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感受文章中风趣幽默的语言”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和兴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这其中包括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两篇现代文《手指》和《童年的发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在阅读中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和在写作中通过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和9个词语,读准多音字“薄”。
2.默读课文,能说出大拇指的外形和作用。
3.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出风趣的语句。
4.能由大拇指的特点联想到人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大拇指的外形和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风趣幽默的语言;由大拇指的特点联想到人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教师出示谜语:五个兄弟, 生在一起, 有骨有肉, 长短不齐。同学们,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手指
2.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我们用这双灵巧的小手写字、画画、弹琴、打球……这双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你仔细观察过这些手指吗?每根手指都是什么样的呢?都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自由发言)
3.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自己身上或身边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作家丰子恺就通过仔细观察手上的五根手指有所发现并借此写过一篇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介绍丰子恺(通过学习过的文章《白鹅》学生初步感知丰子恺文章语言的风趣幽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将难读的词语、句子以及长句子多读几遍。
(2)边读边思考全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指名学生回答全文中心句。
3.齐读中心句。
4.认识本课词语
(1)带拼音自由朗读。
(2)去拼音小老师带读
(3)齐读词语。
5.认识本课生字(游戏:拧螺丝)(强调多音字“薄”)
6.书写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并提醒该注意的地方,教师总结,并相机范写。)
7.学生在学习单上临摹生字,同桌之间交换评分。
三、品读“最肯吃苦”的大拇指
1. 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大拇指的?(外形、作用)
2. 在第二自然段中,用“__________”画出描写大拇指外形的语句,用“~~~~~”画出描写大拇指作用的语句。并在第二段旁批注下你的阅读感受。
3.交流大拇指的外形。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材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形体:其貌不扬)
4.交流大拇指的作用
(1)大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要读书来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叫他揿门铃。(作用:最肯吃苦)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排比)
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大拇指吃苦耐劳的精神)
师生合作朗读,强调标红的关键词。
大拇指还有什么作用吗?
(2)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
5。作者是怎样写出大拇指的特点的?请用几个四字词语概括一下大拇指的特点。(用了先概括后举例的表达方法,具体地写出了大拇指“最肯吃苦”的特点。)(吃苦耐劳、默默无闻……)
6.小结学法
刚才第二段的学习中,我们通过找关于大拇指的形体和作用的语句,并通过做批注的方式感受了大拇指吃苦耐劳的特点。
7.同学们,大拇指和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有些人一样,他们默默奉献,甘心当绿叶,却从不抱怨,你们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那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大拇指,它其貌不扬但却肯吃苦耐劳。那么这种赋予物体以生命的修辞手法叫什么呢?(拟人)拟人有什么好处?(原本没有生命的大拇指变得就像生活中能够见到的人一样,让人感到亲切。)
2.课下请同学们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自学第二段。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认识其他四根手指吧!
【板书设计】
22、手指
外形 作用
大拇指 其貌不扬 最肯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