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4 23:4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4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诸遗址以良诸古城为核心,考、古学界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对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下列有关良渚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仍然处于旧石器时代 B.是奴隶社会繁荣时期
C.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D.此时私有制已经产生
2、与下表内容相符合的制度是
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
时期 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现象 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
特点 传贤公天下
实质 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王位世袭制 D.宗法制
3、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释放奴婢,并不断扩大范围;不断重申“卖人法”“略人法”等禁令;对诸侯王的行为进行限制等,这些措施
A.剥夺了诸侯王的权力 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C.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D.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
4、三国时期,金银多被用来铸造成器物、装饰物,或涂抹于佛像上。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以致在社会上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B.奢靡腐化之风盛行
C.社会动荡国家分裂 D.货币铸造技术落后
5、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唐太宗采取了
A.互惠互利的对外政策 B.开明宽松的民族政策
C.为国理财的财政政策 D.求贤纳谏的人才政策
6、下图所示是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双体船,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画舫。图中画舫有两条并列的船身,船上重楼高阁,装饰华美,船尾有长橹。由此可知,《洛神赋图》
A.客观再现了真实的历史情境 B.反映了文人画的创作旨趣
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趋向 D.具有极高的技术史料价值
7、宋明,专门为皇帝学习经书、史书开设的经筵逐渐制度化。程颖在经筵讲书时常以师道自居,多所规谏,使得皇帝畏惧,他认为“天下重任唯宰相与经筵,君德成就责经筵。”据此可知
A.官僚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B.士大夫有效制约皇权
C.宋朝的文官政治较发达 D.宋代皇帝的地位降低
8、元代对于驿站符牌的使用有严格规定,“若滥给者,从台宪官纠察之。”下图是1973年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一枚元代虎符圆牌,牌上文字的文意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如不钦奉虔敬,治罪。”由此可知,元代
A.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行政区划有重大创新 D.监察体系严密高效
9、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
C.南书房地位提高 D.君主的高度集权
10、明朝及清初,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自康熙起,奏折这一新的文书形式出现,上奏者不得泄密,且不经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以后其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可“风闻”上报。这一新的文书形式客观上有利于
A.提高政府决策效率 B.突出内阁中枢地位
C.扩大王朝统治基础 D.扭转乾纲独断局面
11、黄宗羲说“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一思想
A.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B.推动了清代前期经济的转型
C.打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政策 D.隐含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12、1842年,清朝皇帝在看到《南京条约》各项条款后,决定启用耆英等大臣主持谈判工作,并叮嘱他们要使得条约内容看起来更像天朝“加恩”夷人。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用人政策灵活而不拘一格 B.对列强入侵一味迁就
C.对鸦片战争反思不够深刻 D.已积极应对民族危机
13、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14、1896-1898年,共有40余人自各地来信,请求时务报馆帮助办理各类事务近60项,其中涉及拟开办学堂请代聘各科教师,拟建藏书局请代购书籍,请代为收集各种工艺方法,请代为推广销售报刊等。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时务报馆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B.广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C.使报刊成为救亡主要途径 D.倡导维新顺应社会潮流
15、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与黄兴、章太炎等人在日本制定了《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有《军政府宣言》等13个文件,规定了革命纲领与革命程序、国民军的建制及其奖惩制度、武装起义及其善后措施、对外政策等。该革命方略旨在
A.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指明方向 B.防止封建帝制在中国的复辟
C.全面总结以往起义的经验教训 D.充分动员工农大众参加斗争
16、某学者指出,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用近代科学理性反对传统的实用理性,用近代人文主义反对传统的仁礼禁忌,力图建立以自我为价值主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并以之取代家庭为本位的传统观念。在此,该学者强调前期新文化运动
A.使国家的面貌为之一新 B.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C.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 D.倡导社会观念的变革
第II卷(选择题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禁烟运动”
材料二:我们不能希望贸易会立刻就发展到按照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新部署尚待进行。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都更能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三:但不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到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我因此毫不迟疑地向你指出几件事,这都是女王陛下政府认为极应该向中国政府力行要求的。这些点是:
