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 荷塘月色 (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5 07:0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14.2 荷塘月色 学案
学习目标
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3、通过学习,体会《荷塘月色》的神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艺术特色。
难点:
分析行文线索,体会情感变化。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而写出此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的“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毛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四、学习课文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
明确:
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现实世界会造成心灵的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困惑、苦闷和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想逃避,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一片宁静的天地。
2.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明确:
作者用他的笔描绘出一个朦胧、清净、自由的世界,我们姑且称之为“荷月世界”
朦胧、清静、自由的“荷月世界”,作者引领我们走进月色下的荷塘,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就像陶渊明给了我们一个世外的桃园,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栖息,现实的一切烦恼、恐惧,在这荷月世界里,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心灵得到了暂时的自由轻松,并为之狂喜而陶醉:“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朱自清先生以洋洋笔墨、细细笔触和浓浓深情,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朦胧、清静、自由的“荷月世界”,构建了一个心灵的家园。这就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但“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在淡淡地喜悦中,还是有着淡淡的哀愁,这是出于现实世界无法摆脱的一种苦恼。
3.“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者为何回想起江南来?
明确: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哀愁,人在寂寞深处更念家,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心情的投射,但在苦楚深处人会有一种自然的奢望,作者借江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和在心灵深处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4.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明确:
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在祥和的氛围中,舒心、热闹而有趣的。(文中:热闹、风流)表达出作者对祥和和平生活的向往。
5.谈谈对《西洲曲》的理解。
明确:
《西洲曲》写一个女子在别离后从春到秋对所爱男子的怀念。这里引用的是其中四句。诗意是说,这个女子秋天在南塘采莲,莲花已高过人头,且结了莲子,她低下头来抚弄着莲子,莲花清得如水一样,真象她爱怜的男子的心。莲和怜谐音,莲子,意味着爱恋对方。清如水,比喻她所爱的人的心地、行为都是光明纯洁的。(相亲相爱)
6.作者勾勒出一幅怎样的江南采莲图?
明确:
“江南采莲图”是作者理想世界的象征,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无忧无虑,多么令人羡慕,人生最珍贵的是童年和少年时代,无忧无虑,快乐幸福。“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不识愁滋味。“采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者,怜也。怜即是爱。“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理想世界。但却“无福消受”,这是作者陷入愁苦。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这正是现实的残酷。
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又见荷塘月色
吴兆民
①今晩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妤,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
②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把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
③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 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 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
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
⑤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
⑥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拾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竞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
⑦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
⑧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
⑨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
⑩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本性的一剂良药。
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怀着渴望已久的心情来追寻朱自清的足迹写起,紧接着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联系史实,评价先生高洁傲岸的人格。
B.第③段中,作者描写了想象中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叶和荷香,显得空灵洒脱。
C.文末“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一句的意思是说,荷塘月色依旧,而“我”的心里既深切怀念故人,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
D.第⑨段“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中,“不能释怀”表达了对人融人现代文明社会还需要坚持操守和气节的思考。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表达方式,既评价了朱自清的人格,又结合现实,探求了发人深思的“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B第②段中的“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运用拟人手法,借杨柳表达了作者对朱自清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充满了人情味。
C.从全文看,作者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移植”了朱自清先前描写的美景。
D.第⑦段主要运用呼告的方法,将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二人称,营造向故人直接倾诉的氛围,有利于直抒胸臆。
3.第②段中“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滑”能不能改为“掠”?为什么?结合上文说说为什么会有“滑”的效果。
4.作者在第⑩段中说的“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是“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
答案与解析
答案:
1.C
2.A
3.不能。因为“滑”写出了“我”的身影缓慢、灵巧的情状。“滑”的效果:一方面写出了由于路灯的映照,“我”的身影更显轻捷之状;另一方面暗含了“我”对朱自清先生深切的怀念之情。
4.(1)自觉地固守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坚守节操,洁身自好。
(2)因为过去的人要面对这一问题,现在的人仍然需要面对并且回答这一问题。
解析:
1.“又对在险恶环境里变节投降的文人深表遗憾”于文无裾。
2.本文没有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