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13.2 上图书馆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作者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理清全文行文线索脉络,明确图书馆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
3.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清课文的结构和内容。
难点:
体味文中作者的图书馆之乐。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王佐良在武昌就读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随后南迁,进入西南联大,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作者在文中主要记述了这段期间的读书经历。
(二)作者简介:
王佐良,诗人、中国著名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作家,翻译家,散文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巨大的贡献。
著有《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韦勃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英)《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王佐良是建国之初,中共中央宣传部组建了《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王佐良与他的老师金岳霖、钱钟书等著名学者一起被聘为委员,共同参加了《毛泽东选集》1-4卷的翻译工作。
三、总体感知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
第二部分(4-8):回忆上图书馆之乐: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 ,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
第三部分(9、10):引用台词, 赞美图书馆。
四、学习课文
1.《上图书馆》一文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 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的?
明确:
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的。
2.“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
明确:
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
收获:①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
②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
3.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明确:
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
4.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作者由上图书馆的经历,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借莎士比亚的话赞美了人类的伟大,人类创造知识的伟大。
5.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
明确:
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
6.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试分析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明确: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 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从写法方面来说,体现了随笔写法的灵活性。
自我检测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它拥有一个图书馆,叫作“公书林”,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________全部开架,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
②当时我的英文程度很有限,多数原著是我看不懂的,但是________摸着那些书,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
③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________在做着功课,心里________是很不平静的。
A.因此 仅仅 即使 也 B.因此 只要 虽然 却
C.而且 仅仅 虽然 却 D.而且 只要 即使 也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经典,应当注意细心领略和体会作品的艺术风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如,可以格外注意其叙事的角度与方式,注意语言的节奏、语气、修辞,乃至句式等等。
①有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不无道理
②包括题材、结构、风俗描写、人物塑造等等
③也可以从语言艺术入手
④风格形成的条件比较复杂
⑤我们欣赏与把握大师经典的风格
⑥但多种因素中有一种特别重要,那就是语言
A.④⑥①⑤②③
B.④②⑥①⑤③
C.⑤②③④⑥①
D.⑤③②④①⑥
3.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11月16日在图书馆403室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淦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金老师的精彩讲座。
学校教务处
2022年11月10日
答案与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先整体把握每个句子的大意,然后分析横线前后内容的关系。①中“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和“全部开架”没有因果关系,前后是递进关系,因此排除A、B;②句中如果填“只要”,它和后面的连词“也”不搭配,“仅仅”可以和后面的“也”呼应,因此排除B、D;③句中的情形是事实,而不是假设,可以排除A、D。综合起来,答案选C。
2.答案:B
解析:本题中,横线上文讲到“风格”,比较四个选项,虽然④和⑤都提到“风格”,但④比⑤更适合连接上文,因为④使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而且⑤中的“大师”在上文中没有提到。于是排除C、D两项。再比较A、B两项,②更利于说明④中的“复杂”一词。故选B。
3.答案:①“牵涉”改为“包括”。②“应邀”改为“邀请”。③删掉“抛砖引玉”。④“拜托”改为“希望”。⑤“莅临”改为“到达”。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牵涉”,牵扯、涉及、关系到,改为“包括”;“应邀”,是受到别人的邀请,不合语境,改为“邀请”;“抛砖引玉”,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可以去掉;“拜托”,请托,托人帮忙办事的敬辞,改为“希望”;“莅临”,来到,来临,光临,是敬辞、书面语,改为“到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