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一、携手同行:第一次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原因
材料一:京汉铁路大罢工爆发后…2月7日,吴佩孚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在汉口、郑州、长辛店等地对罢工工人进行血腥屠杀,结果有52人惨死,300多人受伤,40多人被捕,1000多人被开除。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和武汉工团联合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惨遭杀害。 —王桧林,郭大钧:《中国现代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页70。
①中国共产党力量较为弱小,需要革命同盟者;
一、携手同行:第一次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原因
材料二: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三方面问题的折磨:外国帝国主义、党内纷争和国内冲突。对这几个问题,他难以回避,但也无能为力。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页521。
材料三:当时的国民党,党员构成“非常复杂”,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国民党为做官的捷径。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组织纪律,都存在着严重缺陷。孙中山痛感这个党有彻底改造的必要。 —王桧林,郭大钧:《中国现代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页73。
②孙中山革命实践的失败;③国民党内部存在严重缺陷,须彻底改造;
一、携手同行:第一次国共合作
2.国共合作的进程
(1)时间
1923年6月
(2)核心内容
①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
②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③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④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1)中共“三大”的召开
一、携手同行:第一次国共合作
(2)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时间
1924年1月
(2)地点
中国·广州
(3)主持者
孙中山
(4)核心内容
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②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
(5)意义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建立
2.国共合作的进程
中国共产党党旗(早期)
中国国民党党旗·青天白日旗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合作基础:新三民主义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一、携手同行:第一次国共合作
2.国共合作的进程
一、携手同行:第一次国共合作
3.国共合作的成果
(1)黄埔军校
A.成立时间:
B.成立地点:
C.军校全称:
D.军校简称:
E.历史地位:
1924年5月
中国·广州·黄埔岛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
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中国·广州)
“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孙中山语(1924.6.16,58岁)
F.主要负责人:
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
黄埔军校创始人·孙中山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孙中山(军校总理);蒋介石(校长);周恩来(政治部主任)
一、携手同行:第一次国共合作
3.国共合作的成果
(1)黄埔军校
一、携手同行:第一次国共合作
3.国共合作的成果
(1)黄埔军校
G.历史影响:
①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
②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作了准备;
③为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
黄埔军校毕业生合影(中国·广州)
将星闪耀的黄埔军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有五位曾在黄埔军校求学或任教;十名大将中的三位,五十七名上将中的九位,也出身于黄埔;担任正军职以上领导职务的有近四十人;
在国民党队伍中,有一百多名黄埔生,成为兵团司令以上的高级将领。
近四十人被授予上将军衔,五十余人被授予中将军衔。
他们的生命历程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现代史。
—历史文献纪录片《黄埔军校·到黄埔去》解说词(2011年)
黄埔军校毕业生合影(中国·广州)
一、携手同行:第一次国共合作
3.国共合作的成果
(2)第一次北伐战争
A.时间:
B.目的:
C.北伐总司令:
D.主要战场:
E.主要战役:
1926年7月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蒋介石
湖南、湖北
汀泗桥之战;贺胜桥之战
国民革命军北伐誓师大会
(台上左一为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一、携手同行:第一次国共合作
3.国共合作的成果
(2)第一次北伐战争
F.北伐名将:
叶挺(共产党员)
G.北伐路线:
①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②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
H.北伐影响:
①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②促进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叶挺将军
(1896~1946年)
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农民运动
工人运动
湘乡农民协会宣传画
1926.11
1927.1
湖南农民协会会员
107
万
200
万
1926.7
1926.11
湖北农民协会会员
3万
20
万
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时的工人纠察队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
周恩来
主观原因:
①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②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③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④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⑤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客观原因:
①北洋军阀的腐朽;②军阀之间各自为战;
第一次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军出征(1926.7~1927.7)
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二、从合作到对立:第一次国共分裂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四一二政变标志着中国阶级关系和革命形势的重大变化。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权的蒋介石集团公开投入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怀抱,成为革命的凶恶敌人。
—王桧林,郭大钧:《中国现代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页70。
1.国民党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二、从合作到对立:第一次国共分裂
1.国民党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
“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在国民党的残暴统治下,大批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工农群众和其他革命者、民主人士被杀害。从1927年到1928年上半年,就有33万多人被杀。至1931年,被杀害者达100万人以上。
—王桧林,郭大钧:《中国现代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页143。
二、从合作到对立:第一次国共分裂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第二次北伐战争
南京政府建立之后,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革命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
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
—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页73~74。
第二次北伐战争形势图
(1928.4~1928.12)
二、从合作到对立:第一次国共分裂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3)皇姑屯事件
1928年6月4日,奉系张作霖在沈阳附近皇姑屯被日本帝国主义炸死。
(1829.6.4)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
奉系军阀·张作霖
二、从合作到对立:第一次国共分裂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3)东北“易帜”
A.时间
1928年底
B.人物
张学良
“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
C.内容
D.影响
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
张学良
(1901—2001年)
二、从合作到对立:第一次国共分裂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4)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南京临时政府
北洋政府(1912~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1928~1949)
1912.1.1
1912.3
1928
1949
南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北洋政府时期·五色旗
南京国民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
中国依然在新兴军阀势力的控制之下,并未真正实现统一。
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中国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下军阀割据示意图
北伐战争取得了辉煌战果,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大革命)失败了呢? 失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
失败理由: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
失败原因:
主观原因:年幼的共产党缺乏经验(采取妥协退让政策);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根本原因: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观点争鸣
①1923年6月
中共“三大”
②1924年1月
国民党“一大”
③1924年5月
黄埔军校创办
④1926年7月
第一次北伐战争
⑤1927年4月12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⑥1927年7月
武汉“分共会议”
⑦1928年12月
东北“易帜”,民国“统一”
本课小结
从合作到对立:国共两党大革命时期大事记
课堂演练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 B.新三民主义
C.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 D.国民党的新党纲
2.老师让学生讨论“北伐战争取得了辉煌战果,但是为什么却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同学们的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
A.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B.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C.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D.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
√
课堂演练
3.孙中山曾说过:“我们过去的革命所以失败……原因是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为解决这一问题,他( )
A.与共产党建立了合作关系 B.建立了黄埔军校
C.领导了北伐战争 D.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4.2004年2月8日,江泽民来到广东省肇庆市阅江楼,参观了《铁军独立一雄团》陈列后,欣然题词“北伐先锋,永垂青史”。题字赞颂的是北伐战争时攻克武昌,消灭吴佩孚的一位名将。这位北伐将领是( )
A.周恩来 B.蒋介石 C.叶挺 D.孙中山
√
√
5.孙中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 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B.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C. 建立黄埔军校,培养新式军事干部
D. 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共产党合作
6.叶挺独立团曾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这一事迹发生于( )
A. 辛亥革命时期 B. 北伐战争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
√
课堂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