渐深,看不出所谓“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
如《庚戊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忍受种田的劳苦,是为了湖口和免祸。田园生活已不再“浪漫”,而是透出几分无奈。
僻居乡村多年后,《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中》中,字里行间,处境困苦更甚,心情忧怨更深:
“炎火屡焚如,螟城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座。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旱灾、虫灾、风
灾、水灾轮番来袭,饥寒交迫中度日如年,如“造夕思坞鸣,及晨愿乌迁”。此时心境,不知是怨还
是悔?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已经荡然无存。
【高一语文第1页(共8页)】
23117A
显然,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与其说是出于“常尚自然”的本心,毋宁说是无可奈何的逃避。只
是,田园生活远远不是“恬淡浪漫”这一种底色,南山除了野菊花,还有螟蜮蝗虫、饥馁贫乏和寂
寥孤衷;而人,永远不可能饿着肚子体验田园风光。
可叹后人,只见其“归去来”的铮锋傲骨、东蓠采菊的悠闲自在,却对他后期的困顿愁苦、挣
扎怨叹只字不提,更鲜有人正视高适笔下的感慨:“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尽付东流水!”而对陶
氏“挂印辞官”极尽推常与美化,号召世人起而效仿之,岂非断章取义,误尽天下书生?
(摘编自林永芳《南山岂止野菊花》)
材料二:
宋人对陶渊明有“知道”“闻道”“见道”的评价,是把陶渊明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
想模式、一种理想境界,认为他代表着一种很高的价值取向,把他定位成一种传统文化模式
的价值符号。
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可以把注重事功,以“志于道”作为人格理想,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社会功利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化模式称为“载道文化”;而把超越社会功利,追求人生的审
美境界,注重个体的精神需求,以个体精神的逍途自适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化模式称为“闲情
文化”。载道文化关乎国家社稷、人伦纲常、政教凤化、经济仕途,有着鲜明的社会功利性;而闲
情文化则关乎个体之情致、志趣、风神、气度等,往往表现为一种悠闲散淡的情怀、一种玄澹雅致
的意境、一种高远脱俗的韵致。
闲情文化在滥觞时期是生活优裕、精神空虚的魏晋名士们的“专利品”,它是作为儒家传统
的对应物出现的,往往带有狂放、怪诞的色彩。而陶渊明的意义正在于:他以自己独特的人生实
践将在魏晋名士那里既有几分放诞又有几分做作的“闲情”化为一种高雅而平实的、能够为人们
普遍实践的人生艺术。
陶渊明心中有一个庄子式的价值判断:权势、功名、贪欲等都是违反自然的异己力量,个体
精神应当从“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受制于外物的功利满足是卑微渺小的,而个体精神上的自
适才是最值得珍视的;对名利地位声誉的功利追求,远远比不上超功利的精神享受,况且那些功
利的追求和满足又往往是以身心屈辱为代价的。
陶渊明虽然归隐了,但他的心并不是一眼干涸的深井。在月白风清的夜晚,他因“有志不获
骋”而悲愤雄眠;为了寄托对残暴政治的不满,他写下了热情豪放的《咏荆轲》;在《读〈山海经》》
组诗中,他更是“借荒唐之言,吐盆消之情”。这些诗篇展示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悲烈情怀,让人们
看到了陶渊明性格中执着激烈的一面。而对于固穷之节的坚持和对于道义的追求,也同样表现
着陶渊明的执着,这在《咏贫士》《拟古》等诗中都可以看到。对于生命的流逝、物质生活的匮
乏,他也“每每多忧虑”,不能无动于衷。可见作为高士的陶渊明对于世事、人生、生命都有相
当的执着。执着与通达在他身上体现了完美的统一。这貌似矛盾的两面却和谐地构成了一
个入世极深而出世甚远的境界:他心里有许多牵挂羁绊,想得极深,盼得极切一这是他入
世极深的一面:他能够从那些牵挂羁绊中解脱出来,从从容容地从荆棘遍生、浊流纵横的人
间世走过,神情散淡,气韵飘逸一这是他出世甚远的一面。在人生这出悲喜剧中,陶渊明
