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翠屏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4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某原始人墓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据此判断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 B.原始人群社会 C.母系氏族社会 D.父系氏族社会
2、《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社会的解体 B.私有制的产生
C.国家的建立 D.人性的退化
3、在王位世袭制下,世袭可以有兄终弟及、长子继承、幼子继承、壮子继承、择子继承、双系继承、女儿继承等多种方式。这表明王位世袭制
A.在血缘集团内部传承权力 B.最高统治者无力控制局面
C.王子依据其实力继承王位 D.王子在王族内部地位平等
4、下图为东汉画像石,画面中描述的主要是豪强地主庄园生活,上面一格主要刻人物,下面一格刻庄园的一角。在这个庄园的院落里,正在进行杂技表演,主人及其家属、侍从正在观看:而另一个房间里的织女却在继续从事着纺织生产,有的纺纱、有的络纱、有的摇纬、有的织布。据此可知,当时
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 B.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
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D.与民休息政策成果显著
5、下图是古代登封少林寺的“混元三教九流图碑”临摹图,整体上看为一人,分开看则为三人,从正面整体上看,中间一人,光头盘膝而坐,释迦牟尼是也。单看右侧,一人头载道冠,屈身站立,乃老子,单看左侧,一人头带儒巾,屈身站立,乃孔子。对该图碑的历史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释迦摩尼居中说明佛教在古代处于主流地位 B.图碑反映了儒、道产生于佛教的历史
C.图碑体现了三教相互融合的理念 D.图碑是三教诞生于河南的见证
6、宋代体育项目众多。马球运动在开封有游玩的场所,蹴鞠运动广受欢迎,还出现了蹴鞠的社团“齐云社”、“圆社”。“瓦舍”里有各种体育表演活动,如相扑、使拳、舞斫刀、舞蛮牌、舞剑、射弓、使棒等。体育运动的兴盛反映了,宋代
A.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崇文抑武之风盛行
C.世俗文化成为思想主流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7、《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8、下图是元朝行政区域示意图(部分),图中斜线区域隶属于
A.宣政院 B.甘肃行省 C.中书省 D.江浙行省
9、中国古代某新朝代建立之初,士绅或庶民的发型、服装依旧崇尚“胡俗”。开国君主乃下诏恢复固有传统,规定士绅百姓必须束发,官员戴乌纱帽,并依身分穿着官定的朝服款式、图案及布料。国子监生、生员亦各订有衣冠。这位皇帝是
A.推动汉化的北魏孝文帝 B.加强中央集权的宋太祖
C.除去蒙古习俗的明太祖 D.怀柔汉人的清顺治皇帝
10、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庸力过半,得谷加五。”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敦煌地区落后 B.农业技术兴农 C.耧犁没有推广 D.以农为本思想
1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12、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思想
A.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B.确立了儒学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
C.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D.明确了获得万物之“理”的方法
13、明代以前,江南的苏松杭嘉湖五府是全国最大的谷仓。明中叶以后,江南则渐需从外地购入粮食,康熙皇帝有言,“谚云: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江南
A.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 B.受到倭寇侵扰的破坏
C.遭受长期的自然灾害 D.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14、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的现象,松江府、太仓州的耕地在总体上已形成了稻田和棉田各占一半的格局,部分县的棉田面积超过了稻田面积。这反映了当时
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15、《南京条约》申明:“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后来的《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又于“平行之礼”一条无不详为备列。“平行之礼”的提出,对当时中国的主要影响是
A.推动向西方学习思潮出现 B.推动传统礼仪制度的进步
C.传播资本主义的平等观念 D.使夷夏之防观念受到冲击
16、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改良派,称太平天国运动为“发逆”、“贼匪”,孙中山却认为太平天国发动了“民族大革命”,洪秀全等是“民族英雄”。其原因是
A.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目标一致 B.革命派夸大了太平天国的意义
C.太平天国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D.太平天国反帝反封的功绩巨大
第II卷(选择题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时间 重大事件
1840-1842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战后,先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
1856-1860 英法联军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1871 俄国出兵侵占中国伊犁地区
1874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1883-1885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中法战争
1888-1889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西藏战争
1894-1895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19世纪90年代 列强加紧在中国强占租借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出现“瓜分危机”
1900-1901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40-90年代列强侵华的特点和影响。(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6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纵观古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政治体制的变化,都会影响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古代中国的分权主要以君权与相权,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划分为表现形式……伯利克里时代的城邦政治制度和国家权力系统,已具备了近代国家所具有的行政、司法、监督等国家职能,并开始向分权的方向过渡。
——张治平《关于分权与制衡问题的探讨》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体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为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从此以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和渐进的制度改革。”
——钱乘旦《英国通史》
(1)材料一中的第一次“革命”可以说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在地方上主要实行了什么制度 这一制度对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古希腊“分权”机构的设置情况,并说明秦朝中央机构和古希腊机构的“本质”区别。(4分)
(3)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的“合适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 这种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4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瞭望新闻周刊》
材料二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材料三 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包南海诸岛。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4分)
(2)结合材料二,例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6分)
20、“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世界版图上延伸,诉说着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互利互惠的动人故事;如今,一个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材料二 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的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
——陈凤英《习近平“一带一路”构想战略意义深远》
(1)“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主要历史
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如何弘扬丝绸之路精神?(6分)
宜宾市翠屏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5:DBABC 6-10:ABCCB 11-15:AAADD 16.C
17、(1)以战争为主要手段;战后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侵略国家日益增多;侵略区域多在边疆和沿长江地区。使中国丧失了大量的主权;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客观上也带来了一些现代技术和思想。
(2)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8、(1)制度:郡县制。
影响:郡县制的实行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希腊:“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并兼有政府职能;“陪审法庭”负责审理全国大部分案件。十将军委员会。
区别: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不同政府部门的分工。 古代希腊: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3)制度:君主立宪制。
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作用: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19、(1)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典型代表:贞观之治。原因:吸取隋朝暴政灭亡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疏缓刑法;提倡节俭,戒奢从简。
(3)①采取军事行政措施,加强对边疆及地方的控制,如平定噶尔丹叛乱,平定三藩之乱等。②派兵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等。③反击外来侵略,维护领土主权。如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签订《尼布楚条约》。④加强对西藏的治理,如册封五世班禅等。
20、(1)朝代:西汉。历史作用:(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2)与沿线各国平等互利、包容互信,加强团结合作,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和贸易发展,共筑“中国梦”与“世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