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检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C A C B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C A D B D B D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D A C C D D B C C
二、材料题
31.(18 分)
答案(1)人物:秦始皇;思想:法家思想;制度:三公九卿制。(3分)
(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加强了皇权;职责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4分)
(3)措施: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派文臣执掌地方,设四监司和通判监督地方行政;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或答: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3分)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 (2分)
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2分)
(4)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了;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4分)
32.(12 分)
(1)图一:铁农具的使用;(1 分) 图二:井田制废除,土地私有制确立。(1 分)
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2 分)
(2)原因:自然环境: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根本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工具,充足的劳动力;统治者的重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任答3点得3分)
影响:①政治上:打下南北对峙的物质基础;②经济上: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③民族关系上:江南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3 分)
(3)认识: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是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2 分)
33.(10 分)
论题:分封制是古代中国由方国林立走向中央集权的必经阶段。(2分)
论述:夏朝、商朝时期,限于王朝的实力,采用了松散的“方国制度”来实现对地方的影响。然而,“方国制度”毕竟无法实现对地方的完全控制,导致地方叛乱频仍。西周时期,通过实施“分封制”加强了边远地方的控制,昔日属于“蛮夷”之地的边远地方开始融入中央王朝管辖,并在文化上逐步实现了认同和融合。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进一步强化了宗法制、井田制和礼乐制,为西周国祚的延续产生了积极意义。(6分)
综上所述,分封制取代方国制,是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分封制是古代中国由方国林立走向中央集权的必经阶段。(2分)
示例二:
论题:郡县制相比分封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分)
论述: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巩固了新生的西周政权,对西周国祚的延续产生了积极意义。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分封的诸侯独立性较强,在周王实力衰弱的情况下,各诸侯国“以藩屏周”的作用逐渐丧失,而且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导致中央王朝失去了对地方诸侯的有效管理。(3分)相较于分封制,郡县制则利于中央控制地方,更加符合“大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郡县制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官僚制度,使得中央直接管理地方成为现实,避免了地方分裂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郡县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一环,在促进民族融合、增强国家意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分)
综上所述,郡县制相较于分封制,更有利厅加强中央集权,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分)
(以上“示例”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的情给分锦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检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下列古人类遗址与原始文化遗存,空间位置标示正确的是( )
A.①——大汶口文化 B.②——河姆渡文化
C.③——北京人遗址 D.④——元谋人遗址
2.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项目获准列入此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拥有复杂的水利系统、成熟的稻作生产、统一的文化信仰、礼仪建筑和分化的社会阶层等,呈现了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据此可以推测当时( )
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禅让制是权力传承的主要方式
C.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D.黄河流域聚落形态的典型代表
3.据张光直在《商文明》中所说,学者于省吾通过甲骨卜辞隶定了“黍”“稷”二字,“黍”在卜辞中出现100多次,“稷”出现40次。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提道:“从殷墟出土的铜器,十之七八是酒器。”这共同印证了商代( )
A.农业生产有一定发展 B.形成了成熟的文字体系
C.手工业发展水平高超 D.青铜器常作为礼器使用
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甲骨文,这些文字主要是( )
A.商代学校教学内容的记录 B.商代官员关于天文现象的记录
C.商代历代君主的占卜记录 D.商代政府关于社会经济的记录
5.族谱是一种重要的史料,它记载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世系及重要人物事迹。与族谱相关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礼乐制
6.西周时期,祭祀活动具有明确规范。如: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境内的名山大川之神,大夫祭五祀(门、户、井、灶、中溜)等。这表明西周( )
A.礼仪秩序体现出混乱局面 B.拜神观念削弱
C.祭礼活动具有政治等级性 D.宗教仪式盛行
7.“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 )
A.争霸战争日益频繁 B.分封制遭到了破坏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官僚政治开始出现
8.2022年2月20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闭幕,在构建冬奥会形象景观设计系统时,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成为设计团队的灵感源泉、文化根脉。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代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墨子
9.在选人任官方面,孔子提出“举贤才”,认为贤才的标准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主张从那些文化修养较高的人中挑选人才,让他们“学而优则仕”。据此可知孔子( )
A.对西周政治制度持肯定态度 B.批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
C.为诸侯国选拔了适用的人才 D.建立了任人唯贤选举制度
10.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11.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12.汉高祖认为,秦朝没有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为此分封自己的若干兄弟子侄为王,诸侯王在自己国内拥有较大的权力。这一举措( )
A.确保了汉王朝长久统治 B.使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推动了统治区域的扩展 D.给汉王朝稳定埋下隐患
13.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
A.世官制的沿革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察举制的弊端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14.《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改变现状,汉初统治者采取了( )。
