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海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海燕的形象,学习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海燕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1
2
3
作者简介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著名的作家、评论家、政论家、学者,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和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1892年用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主要作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散文诗《鹰之歌》《海燕》,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海燕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
写作背景
《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它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写于1901年,当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文
体
知
识
散文诗
散文诗是近现代发展起来的,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新诗体。它采用自由灵活的形式来传达精练而富有内蕴的诗情,具有散文的描写性和诗歌的表现力。它虽不像诗歌那样分行排列和押韵,但语言仍具有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这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多采用暗喻和象征等艺术手法。
泰戈尔《金色花》
冰心《荷叶·母亲》
字
词
清
单
苍茫 高傲 海鸥 飞窜( ) 蠢笨( ) 熄灭 飞翔 呻吟( )胆怯( ) 翡翠( ) 掠起( ) 号叫( ) 困乏 火焰 深渊 蜿蜒( )
cuàn
chǔn
yín
qiè
fěi
lüè
háo
wān
读
读
写
写
以义辨形
窜(cuàn):乱跑,乱逃(用于匪徒、敌军、兽类)等;改动(文字),如“窜改”。
蹿(cuān):向上或向前跳。
号
( )号叫
( )号码
háo
hào
晃
( )晃眼
( )摇晃
huǎnɡ
huànɡ
膀
( )翅膀
( )膀胱
bǎnɡ
pánɡ
多
音
字
记少余多法
“号”只在表示拖长声音大叫或大哭的意思时读háo,除此之外读hào。
字
词
清
单
吓
( )恐吓
( )吓唬
hè
xià
形
近
字
蜿( )蜿蜒
惋( )惋惜
婉( )婉约
wān
wǎn
wǎn
窜( )飞窜
撺( )撺掇
cuàn
cuān
以义辨字法
“翡(fěi)”本义是一种赤羽鸟,与羽毛有关; “斐(fěi)”义为有文采,与文有关;“蜚(fēi)”本义为一种昆虫,在“蜚短流长、蜚语”中同“飞”。
同“飞语”,没有根据的话。
字
词
清
单
蹿( )蹿红
cuān
鸥( )海鸥
欧( )欧洲
殴( )殴打
ōu
ōu
ōu
形
近
字
暴( )暴风雨
爆( )爆炸
bào
bào
字
词
清
单
苍( )苍茫
沧( )沧桑
cānɡ
cānɡ
词
语
集
注
字
词
学
习
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苍茫
原指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文中贬词褒用,是自豪、倔强不屈的意思。
多用来形容大地、天色、景色等空阔无垠的景象。
近义词:愚笨
反义词:灵巧
笨拙,不灵便。
蠢笨
高傲
形容安闲舒适,没有任何拘束和限制。
自由自在
蛇类爬行的样子。
蜿蜒
字
词
学
习
可形容山脉、河流、道路等。
近义词:无拘无束
飞翔:在空中盘旋地飞。文中描写海燕“在高傲地飞翔”。
飞舞:像跳舞似的在空中飞。文中描写海燕“飞舞着,像个精灵”。
飞窜:因受惊而像奔逃一样地飞,含贬义。文中描写海鸥“在大海上飞窜”。
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第1~6段):写暴风雨将要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部分(第7~11段):写暴风雨迫近之时,海燕搏风击浪,必胜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第12~16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着暴风雨。
问题归纳
1.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全文着重描绘了三幅图画。三幅图画就是全文的三段。第一段写海燕对暴风雨到来的渴望;第二段写海燕为暴风雨迫近而欢乐,而号叫;第三段,写海燕在暴风雨就要来临时发出了胜利的预言。全篇在内容结构上层层推进,前后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海燕也被安排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三个场面中进行刻画。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海燕的形象随着这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
2、第一幅画面中海上景象怎样?海燕表现如何?
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场暴风雨正在孕育。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燕渴望暴风雨到来的快乐心情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3、其它海鸟表现怎样?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刻划这些海鸟?这样写有何作用?
海鸥在飞窜,十分恐惧;海鸭在呻吟,吓得掩藏了起来;企鹅非常胆怯,躲藏在悬崖底下。用了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躲藏等词不达意语来刻划那些海鸟,通过对比,突出海燕勇敢搏击、藐视恶劣环境的英雄气概,使海燕的形象更鲜明。
4、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
这样写有两个作用:
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海鸭、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
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画面也就变化了,这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二段。
5、第二幅画面中海上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
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6、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
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7、第三幅画面海景有什么变化?海燕表现怎样?
