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含糊”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做斗争的事迹,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李大钊被害的过程,通过细节描写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回忆。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句话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谁来读读这句话?多么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谁再来读读这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多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你们能背背这首诗吗?
2、我们能够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请同学们结合题目看注释,再读读第1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1)课文的作者是李星华,她是李大钊的女儿,文章是1943年写的,回忆了十六年前的事情。
(2)李大钊的被难日是1927年4月28日,离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已经十六年了。
(3)“被难日”在课文中就是指李大钊被杀害的日子。
3.时代背景。
当时的时代背景是这样的——(指名接读)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李大钊在1927年4月6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共产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4.简介李大钊。
李大钊是——(指名接读)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者。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4月28日慷慨就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让我们一起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读一读课文。
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照这个顺序,课文主要回忆了哪几件事?
3.认读生字新词。
(1)自读,指名读词语和齐读词语。
李大钊 张作霖 阎振三
幼稚 避免 娱乐 啪
瞪眼 暂时 僻静 眼瞅
皮靴 宪兵 侦探 魔鬼
苦刑 冷哼 严峻 绑起来
啃食 棉袍 押走 执行
这是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吗?去拼音识字。
4.指导学生正确书写难写字和易错字:“哼”执”。
(1)学生观察字形结构,然后练习书写这两个字。
(2)教师重点指导。“哼”,不要多加一横。“执”字中的横折弯钩,不要写成横折折勾。
5. 生字掌握了,这些词语你们能理解吗?课文难懂的词语连线。
6、谁来说一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板书课题)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7、课文按时间顺序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学生汇报
教师总结:本文共三十三个自然段,以“忆”做统领,除开头外,按时间顺序依次回忆了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的情形。(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这是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8、按照这个顺序,课文主要回忆了哪几件事?
全班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小组讨论。
按时间顺序归纳文中写到的事情: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父亲不顾亲友的劝说坚持留在北京;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面对危险处变不惊;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依然镇定、沉着;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
三、走进回忆,了解被捕前
1、请你再一次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先来学习父亲被捕前这部分。
默读2-7自然段,找一找描写李大钊言行的句子,并在书上写一写你的感受。
2、学生汇报:
句子一: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①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父亲在干什么呢?(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你能读读这段话吗?
②你们知道为什么父亲要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联系第6自然段,点名写法:前后照应)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你能找到吗?文中不仅有首尾呼应,还有这样的前后照应。(可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得更清楚)
③从父亲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你读出了什么?(时局紧张,不顾生命安危)
还有哪里可以看出时局紧张?
(工友阎振三被捕。)
3、这就是我的父亲,一起再读读这段话。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什么表现?李大钊是怎么说的?
句子二: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说说你的感受。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还有谁找到这一处,说说你的感受。
①我哪能离开呢?是什么意思?(我不能离开。)离开意味着什么?(生)不离开又意味着什么?(死)
②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亲选择了什么?这又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啊?
预设1:意志坚决,置生死于度外
预设2: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
在形势险恶的情况下,父亲一心考虑革命工作需要,不顾自身安危。表现了父亲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板书:无私无畏)
③体会得真好,那该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让我们一起在读一读。
四、诗歌推荐
1、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李大钊的诗——《口占一绝》,是他随口赋得的一首绝句。
2、学生自由朗读。
3、配乐朗读。(《英雄的黎明》)
五、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1、我们通过关注人物的言行,体会任务的品质,下节课我们将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
2、推荐朗读《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