A、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B、打击匈奴,稳固边疆
C、盐铁官营,统一铸币 D.均输平准,平抑物价
15.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 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变化说明( )
A.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 B.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
C.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 D.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
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如图中的“?”应分别填上( )
A. 西汉、蜀、北魏、陈 B. 东汉、蜀、北魏、陈
C. 东汉、陈、北魏、蜀 D. 西汉、陈、北魏、蜀
17.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 )
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B.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D.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
18.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深受内地人的喜爱。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 )
A.南稻北粟格局的影响 B.民族交融加深的产物
C.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 D.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
19.孝文帝冲破重重阻力,毅然进行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影响是( )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皇权的集中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促进了民族间交融
20.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 )。
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 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
C.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 D.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
21.“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为主的赋税制度是(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方田均税法
22.下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0 17.2 24.5 46.1
A.世卿世禄制的延续 B.察举制的产生于发展
C.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D.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23.唐朝统治者基本保持了边地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这反映出唐朝的民族政策( )
A.具有因俗而治的特点 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C.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护 D.加快了少数民族封建化
24.杜甫被称为“诗圣”,他前期的诗歌反映出唐朝开元盛世时的繁荣局面,后期诗歌苍凉悲壮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程。据此可知,唐诗( )
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特点 B.主要源自日常生产劳动
C.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 D.得益于科举制度的成熟
25.某学者在其论文中谈到,唐朝统治者通过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赈灾送药、战争之后下诏埋葬骸骨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样,政府也注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以下结论符合材料的是( )
A.唐朝已形成完备的城市排污体系
B.战争之后埋葬骸骨成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手段
C.唐朝政府将疾病防控与公共卫生有效结合
D.唐朝通过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来防控疾病
26.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能够体现宋代“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 )
A.知州 B.御史大夫 C.刺史 D.通判
27.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不仅是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充满曲折。改革家不但要有远见卓识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必胜的坚定信心。下列说法体现该精神的是( )
A.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D.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28.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边疆两大政权崛起的担忧。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此处“二虏”是指( )
A.辽与蒙古 B.辽与西夏 C.金与蒙古 D.金与西夏
29.绍兴和议订立后,宋金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战争生活,开始走上了和平相处的道路,维持了20余年的和平,两国通过榷场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说明绍兴和议( )
A.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 B.使南宋与金实现永久和平
C.促进了宋金经济的发展 D.使南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30.元朝,急递铺在传送公文时用木匣封锁,标明号码、日期等,各铺传递均要验件签押。这一举措旨在( )
A.减轻急递铺的负担 B.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C.保证急递公文安全 D.保障政务信息畅通
二、材料分析题(共三小题,第31题18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0分,共40分)
31.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一中图一的人物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是谁?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派思想?图二中秦朝的中央官制是哪一制度?(3分)
材料二中的唐代的中央官制是什么制度?有什么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举措并简析其共同的积极作用。(7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发展的趋势。(4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分别提取材料一中两幅图的信息,并从唯物史观角度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4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指出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2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史记)中记载着关于泰朝建立后,在制度建设方面出现了如下两种不同观点:
博士淳于越认为:商周历经干年,大封宗室子弟和功臣作为王室的袜薇。现在陛下坐拥海内,然而宗室子弟却沦为匹夫,若有犯上之臣出现,陛下便没有了依托。此外,不遵守古制而能长久者,这是从来也没听说过的。
廷尉李斯认为:西周最然大封宗室、然而他们的后代却关系疏远,以至于相互攻击如仇雠,诸侯之间更是相互征伐。现在陛下实现统一、大兴郡县、对宗室子弟和功臣们用赋税予以赏赐,这样也能够轻易地控制他们。让天下人不怀有二心才是洽国之略,分封诸侯只会给国家带来纷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10分)
(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