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件(共8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件(共8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1-14 22:4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2张PPT)
2.3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通过图片、视频,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说明不同地貌特征及分布
能够运用自然地理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
喀斯特地貌
一种壮丽而贫瘠的景观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岩溶地貌)
定义: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包括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

可溶性岩石
破坏和改造
石灰岩、白云岩、
石膏岩、盐岩等
石灰岩喀斯特最典型,石灰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属于碳酸盐岩.
上述反应是可逆的
可溶性岩石


碳酸氢根离子
钙离子
石灰岩在湿热环境下,被水溶解侵蚀
水、空气中二氧化碳,碳酸含量减少,将发生碳酸钙沉淀
作用 化学过程
溶蚀(主要)
CaCO3+CO2+H2O=Ca(HCO3)2
沉积
Ca(HCO3)2=CaCO3↓+CO2↑+H2O
形成条件

可溶性岩石
破坏和改造
岩石
可溶性(基本条件)
透水性(裂隙、孔隙)
CaCO3

溶蚀力(酸性)
流动性
H2O+CO2→H2CO3
气候条件——湿热
年降水量分布
中国温度带
海底沉积碳酸盐(浅海沉积)
地壳抬升,碳酸岩出露地表
碳酸岩的岩石形态被流水溶蚀改造
源起:——形成初期
(1)溶沟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溶沟
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
(2)石芽
石芽
喀斯特溶蚀地貌——地表
喀斯特溶蚀地貌——地表
3、石林:发育良好的石芽群
思考:溶沟进一步发展,会怎样呢?
云南路南石林
喀斯特溶蚀地貌——地表
溶斗(喀斯特漏斗): 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也有的地方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喀斯特溶蚀地貌——地表
4、溶蚀洼地
一种面积较大的椭圆形封闭洼地,一般由多个喀斯特漏斗扩大相连。
河池大化七百弄乡洼地
洼地
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
当峰丛进一步溶蚀
基座被切开
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
山与山之间变得相对独立散布
则为峰林
盆地(坝子)
喀斯特溶蚀地貌——地表
异同点:两者共同点都是呈锥状耸立的山峰群,最重要区别是看基部是否相连。
峰林和峰丛的区别
峰丛示意图
峰林示意图
喀斯特溶蚀地貌——地表
7、孤峰:峰林进一步侵蚀,最后在山间平原上残留下来的孤立山峰。
思考:孤峰进一步被侵蚀,会怎样呢?
孤峰景观(广西桂林市)
洼地形成之后,地壳上升,溶蚀作用进一步加强形成峰丛。
地表水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
流水沿裂隙溶蚀而形成喀斯特漏斗,喀斯特漏斗扩大形成洼地。
孤峰发育晚期
溶蚀作用进一步加强形成峰林
峰林发育晚期残存的孤立山峰
地表喀斯特地貌演变顺序
演化特点:1.物质不断减少
2.地面起伏
小→大→小
思考:喀斯特地区的地表水会流向哪里?
