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亲情。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3、通过学习,体会《荷塘月色》的神韵。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而写出此篇文章。
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题目解说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
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现实世界会造成心灵的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困惑、苦闷和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想逃避,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一片宁静的天地。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作者用他的笔描绘出一个朦胧、清净、自由的世界,我们姑且称之为“荷月世界”
朦胧、清静、自由的“荷月世界”,作者引领我们走进月色下的荷塘,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就像陶渊明给了我们一个世外的桃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栖息,现实的一切烦恼、恐惧,在这荷月世界里,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心灵得到了暂时的自由轻松,并为之狂喜而陶醉:“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朱自清先生以洋洋笔墨、细细笔触和浓浓深情,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朦胧、清静、自由的“荷月世界”,构建了一个心灵的家园。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但“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在淡淡地喜悦中,还是有着淡淡的哀愁,这是出于现实世界无法摆脱的一种苦恼。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为何回想起江南来?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哀愁,人在寂寞深处更念家,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心情的投射,但在苦楚深处人会有一种自然的奢望,作者借江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和在心灵深处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在祥和的氛围中,舒心、热闹而有趣的。(文中:热闹、风流)表达出作者对祥和和平生活的向往。
谈谈对《西洲曲》的理解。
《西洲曲》写一个女子在别离后从春到秋对所爱男子的怀念。这里引用的是其中四句。诗意是说,这个女子秋天在南塘采莲,莲花已高过人头,且结了莲子,她低下头来抚弄着莲子,莲花清得如水一样,真象她爱怜的男子的心。莲和怜谐音,莲子,意味着爱恋对方。清如水,比喻她所爱的人的心地、行为都是光明纯洁的。(相亲相爱)
作者勾勒出一幅怎样的江南采莲图?
“江南采莲图”是作者理想世界的象征,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无忧无虑,多么令人羡慕,人生最珍贵的是童年和少年时代,无忧无虑,快乐幸福。“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不识愁滋味。“采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者,怜也。怜即是爱。“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但却“无福消受”,这是作者陷入愁苦。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这正是现实的残酷。
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作者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时而缓步前行,时而伫立凝想,把荷塘、荷叶、荷花和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等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作者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自己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写作特点
1、修辞美。
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荷塘的景物。
①贴切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使人联想到荷叶翩翩起舞般婀娜的丰姿。
②生动的拟人。“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换着”,写出了叶子的密。
③巧妙的通感。“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的名曲,把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写作特点
2、映衬美。
所有景物的互相映衬(远近映衬、正反映衬、动静映衬等)
构成了一幅荷塘月色图。如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又如荷塘四面的景物对“荷塘月色”也有映衬作用,使得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
写作特点
3、语言美。
①朴素美。本文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似乎把读者当作了可以倾诉内心的朋友,让人觉得诚恳、自然,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了那种情境中。又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等语句,都平白如话,自然流畅,读之使人感觉分外亲切。
写作特点
②凝练美。朱自清的语言看似普通,不做惊人之语,但实际上是经过作者的精心锤炼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该句中的“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描绘出一幅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美丽景象,再加上“静静地”这个修饰语,就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倾泻,但又绝无声响的幽静。
写作特点
③音乐美。作者常常运用叠字叠句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登字的运用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如“葡猗郁郁”“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等,比比皆是,独具匠心。
当堂检测
1.对《荷塘月色》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C
当堂检测
解析:C“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错,作者从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古代采莲的盛况,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故乡的惦念,表明作者欲超然现实,强调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故选:C。
当堂检测
2.下面对《西洲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A.首句交代了采莲的地点和时间。
B.第二句是说莲花出水很高,超过了船上人的头。
C.第三句是说莲蓬成熟了,压弯了莲茎,因而要低头采摘。
D.最后一句是说莲子像刚出水一样清亮。
C
解析:第三句应该是描绘女子采莲的美妙姿态。
当堂检测
3.下列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C.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
解析:D项是比喻,其他三项与例句都是通感。
当堂检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唯有各国拿出齐心协作、共渡难关的勇气和智慧,采取负责任的经济政策,才能实质性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种种难题。
B.朱自清任教西南联大时,尽管日本飞机常常轰炸,生活也很困难,但他一心扑在教学上,每天工作到夜里12点以后才休息。
C.《荷塘月色》是极富个人情感的写实散文,是现代最美的抒情写景的散文之一,是朱自清所有作品里最清新可人、超凡脱俗。
D.根据文化部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4个省份、275个地级市组建了文化志愿服务机构,文化志愿服务团队有6700多支。
B
当堂检测
解析:A项,语序不当,将“各国”调整至“唯有”前;C项,成分残缺,在“超凡脱俗”后添加“的名篇”;D项,句式杂糅,删去“根据”或者“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