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中的古老记忆教学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剪纸艺术并不陌生。《百变团花》,《吉祥图案》《巧用对称形》和《剪纸中的阴刻和阳刻》等课程中,都涉及到剪纸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学习,多数学生都能拿起剪刀剪出对称的形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欣赏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民间剪纸作品,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民俗文化及造型特点。掌握抓髻娃娃的基本造型特点,感受剪纸艺术蕴含的艺术美感。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民俗文化情境、小组探究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模仿或创作一幅抓髻娃娃的剪纸作品。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间传统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保护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念和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风格剪纸作品的欣赏,感悟风格多样的剪纸文化及其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
对抓髻娃娃特点的把握及对文化背景的了解。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剪纸、抓髻娃娃的图片资料、完成课件的制作。启发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
二、导入新课
1、 启发谈话。
老师这里有个谜语想让大家猜一猜“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猜猜这句诗中指的是什么民间艺术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剪纸有关的一课(板书课题)。
三、观察与表现
1、 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剪纸作品
2、 你们知道最早的剪纸出现在什么时期吗 出示图片。
3、 播放视频,欣赏我国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剪纸艺术作品。总结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域剪纸的特点:
北方:粗犷、朴实。
南方:秀丽、玲珑。
分析苗族剪纸。
播放苗族音乐。
听!这是哪里的声音?这是我国贵州苗族地区,在那里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人们用剪纸的方式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在我国南方,苗族剪纸是民间剪纸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人们都说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苗族的历史都绣在了美丽的衣服上,而苗族的剪纸正是这些绣片的底样。在苗族服饰上我们经常能看到蝴蝶的纹样。
(1)教师展示苗族剪纸《蝴蝶妈妈》。
提问:谁知道蝴蝶妈妈是谁?(引导学生介绍相关资料。)
你能说说这幅作品的表现内容和特点吗?
小结:蝴蝶纹样在苗族到处可见,蝴蝶是苗族人所崇拜的始祖,传说蝴蝶妈妈生了12枚蛋,其中一个便是苗族的祖先姜央。
(2)出示《姜央射日》剪纸作品,问:你在画面里看到了什么?
(3)了解《姜央射日》的故事,体会苗族剪纸中的神话传说。
(4)苗族的剪纸给你什么印象?
(5)小结:苗族的剪纸大多具有实用性,它们一般都是刺绣的底样。苗族的剪纸如同苗族的历史一样悠久。苗族的剪纸和《苗族古歌》一样,幻想性很强。手法多样,变形夸张。
四、欣赏分析
播放一段《信天游》,问:我们来到了哪里?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妇女们非常喜欢剪纸,也叫“剪花花”。平时拿起锄头下地干活的手,竟能剪出如此精巧的艺术品。
五、探究新知
1、抓髻娃娃是剪纸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谁知道人们为什么叫他“抓髻娃娃”?
2、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抓髻娃娃呢?
3、抓髻娃娃的形象是人们凭空想出来的吗?
让我们看看生活在北方农村里的娃娃们,你找到抓髻娃娃的影子了吗?
4、播放课件,欣赏抓髻娃娃的作品。
5、小组讨论:抓髻娃娃造型的特点。
六、师生体验
1、教师示范创作步骤:
陕北民谣中唱着“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称赞那些不用画稿就能剪的妇女。老师也不用画稿,剪一个抓髻娃娃。
a.讲解发髻的变化。b.动态的变化。c.服饰的变化。d.身上吉祥纹样的变化。
2、欣赏其他班级的学生作品,说说喜欢哪一幅?
七、艺术实践
提出实践提示和注意要点:设计自己喜欢的抓髻娃娃形象,可以把自己的花、动物和娃娃组合。剪好后,向同学介绍自己的创作。
八、展示评价
师生评价:
1、哪个同学就自己的作品谈谈想法及创作体会?
2、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指出优点,提出不足。
九、拓展延伸
欣赏现代艺术家吕胜中把传统剪纸演绎成现代作品。
抓髻娃娃深爱人们的喜爱,他还作为民族元素出现在许多现代艺术家作品中。这是吕胜中的作品,他的“小红人”给人们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用现代艺术演绎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