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故都的秋 (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1 故都的秋 (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07: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给人以艳丽;夏天是热情的,给人以昂扬;冬天是寒冷的,给人以萧索。那么,秋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们归纳一些有关秋的诗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这些诗词的作者借秋景尽情抒发了他们的情感,有的惆怅落寞,有的乐观旷达。比如,《天净沙·秋思》抒发的是天涯游子惆怅落寞的思归情感,秋味是悲凉的;《赤壁赋》表现的是被贬文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秋味是淡雅的;这些写秋的诗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都是情景交融、情景浑然一体的佳作。面对秋景,郁达夫先生又是如何描摹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先生的《故都的秋》,体味文中的情味。
1.理清本文的脉胳结构。
2.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3.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者介绍
【作品】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集《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
文学知识
创造社
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组建,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需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倾向,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等。
题目解说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秋”则是全文写作重点。
层次结构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一、总起(1-2)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分写(3-12)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三、总括(13-14)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重点研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秋槐落蕊”图:
“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秋蝉嘶鸣”图:
“静”——处处蝉鸣声;
“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闲话秋凉”图:
“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
“静”——息列索落的雨声;
“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秋果胜景”图:
“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
“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本文多次写到南国之秋用意何在?
北国之秋的特点:“清 ”、“静”、“悲凉”
感受:“想饱尝一尝”
南国之秋的特点:“慢 ”、“润”、“淡”
感受:“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
对比,衬托,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恋之情,感人至深。
爱故都却为何又满眼凄清的景物?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后来,又从杭州转到青岛,青岛转到北平,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竭。
相同的秋天,为什么在不同人眼中各不相同?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悲欢,我们身边的世界始终如一,可是,我们心中的感情却种种不同。正是我们带着自己喜怒爱恨的眼睛,将始终如一的客观世界折射成了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海市蜃楼。
中心思想
《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将故都的秋色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温婉地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在选景时,作者以情驭景,情寓景中,做到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写作特点
1、烘托比照的手法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烘托比照的手法,抑南扬北,映衬出故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欲说北国之秋,先道江南的秋是“半开半醉的”,是温和的、渐进的,像一杯温开水,平淡无味,因此南国的秋是大不如北方的。下文则具体地写故都的秋的本色。无论是漫游景点,还是“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整个故都都被秋色装点着,真是无一处无秋意。南国怎么可以相比呢?至此,北国之秋的“清”与“静”,可谓写得“饱”且“透”且“十足”了。
写作特点
2、复沓、跌宕的手法
古今文人很少提及“秋味”这个抽象的“感觉”,作者一共提到五次,再加上一些富有“秋味”的描写镜头,使本来抽象的东西也成为可感触的具体物象了。当然,本文最主要的复沓、跌宕还不在于具体的“物象”上,而在于它的旋律和情味上,通过“旋律”和“情味”反复,拨动读者对于“秋”的宏观和微观的认识与深化的感情。所以作者在表达上采取了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因情生景,借景发情,将“物”、“我”,“主”、“客”完美地统一到“意境”这个极点上,通过读者的美感经验而完成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
写作特点
3、排比修辞格
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达夫出神入化地运用了排比。看似信马由缰,随手拈来,再细细琢磨,不禁让人叹服,实乃精心之作。巴金先生曾说:“达夫《故都的秋》大量运用排比句式,语意畅达,可以说是现代文中运用排比的典范之作。”比如: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作者在这里用了“下得……下得……下得”这样的排比句,将“奇、有味、更像样”三个中心词的间距拉长,让读者在阅读中有充分的回味余地,同时渲染了气氛,感伤之情由此便散发开来。
当堂检测
1.下列各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
解析:把“枣子颗儿”比作“橄榄”“鸽蛋”。
当堂检测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D
解析:D项,“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并用。
当堂检测
3.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
B.他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成立“创造社”,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C.他的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小说《故都的秋》,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D
解析:《故都的秋》是散文。
当堂检测
4.下列对《故都的秋》一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B.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色、秋味便都呈现出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取景”的描写方法。
D.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只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平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A
当堂检测
解析:B项作者内心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文章基调也基于此。C项没有“绘色”。D项只是原因之一,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