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故都的秋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 故都的秋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07:0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14.1 故都的秋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脉胳结构。
2.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3.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文章的学习,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难点:
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给人以艳丽;夏天是热情的,给人以昂扬;冬天是寒冷的,给人以萧索。那么,秋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们归纳一些有关秋的诗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这些诗词的作者借秋景尽情抒发了他们的情感,有的惆怅落寞,有的乐观旷达。比如,《天净沙·秋思》抒发的是天涯游子惆怅落寞的思归情感,秋味是悲凉的;《赤壁赋》表现的是被贬文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秋味是淡雅的;这些写秋的诗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都是情景交融、情景浑然一体的佳作。面对秋景,郁达夫先生又是如何描摹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先生的《故都的秋》,体味文中的情味。
二、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集《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
四、题目解读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秋”则是全文写作重点。
五、层次结构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六、全文分析
1.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明确:
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2.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明确:
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3.重点研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明确: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4.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明确:
“秋槐落蕊”图:
“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秋蝉嘶鸣”图:
“静”——处处蝉鸣声;
“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闲话秋凉”图:
“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
“静”——息列索落的雨声;
“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秋果胜景”图:
“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
“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5.本文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用意何在?
明确:
北国之秋的特点:“清 ”、“静”、“悲凉”
感受:“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的特点:“慢 ”、“润”、“淡”
感受:“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
对比,衬托,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恋之情,感人至深。
6.爱故都却为何又满眼凄清的景物?
明确: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后来,又从杭州转到青岛,青岛转到北平,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7.相同的秋天,为什么在不同人眼中各不相同?
明确: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我们身边的世界始终如一,可是,我们心中的感情却种种不同。正是我们带着自己喜怒爱恨的眼睛,将始终如一的客观世界折射成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海市蜃楼。
七、中心思想
《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将故都的秋色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温婉地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在选景时,作者以情驭景,情寓景中,做到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八、写作特点
1、烘托比照的手法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烘托比照的手法,抑南扬北,映衬出故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欲说北国之秋,先道江南的秋是“半开半醉的”,是温和的、渐进的,像一杯温开水,平淡无味,因此南国的秋是大不如北方的。下文则具体地写故都的秋的本色。无论是漫游景点,还是“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整个故都都被秋色装点着,真是无一处无秋意。南国怎么可以相比呢?至此,北国之秋的“清”与“静”,可谓写得“饱”且“透”且“十足”了。
2、复沓、跌宕的手法
古今文人很少提及“秋味”这个抽象的“感觉”,作者一共提到五次,再加上一些富有“秋味”的描写镜头,使本来抽象的东西也成为可感触的具体物象了。当然,本文最主要的复沓、跌宕还不在于具体的“物象”上,而在于它的旋律和情味上,通过“旋律”和“情味”反复,拨动读者对于“秋”的宏观和微观的认识与深化的感情。所以作者在表达上采取了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因情生景,借景发情,将“物”、“我”,“主”、“客”完美地统一到“意境”这个极点上,通过读者的美感经验而完成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
3、排比修辞格
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出神入化地运用了排比。看似信马由缰,随手拈来,再细细琢磨,不禁让人叹服,实乃精心之作。巴金先生曾说:“达夫《故都的秋》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语意畅达,可以说是现代文中运用排比的典范之作。”比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作者在这里用了“下得……下得……下得”这样的排比句,将“奇、有味、更像样”三个中心词的间距拉长,让读者在阅读中有充分的回味余地,同时渲染了气氛,感伤之情由此便散发开来。
九、补充资料
创造社
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组建,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需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等。
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秋的诗句,散文,朗读背诵。
2.借鉴《故都的秋》的写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注意突出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特点。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觉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夭,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写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5段中写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个月以上不落、桕子着在枝头、草根边总带点绿意,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
B.第7段中“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是说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C.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用颜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
D.相比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地在房间里写文章,作者更愿意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步,因为再美的回忆都不如窗外诱人的冬景更有吸引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对北方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
B.作者将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相结合进行描写,如冬郊散步的愉悦逍遥、曝背聊天的悠闲安宁。这种在对自然画面的描写中添加人的活动的构思,使得文章的人文气息浓郁。
C.文章对江南冬景进行了大量描述,并始终将景物与自身感受融为一体来写,思路清晰,首尾呼应,结构圆合。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3.作者写江南雪景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古诗句。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诗句的?引用这些诗句有什么好处?
4.《故都的秋》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北平秋天的特点。本文描写江南的冬景,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法,请指出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2.C;
3.第一问: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诗句,既写出了江南雪景不同时段的美丽,又表现了从日暮到清晨的江南雪景的整体意境之美。第二问:通过引用,作者以虚写实,触发了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增添了文章的情趣,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诗意。
4.①第1、2段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②第4段以闽粤之冬的极和暖来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③第6段以德国散步正衬江南散步,进而从侧面突出江南冬景宜人;④最后一段以搁下纸笔去散步侧面表现江南冬景的诱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相比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地在房间里写文章”错误。作者并非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才写这篇文章,本文是作者对故乡江南多年感情的厚积薄发,窗外诱人的冬景使得脱离实地欣赏的一切活动都显得那样“无聊”。
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首尾呼应,结构圆合”错误。结合全文可知,文章首尾没有呼应,结构也谈不上圆合。
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问,阅读文章第8段,根据文中关键词语“日暮”“冬宵”“雪夜”“早晨”可知,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诗句的。第二问,本文第8段写江南雪景时,未作实景描绘,而是引用了大量诗句,在品评诗句时写出雪趣。这样的方式丰富了雪景的意象,展现了不同的意境,突出了雪景的整体美,作者对江南雪景的喜爱之情溢于笔端,同时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此外,引用大量诗问也使文章的语言简练生动、意蕴丰富,增强了文章的诗意。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第1段“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与第2段“但在江南,可又不同……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对比,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第4段“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第6段“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写德国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正衬江南冬景宜人。最后一段以作者搁笔去散步衬托江南冬景的诱人。作答时注意指出文中相关段落,并分析其所运用的对比、衬托手法的效果。注意分条列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