一、争取广泛的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到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三、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
七、争取英国国王得有一位长久而光明正大地驻节在北京朝廷。
——英国《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1845年2月13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6分)
(2)材料二中“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哪些文字最能反应英国要求“修约”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中克勒拉得恩提出的建议是否得以实现,请用具体史实加以说明?(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到1910年,中国人的思想和政府体制由于受到外国的影响,已经起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的新旧名流,从高官到旧绅士、从エ商业界到学生界,改变了语言和思想内涵,些机构以至于主要传媒也借此表达思想。在体制方面按照外国模式,改变了中国长期以来的政府组织,政变了形成国家和社会的法律与制度。《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很多有识之士对1895年广州起义的失败扼腕叹息,叹其“事之不成”。这些变化都是革命性的。
——整理自[关]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使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永绝,从1912年到1917年,其间虽经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但并没有使民国中断,一个仅当了83天皇帝,而另一个仅12天就迅速收场,之后再无人敢问津帝制。没有了皇帝,帝国主义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エ具,在中国也无法建立起稳定统治。中国工农红军成立后,穿梭于各军阀控制的交界处,如鱼得水。
——摘编自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爆发的有利条件。(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在政治方面的变化。(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出产的丝绸,在明朝时期成为综合贸易之路。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明朝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摘编自杨建新、卢苇《丝绸之路》
材料二 丝绸之路又称“陶瓷之路”。中国瓷器自汉唐以来,就通过各种途径向外传播。到明朝中期,由于西方人的加入,中国瓷器的外销急剧上升,攀上历史最高峰。精湛的中国陶瓷通过各种各样的贸易渠道,传到世界各地,在为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对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同样影响着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变化。(不得摘抄材料原句)(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丝绸之路”上,中国瓷器“外销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并概括“陶瓷之路”产生的影响。(不得摘抄材料原句)(4分)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由于明代皇帝多怠于政事,嘉靖、万历朝的内阁中严嵩、张居正等都是手握大权的“权相”……清末官吏张瑞荫说:“内阁之制,在前明有张居正之专擅,本朝设军机处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摘自董力《近现代中国责任内阁体制研究》
材料二 责任制内阁所表达的政治思想在于:“政府管理社会的职能来源于国民的授予,代表国民意志的议会拥有监督政府的职责”,为了防止“人民的代表反高于人民本身”的现象出现,赋予行政机关制约议会的权力也是必要的。通过政府与议会的制约平衡,国民的主权意志得到最终实现。
——摘自何勤华《外国法制史》
材料三 革命党人在交权的同时,将政权组织形式进行了转化,用责任内阁制取代了美国式的道路、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合法地”架空袁世凯。这种做法固然反映了革命党人实现立宪主义政治的善良动机,但也开创了恶劣先例:可以根据政治斗争的需要来设计宪法。
——摘自董力《近现代中国责任内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出现权臣的原因。清朝内阁的地位有何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内阁与西方责任制内阁的不同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做法。(4分)
历史参考答案
1-5:DACCB 6-10:DCADA 11-15:ACCDA 16.D
17、(1)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英国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衰落,对外闭关锁国;中国的禁烟运动成为其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2)《南京条约》;“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了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确立”;“对华通商的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
(3)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任选两点)
18、(1)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政府组织和思想观念的近代化减少了革命阻力;《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社会对革命的支持度有了很大提高。
(2)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北洋政府政治局面混乱,导致军阀割据;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
政府政治局面混乱,导致军阀割据;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
19、(1)变化:起点从长安转移到洛阳;由运输丝绸到综合性的运输;成为政治经济文化沟通的要道;开辟了上丝绸之路;贸易范围更广。
(2)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不断发展;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影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世界陶瓷业发展。
20、(1)原因: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皇帝疏于理政,皇权旁落;变化:清朝内阁自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职能下降,(无权参与军国机要的決策)
(2)不同点:前者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产物,后者是资本主义代议民主制的行政机构;前者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后者掌握国家行政权;前者无法有效制约专制君权,后者与议会分权制衡并对行政首脑有一定制约作用。
(3)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派根据国情和时局对政治设计进行不断调整和探索;但因人立法的做法,违背宪法至上的原则不可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