贵州某河流景观
(8)地下河: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流动,并进行溶蚀作用。随着孔隙中水的增加和水流量、流速的增加,孔隙迅速扩大与合并,形成管道式的流水。
(9)地下溶洞:
富含CO 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边槽:溶洞两侧边壁,标志地下河水面变动时的位置。
(9)地下溶洞:
地下大厅发育阶段
地下河阶段
天坑形成
重庆奉节天坑
(10)天坑:有的地方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
(11)天生桥:地下河与溶洞的顶部崩塌后,残留的顶板横跨河谷两岸,形似拱桥。
喀斯特沉积地貌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如果受热或遇周围压强突然变小时,其中溶解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塑造新的地貌。
作用 化学反应式
沉积
Ca(HCO3)2=CaCO3↓+CO2↑+H2O
贵州溶洞景观
溶洞内部景观
喀斯特沉积地貌——地下溶洞内部沉积
地下河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2)石钟乳
特点:溶洞中倒悬在洞顶的尖锥体。
向下发育
(3)石笋
特点:溶洞中直立在洞底的尖锥体。
向上发育
(4)石柱
特点:溶洞中从顶垂直到地的沉积体。(洞顶的石钟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体)
在合适的条件下,当富含Ca(HCO ) 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 大量逸出,导致CaCO 沉积,形成钙华。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
黄龙钙华
喀斯特溶蚀地貌——(1)钙华
【课堂总结】
类型 形态 原因
地表喀斯特地貌 流水溶蚀
地下喀斯特地貌 流水溶蚀
流水沉积
石芽—石林
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溶沟-溶蚀洼地-溶蚀盆地
地下河、溶洞
石钟乳、石笋、石柱
溶斗-天坑-天生桥
中国南方喀斯特”于 2007 年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2014 年得到增补,现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拥有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和雄伟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是世界上蔚为壮观的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样本。
探究活动
在我国地图上标注上述世界遗产地,并归纳“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区,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重庆、云南等)尤为集中。
探究活动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美好田园生活?
闭塞落后?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有利影响:
重大工程选址
开发旅游
开发地下水
建设后
建设前
世界上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贵州)
广西桂林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支离破碎、峰谷密布
不利影响:
交通:地表破碎,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质条件复杂,多地质灾害
农业:平地少,地表水缺乏,土壤贫瘠
生态:石漠化严重,土壤退化,耕地减少,植被减少,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发。
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措施:因地制宜
1.因地制宜,发展坝子农业
2.山区在适当高度种植经济林
3.发展旅游业
4.发展交通,修桥修路
洼地
石芽
溶沟
海枯石烂?
这天高地厚情,直到海枯石烂时。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
海岸地貌
part 2
海岸地貌
概念: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奠定地貌基础)、海水运动(侵蚀、搬运、沉积等)、生物作用(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和气候因素(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1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分类: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
2
一、 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海蚀穴、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海蚀拱桥
海积地貌: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
海岸地貌——海岸类型
泥质海岸
砂质海岸
基岩海岸
二、 海岸地貌
3
海蚀地貌
波浪作用
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由岩石构成的海岸)较为明显。
据测定,波高6米、波长50米的波浪,对每平方米岩壁产生的压力达15吨左右,最高可达30吨。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崖壁破碎,海岸崩塌,形成侵蚀海岸。
海蚀穴
海蚀穴: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所形成的洞穴。
海蚀地貌
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掏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地貌
海蚀崖
海蚀平台:在波浪的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海蚀地貌
海蚀平台
海蚀平台
海蚀崖
岬角:又称地角,是海岸带凸出在海中的陡峭、狭窄的尖角。
海蚀地貌
好望角岬角地貌景观
海蚀拱桥:
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因同时收到不同方向波浪的侵蚀,两侧的海蚀穴贯通形成拱桥。
海蚀地貌
海蚀柱
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
海蚀地貌
海蚀平台
海蚀柱
海蚀拱桥
海蚀穴
海蚀崖
思考:
海蚀地貌的演化过程?
海蚀地貌发育过程
海蚀平台
海蚀柱
海蚀拱桥
海蚀穴
海蚀崖
海积地貌(课本p64-65页活动探究)
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主要由陆地河流带来),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沉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1)指出图中的海蚀、海积地貌,描述它们的形态特点。
海蚀地貌:海蚀崖——陡峭
海积地貌:沙嘴、海滩、离岸堤——平坦
海滩分类
沙质海滩
淤泥质海滩
海积地貌
(2)海积地貌海滩是海岸边缘的砂砾堆积。砾石组成的海滩坡度较大,沙质海滩的坡度则较小。沙质海滩(沙滩)往往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试说明其中的道理。
①沙质海岸常由干燥的沙子组成,是进行阳光浴、沙滩排球、烧烤、篝火晚会等的理想场所。②滩面的沙子湿而坚硬,是跑步者喜欢的地方。
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沉积,形成高中海积地貌,如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沙嘴
Sand mouth
指从陆地突入水中的前端尖的沙滩。
海滩——沙嘴
海积地貌
离岸堤
波浪携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海岸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就是离岸堤。
海积地貌
海积地貌
(3)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议一议,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利后果?
