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 荷塘月色 (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07:0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14.2 荷塘月色 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3、通过学习,体会《荷塘月色》的神韵。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艺术特色。
难点:
分析行文线索,体会情感变化。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亲情。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
二、写作背景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而写出此篇文章。
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四、题目解读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六、全文分析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
明确:
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现实世界会造成心灵的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困惑、苦闷和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想逃避,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一片宁静的天地。
2.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明确:
作者用他的笔描绘出一个朦胧、清净、自由的世界,我们姑且称之为“荷月世界”
朦胧、清静、自由的“荷月世界”,作者引领我们走进月色下的荷塘,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就像陶渊明给了我们一个世外的桃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栖息,现实的一切烦恼、恐惧,在这荷月世界里,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心灵得到了暂时的自由轻松,并为之狂喜而陶醉:“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朱自清先生以洋洋笔墨、细细笔触和浓浓深情,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朦胧、清静、自由的“荷月世界”,构建了一个心灵的家园。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但“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在淡淡地喜悦中,还是有着淡淡的哀愁,这是出于现实世界无法摆脱的一种苦恼。
3.“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为何回想起江南来?
明确: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哀愁,人在寂寞深处更念家,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心情的投射,但在苦楚深处人会有一种自然的奢望,作者借江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和在心灵深处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4.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明确: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在祥和的氛围中,舒心、热闹而有趣的。(文中:热闹、风流)表达出作者对祥和和平生活的向往。
5.谈谈对《西洲曲》的理解。
明确:
《西洲曲》写一个女子在别离后从春到秋对所爱男子的怀念。这里引用的是其中四句。诗意是说,这个女子秋天在南塘采莲,莲花已高过人头,且结了莲子,她低下头来抚弄着莲子,莲花清得如水一样,真象她爱怜的男子的心。莲和怜谐音,莲子,意味着爱恋对方。清如水,比喻她所爱的人的心地、行为都是光明纯洁的。(相亲相爱)
6.作者勾勒出一幅怎样的江南采莲图?
明确:
“江南采莲图”是作者理想世界的象征,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无忧无虑,多么令人羡慕,人生最珍贵的是童年和少年时代,无忧无虑,快乐幸福。“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不识愁滋味。“采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者,怜也。怜即是爱。“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但却“无福消受”,这是作者陷入愁苦。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这正是现实的残酷。
七、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作者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时而缓步前行,时而伫立凝想,把荷塘、荷叶、荷花和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等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作者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自己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八、写作特点
1、修辞美。
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荷塘的景物。
①贴切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荷叶翩翩起舞般婀娜的丰姿。
②生动的拟人。“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换着”,写出了叶子的密。
③巧妙的通感。“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的名曲,把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2、映衬美。
所有景物的互相映衬(远近映衬、正反映衬、动静映衬等)
构成了一幅荷塘月色图。如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又如荷塘四面的景物对“荷塘月色”也有映衬作用,使得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
3、语言美。
①朴素美。本文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似乎把读者当作了可以倾诉内心的朋友,让人觉得诚恳、自然,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种情境中。又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语句,都平白如话,自然流畅,读之使人感觉分外亲切。
②凝练美。朱自清的语言看似普通,不做惊人之语,但实际上是经过作者的精心锤炼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该句中的“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描绘出一幅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美丽景象,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
③音乐美。作者常常运用叠字叠句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登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葡猗郁郁”“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九、补充资料
人物轶事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瑰性质的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徽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
布置作业
学完本文,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的情景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棣花之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疑惑着,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如此多的荷 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荷头攒动,绿叶招晨,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出生在棣花,人因贾平凹而来棣花,因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贾平凹而与其他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缭,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堿山色丰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风,同行之人要去看棣花的荷,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放眼四望,棣花的荷竟是不逊于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第一次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杨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开共塘,两般颜色一船香。恰如汉殿三千女,半是浓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
蓦然想起了汉乐府《米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只能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妤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都有自已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棣花的荷,也注定是有过艰辛的,也是从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郁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始没有去棣花观荷,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早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B.看到棣花的荷塘,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C.作者看到棣花之荷,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说明作者骨子里还是喜欢江南的荷花,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
D.经过棣花观荷这件事,作者得到了人生有益的教训和经验,那就是只要对于一件事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否则不能妄下断言。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荷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文中“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句式整齐中有变化,有韵律感,与大明湖荷之美相得益彰。
C.“竞相在往出窜,共争一池春色”,运用了拟人手法;“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运用了引用、比喻手法,表现棣花之荷不同于南方之荷的美。
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3.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
4.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B
2.C
3.①引用大明湖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能更好地概括大明湖荷花浩瀚无边的美丽景色。②引用杨万里的诗,恰好写出了荷塘的景色,各色荷花竞相开放,共争一池春色,便于表达作者的情意。③引用汉乐府《采莲曲》引发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
4.①棣花之荷与别处的荷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地域特征。②棣花养育了的作家贾平凹与众生不同,他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和个性品格,有着自已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③表达了作者对棣花之荷的赞美和对像贾平凹一样付出艰辛努力而获得成功的人的敬仰。
解析:
1.A项原因还有“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C项“说明作者骨子里还是喜欢江南的荷花,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错。D项“只要对于一件專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错。
2.“表现棣花之荷不同于南方之荷的美”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