能“进”能“出”,从容自然。
(摘编自韦凤娟《论陶渊明的境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模式》)
【高一语文第2页(共8页)】
23117A高一年级2022~2023学年期中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答案D(3分)
【解析】A项“最为著名的”表述有误,原文为“享誉盛名”:B项“林永芳否定了他的隐逸行为”表述有误,林永
芳并没有表达对陶渊明的否定,她的目的是指出后人曲解陶渊明带来的危害:C项“因而对士人影响更大”表
述有误,“载道文化”和“闲情文化”两者是并列关系,“因而对士人影响更大”缺少原文依据。
2.【答案】B(3分)
【解析】A项“弱化他积极入世的一面”表述有误,需要全面看待他:C项强加因果关系,“陶渊明描写种田劳作的
辛苦和各种自然灾害轮番来袭时处境艰难的诗歌很少”缺少文本依据,“后世之人很少提及”不符合原文,原文
是“只字不提”。D项“是一种人人都要实践的人生艺术”主观夸大,原文为“能够为人们普遍实践的人生艺术”。
3.【答案】C(3分)
【解析】C项描写妇女劳动场景,流露出劳动的喜悦,不符合材料二观点。A项是道家强调要从“欲望”的束缚
中走出来,符合材料二观点:B项“学驴叫”是魏晋时期具有怪诞、狂放色彩的行为方式,符合材料二观点:
D项,强调出世与入世的统一,符合材料二观点。
4.【答案】①化魏晋士人的“狂放和怪诞”为“高雅和平实”的人生艺术;②解脱外物的束缚,超越社会性功利来追
求个体精神上的自适:③将执着与通达统一,最终达到从容自然。(每点1分,答出三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
之成理亦可。)
5.【答案】林永芳从做然与悠闲,困顿与愁苦两个角度解读陶渊明,韦凤娟从执着和通达(或者出世与入世)结合
的角度来解读陶渊明。(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6.【答案】B(3分)
【解析】“敌人对志愿军包括狙击活动在内的军事行动早有预料”表述有误,从原文看,敌人对志愿军的军事行
动并不清楚。
7.【答案】C(3分)
【解析】两篇小说语言风格不相似,《哦,香雪》文字淡雅,洋溢着诗情画意,笔调清新。
8.【答案】不同意。①从内容上,虽然与上文的内容有些重复,但以诙谐的语调再现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场
景,表现出战士们的乐观精神:②表现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法灵活,善于调动士兵的士气:③表现了志愿军
战士对装备精良的敌军的蔑视以及必胜的信心。(每点理由2分,只说观点没有理由不得分,其他答案言之
成理亦可。如果回答同意,言之成理可的情赋分。)
9.【答案】①杨春一心为国,参加抗美援朝,在随时可能付出生命的情况下狙杀敌人:②杨春为战胜敌人,不分日
夜苦练狙击本领;③杨春专注于“狙击”,即使夜间做梦,也会梦到击中敌人并做出扳动扳机的动作;④杨春知
恩图报,用石头记录战场的战绩报答小女孩的“慰问”。(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0.【答案】A(3分)
【解析】原文标点为:初,瑜见友于策,太妃又使权以兄奉之。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
先尽敬,便执臣节。
11.【答案】C(3分)
【解析】文中的爵指一种酒器。“三爵”理解为喝了很多酒。A项表述正确;B项中,“并驾齐驱”的并意思是
并排,与前者意思不同,表述正确:D项“匹夫之勇”中“匹夫”指没有智慧,没有谋略的人,与前者意思不同,
表述正确。
12.【答案】B(3分)
【解析】追击攻打邓龙并将其俘虏的是周瑜
13.【答案】(1)所以请求担任居巢县令,想要借路东归,袁术听从了他。(“为”“假涂”“听”各1分,句意1分。)
(2)对于能够抵御强敌、解除国难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珍视,数重的。(“折冲”“捍难”“贵重”各1
分,句意1分。)
14.【答案】不一致。(1分)由“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可知,诸葛瑾、步骘眼中的周瑜是身先
士卒的勇猛武将形象。(1分)由“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可知,周瑜是从容淡定地指挥作战的儒
将形象。(1分)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3页)】
23117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