海岸被更多侵蚀和破坏;造成沿岸设施毁坏海水倒灌;加剧海洋灾害……
海岸侵蚀地貌
海岸堆积地貌
海滩:砾滩;沙滩;泥滩
沙坝:水下沙坝;离岸堤
海岸地貌
概念
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的总称
课堂小结
海蚀穴:凹槽形洞穴
海蚀崖: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
岬角:凸出海中的尖角
海蚀拱桥:陡立岩石,桥型
海蚀柱:与岸分离的岩柱
冰川地貌
冰川: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冰川的类型
冰川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
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地貌——冰川作用
(1)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P66阅读:冰川的“力量”
当冰川厚达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冰川滑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巨大岩块“连根拔起”。运动的冰川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搬运到数百乃至数千米远的地方。冰川的搬运能力惊人,随冰川“漂移”的砾石,大的直径可达30余米。在波罗的海南岸平原上,曾发现冰川搬运而来的巨大岩块,其体积是4千米×2千米×0.2千米,体积之大,令人惊叹!
冰川地貌——冰川侵蚀
(1)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冰斗
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角峰
刃脊
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刃脊: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古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
冰川槽谷
冰蚀槽谷(U形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u型谷——峡湾
峡湾: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当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后退,海水倒灌进U型谷里面,就形成了峡湾。
u型谷——峡湾
形成过程:冰川侵蚀——形成槽谷(U型谷)——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形成峡湾
形态特点:狭长,幽深,两侧陡崖巍然,横剖面为“U”字形。
图2-44 挪威盖朗厄尔峡湾
峡湾国家——挪威
挪威峡湾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挪威西海岸,山高峻险,峡湾深入。深入大陆的峡湾既深邃又曲折,两岸是不尽的悬崖峭壁。
峡湾:
形成时间:主要在地球的第四纪冰川时期。
形成区域:高纬度沿海地区
具体表现:海岸线非常破碎,大量海湾深入内陆,形成锯齿状的海岸线
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
项目 U形谷 V形谷
形态 谷地直且加深、加宽,谷壁陡,谷底平,横剖面为“U”字形。 呈现“上宽下窄”的“V”字形
原因 冰川的侵蚀作用, 流水对河岸的冲刷侵蚀而形成。
U形谷
U形谷谷地一般较V平直而宽广,两壁陡立;V形谷两壁较陡峭,谷地狭窄
U形谷和V形谷
U形谷谷地一般较V平直而宽广,两壁陡立;V形谷两壁较陡峭,谷地狭窄
U形谷
角峰
冰斗
刃脊
冰川槽谷
冰川地貌——堆积
(2)冰川堆积地貌: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
冰川沉积的物质称为冰碛物,
冰川堆积地貌
(1)冰碛丘陵
冰川消融时,将所携带的物质沉落在底碛之上,构成矮坡、缓坡、波状起伏的丘陵。
三、冰川地貌——分布
(1)现代冰川地貌分布
两极地区和中低纬高山地区
三、冰川地貌分布
(2)第四纪冰川地貌分布
北美大陆、欧亚大陆较大部分地区→冰蚀湖、峡湾等
课堂小结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流水(化学作用)
海浪
冰川
喀斯特地貌
海岸地貌
冰川地貌
喀斯特
溶蚀地貌
喀斯特
沉积地貌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蓝窗”,地中海中马耳他戈佐岛,该景点已经于2017年3月8日坍塌
冰川
气候寒冷的冰期
两极、高山地区
侵蚀作用
堆积作用
角峰、刃脊、冰斗、U型谷
冰碛湖、丘陵、平原
海岸附近
峡湾
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