这是一幅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象火焰,闪电象火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在这幅图画里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这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的力量。
8、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可敬。
9、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来表现这只海燕的
把海燕的活动放置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海燕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海燕是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形象。
暴风雨来临三幅图景:来临、逼近、到来
10、《海燕》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①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语言
作为散文诗,《海燕》的语句不分行,但它精练、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例如“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短短一句,以“叫喊”写声,以“黑色的闪电”写形,以“飞翔”“穿过乌云”“掠起波浪的飞沫”写一连串的快速敏捷的行动;有比喻、有夸张(“箭一般地”,比喻中兼有夸张),形象特征鲜明;较多的句中停顿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琅琅上口。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如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期盼,呼唤革命的风暴,又是对人民的战斗召唤。比喻、夸张、拟人(如“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②语言形象、生动、准确。
表现海燕飞翔时的速度和姿态,“像黑色的闪电”,借“黑色”代海燕,以“闪电”喻雄姿,形象鲜明。刻画海燕动作变化的词语也很准确,开始“直冲”,后来“穿过”,突出更加勇猛、矫健的形象。表现海燕的声音、神态的词语有“叫喊”“大笑”“号叫”等,突出了海燕对胜利充满信心。相反,刻画其他海鸟形象时使用的词语则充满贬义色彩,如“呻吟”“蠢笨”“胆怯”“躲藏”等,生动地揭示了这伙害怕革命的家伙们的丑恶嘴脸。
11、本文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
“海燕”——象征了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
“海鸥”“海鸭”“企鹅”——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象群象征了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12、作者是怎样塑造海燕这一形象的?
①直接描写。“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冲击于阴云和海浪之间,勇猛地叫喊。
当暴风雨逼近,阴云直压下来时,海燕仍然有如“黑色的闪电”,离弦的箭,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笑着,号叫着,像“暴风雨中的精灵”;当电闪雷鸣、山呼海啸,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终于发出了疾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时代的战斗的宣言,它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表现了一种坚强无畏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豪情万丈,激荡人心。
②运用衬托。用海鸥等的胆怯、自私和逃避现实,对比、烘托出了海燕勇敢、执著、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正是在对暴风雨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所形成的鲜明对照中,一个勇敢无私、乐观坚定、卓然不群的海燕的形象呼之欲出。
写“风”“雷”“云”“电”也是为了反衬“海燕”矫健、勇猛的战斗雄姿和乐观无畏的革命豪情。高尔基正是运用形象的对比、烘托,抑恶扬善,鞭挞恶丑,褒扬美善,才塑造出了“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深刻反映了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从而吹响了一曲嘹亮的时代进军的号角,唤醒民众,鼓励他们勇敢地投入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去。
结
构
梳
理
大海
海燕
烘 托
高傲飞翔
勇敢叫喊
对比
海鸥恐惧
海鸭吓坏
企鹅躲藏
渴望暴风雨
飞舞着,像个精灵
因为欢乐而号叫
在大海、闪电中高傲地飞翔
迎接暴风雨
呼唤暴风雨
暴风雨酝酿
暴风雨迫近
暴风雨降临
风卷云集
乌云压低、雷声轰响
乌云燃烧、闪电游动
海燕
英勇无畏 渴望革命
这首散文诗运用象征手法,通过描写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高傲飞翔、勇敢搏击,刻画了海燕勇猛坚强、乐观自信、敢于搏击风浪的战士形象,表达了作者渴望无产阶级革命浪潮早日到来的强烈愿望,热情讴歌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将取得胜利的美好前景。
主
旨
归
纳
拓
展
延
伸
意象 象征意义 例句
子规 (杜鹃、杜宇) 悲惨,凄恻,思乡怀归。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鸿雁 理想,追求,思乡怀归。 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鹧鸪 离愁别绪,思乡怀归。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燕子 春光的美好,惜春,世事变迁,离别思念,羁旅情愁。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古诗词中常见鸟类意象的象征意义
作者通过象征手法,赋予了勇敢飞翔的海燕鲜明的象征意义:英勇无畏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请你也运用象征手法写一事物,赋予其象征意义。(150字左右)
一
课
一
得
象征手法
写作策略
①选好“象征物”:可选择那些常见,看似平淡,却寄寓一定内涵的事物。
②抓住相似性:根据外在形态设置象征义,如“圆月”象征着“亲人团圆”;根据生存环境设置象征义,如“海燕”象征着“英勇无畏的先驱”;根据特点、性质设置象征义,如“白杨树”象征着“坚持抗战的军民”。
③揭示象征义: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其象征意义。
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生命的色泽。叶子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地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飘落,草木纷纷凋零。生命的“红灯”正一点点逼近自己。它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运用象征手法,以“蒲公英”象征母亲,表达母爱的伟大。
写作实践
除了海燕这个主要形象,文中还有海鸥、海鸭、企鹅和狂风、乌云、雷鸣这两组形象。选择其中一组形象,想象一下:如果海燕要向它们表明自己的心志,它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
课
后
作
业
阅读后面的链接材料《日》《月》(见教材),了解其写作背景,想一想: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联系起来阅读,你对两篇短文的主题是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文中有一些含义隽永的语句,可以找出来细细品味。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