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师 说
韩愈
答对了,这是韩愈的治学名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治学名联吗?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
解》 )中国有一句古话:“天、地、君、亲、师。”教师的地位仅次于父母,这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人们这么尊敬老师呢?古往今来,人们是不是都是这样尊重老师呢?韩愈所生活的唐代社会对老师又是怎样看待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走进韩愈的《师说》,去了解韩愈对教师、教育的理解与感悟。
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基础知识;(重点)
3.明确作者写文目的,感受作者蕴含的感情,树立学生尊师重道的良好学习风气。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难点)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集》。
【了解作者】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
一、《师说》与韩愈
写作背景:世人耻于学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解读题目】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高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师说》检测
1. 请给下列标红的字注音。
句读( ) 孔子师郯( )子、苌( )弘、师襄、老聃( )
李氏子蟠( ) 六艺经传( ) 或不( )焉
解释下列标红的字词
圣人无常师( ) 于其身( )也 不拘( )于时 余嘉( )其能行古道
4. 翻译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 下列选项中“乎”意思是“比”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检测
1. 句读( dòu) 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ān)
李氏子蟠(pán) 六艺经传(zhuàn) 或不(fǒu)焉
2. 圣人无常师( 固定的 ) 于其身(自己)也
不拘(限制)于时 余嘉(嘉奖、褒扬)其能行古道
3. B项:
A 生乎吾前(介词,在)
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比)
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示反问的语气词)
D 其皆出于此乎(表示揣测的语气词)
《师说》检测
4. 翻译句子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会断句,有人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有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地方。
二、文章结构梳理
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师者的历史
师者的作用 师者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师者的必要性
立
二、文章结构梳理
组别 对象 对比点
现状 对从师的态度和做法 结果
1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2
3
第二段:
二、文章结构梳理
组别 对象 对比点
现状 对从师的态度和做法 结果
纵比 古之圣人 出人远矣 从师而问 圣益圣
今之众人 下圣人远矣 耻学于师 愚益愚
自比 (今之众人)于其子 句读之不知,师焉 择师而教之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
(今之众人)于其身 耻师/惑之不解,不焉
横比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之
破
二、文章结构梳理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有何作用?
作用:有力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二、文章结构梳理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立
二、文章结构梳理
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写作目的:鼓励后生,愿意从师,以示嘉奖。
二、文章结构梳理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三、对比论证梳理
四、对比论证方式写作练习
练习1:
请尝试使用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要求:对比论证逻辑自洽,选择的对比双方合适恰当,能够论证所论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比论证方式写作练习
示例:
前有清王朝中晚期盲目自信,实行闭关锁国,拒绝对外交流;后有崇洋媚外甚至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群体,他们并未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彻底否认传统文化的价值,一意孤行刚愎自用。这二者终归无法长存。
反观随后的五四运动,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大量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体系,并由此引入“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引领思想的进步,中西文化便能够就此有选择地进行互鉴互融,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新时期的中国方法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举例论证
第二段用3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第三段引述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五、总结论证方法
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
(1)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总结论证方法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韩玉字温甫,其先相人,曾祖锡仕金,以济南尹致仕。玉明昌五年经义、辞赋两科进士,入翰林为应丰,应制一日百篇,文不加点。又作《元勋传》,称旨,章宗叹曰:勋臣何幸,得此家作传耶。泰和中,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升两阶,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
大安三年,都城受围。夏人连陷邠、泾,陕西安抚司檄玉以凤翔总管判官为都统府募军,旬日得万人,与夏人战,败之,获牛马千余。
时夏兵五万方围平涼,又战于北原,夏人疑大军至,是夜解去。当路者忌其功,驿奏玉与夏寇有谋,朝廷疑之,使使者授玉河平军节度副使,且觇其军。
先是,华州李公直以都城隔绝,谋举兵入援,而玉恃其军为可用,亦欲为勤王之举,乃传檄州郡云:“事推其本,祸有所基,始自贼臣贪容奸贿,继缘二帅贪固威权。”又云:“裹粮坐费,尽膏血于生民。弃甲复来,竭资储于国计。要权力而望形势,连岁月而守妻孥。”
又云:“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
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
以居人世。”公直一军行有日矣,将有违约、国朝人
有不从者,辄以军法从事。京兆统军便谓公直据华州
反,遣都统杨珪袭取之,遂置极刑。
公直曾为书约玉,玉不预知,其书乃为安抚所得,及使者觇玉军,且疑预公直之谋,即实其罪。玉道出华州,被囚死于郡学,临终书二诗壁间,士论冤之。
子不疑,字居之。以父死非罪,誓不禄仕。藏其父临终时手书云:“此去冥路,吾心皓然,刚直之气,必不下沉。儿可无虑。世乱时艰,努力自护,幽明虽异,宁不见尔。”读者恻然。
(选自《金史·韩玉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B.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C.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D.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
【答案】 A“当然”是“必须这样”的意思,不应断开;“有臣子之当然”和“忍君亲之弗顾”中的“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根据这几处,即可判断出正确选项。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
A.经义,是古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以经书中文句为题,让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
B.泰和,是金章宗的年号,一般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永乐帝、乾隆帝。
C.勤王,是指当国君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去救援王室。
D.传檄,是指传送公文,檄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答案】 B 。在古代,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韩玉文采出众。他奉旨起草文书可一日百篇,且一气呵成,不用修改;撰写的《元勋传》,连章宗都赞叹不已,章宗认为由韩玉为元勋大臣们作传是他们的幸运。
B.韩玉战功显赫。大安三年,西夏人围攻都城,韩玉受命招兵,十天时间就招了一万人,率军击败西夏军队,缴获牛马千余只,敌人最终连夜撤退。
C.韩玉为人所忌。与西夏人作战大获全胜,韩玉功不可没,但遭到掌权者的嫉妒,他们奏报韩玉与西夏人有勾结,朝廷也怀疑他,派人暗中监视他的军队。
D.韩玉蒙冤而死。华州人李公直举兵谋反被杀,李公直曾写信给韩玉而韩玉并不知道,此信被安抚司获得,怀疑韩玉参与了李公直的阴谋,韩玉被囚致死。
【答案】 D 。“华州人李公直举兵谋反被杀”错,原文意思是华州人李公直因为京城被隔绝,谋划兴兵进京救援,京兆统军却称李公直占据华州造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推其本,祸有所基,始自贼臣贪容奸贿,继缘二帅贪固威权。
【答案】 (1)事情要推导它的本原,灾祸有它起始的基础,(国家的祸难)始于贼臣贪图贿赂,包容奸邪,接着又是因为两位元帅贪恋权力,巩固威势。(“本”译为本原,“奸”译为奸邪,“贿”译为贿赂,“缘”译为因为。)
(2)玉道出华州,被囚死于郡学,临终书二诗壁间,士论冤之。
【答案】(2)韩玉路过华州,被囚禁死在郡学,临终的时候在墙壁上写了两首诗,士人认为他是冤枉的。(主语注意翻译“韩玉”,“出”译为路过,“书”译为写,“冤”译为冤枉。)
韩愈传世名言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送孟东野序》)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原毁》)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