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共价键的概念,初步掌握共价键的形成,加深电子对的理解。
2.熟练掌握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结构。
3.理解极性键、非极性键、化学键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难点: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共价键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导入]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化学键中的离子键,本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一种类型的化学键——共价键。
2.新课讲授
任务一 认识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学习用电子式分析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氯和氢都是非金属元素。氯原子易得一个电子,形成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但氢原子也易获得一个电子,形成最外层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它们都不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这两种元素的原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双方各以最外层一个电子组成一个电子对,电子对为两个原子所共用,在两个原子核外的空间运动,从而使双方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这种电子对,就是共用电子对。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分析原子与原子之间怎样形成分子?氯气分子为什么是Cl2,不是Cl3
讲授教科书中用电子式分析氯气分子的形成过程。
讲授共价键的概念、成键粒子、成键元素、成键条件、分类、表示方法。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成键粒子:原子。
成键元素:一般是同种的或不同种的非金属元素。
成键条件:城建前原子最外层电子未达到饱和状态。
分类:
表示方法:
电子式:写出H2 、 N2 、 HCl 、 H2O 、 HF的电子式
结构式:用一根短线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对,表示如下:
H-H 、 N≡N 、 H-Cl 、 H-O-H 、 H-F
[设计意图]在学习氯气分子的形成和共价键的概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指导学生学习共价化合物的概念,介绍常见共价化合物的空间构型。学习常见分子的电子式、结构式,介绍结构式的概念。
指导学生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吗?
[答]提示:不一定。如NaOH、Na2O2、NH4Cl中均含共价键,但属于离子化合物。必须是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为共价化合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和教师的启发与讲授,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方法。
任务二 化学键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了解化学键的概念,指导学生学习化学键的形成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
定义: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形成类别:
原子间价电子的得失——离子键
原子间价电子的共用——共价键
化学反应的本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的过程
任务三 分子间作用力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卡片】,了解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的概念。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征。认识含有氢键的物质。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