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考题检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常考题检测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14 21:1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常考题检测卷(试题)-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琴瑟(shè) B.均匀(yún)
C.骤雨(zhòu) D.逊色(sūn)
2.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梅雪争春未肯降(降低) B.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
C.可怜九月初三夜(可爱) D.骚人阁笔费评章(评议)
3.下列每项中的字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来查,有误的一项是(  )
A.瞧 音序(Q) 部首(目) B.侧 音序(C) 部首(亻)
C.厅 音序(T) 部首(厂) D.操 音序(C) 部首(木)
4.“可怜”一词的意思有:①值得怜悯;②怜悯;③(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④可爱。下面各句中“可怜”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1)可怜九月初三夜。 (2)他从小失去了父母,很可怜。
(3)他的知识贫乏得可怜。
A.④②① B.④①③ C.①②③ D.④②③
5.下面词语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欢乐的叫声 B.揭开秘密
C.清朗的夜空 D.改善方向
6.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中的“缘”字在句中是“因为”的意思。
B.“莫”“茎”“抛”都是形声字。
C.《暮江吟》诗中所说的“真珠”指的是真正的珠宝。
D.《蟋蟀的住宅》的作者是英国的法布尔。
7.下列词语与“大夫”的“大”读音最有可能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厅:较大的建筑物中宽敞的房间,多用于集会或招待宾客等。
B.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国王或强盗首领的称呼。
C.大小:指大小的程度。
D.大名:人的正式名字。
8.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小女孩像画片伸出手去。
B.牛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
C.牛的第四个胃是官消化的。
D.天上有一棵闪闪的星星。
二、填空题
9.看拼音,写词语
蟋蟀xuǎn zé( )zhù zhǐ( )非常慎重,一定要排水yōu liáng( ),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舒服的dòng xué( )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dà tīng( )直到wò shì( )。
10.请写出句子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并用它的另一个读音在横线上组词。
(1)这个年轻人通过网络直播挣( )到了一些钱。__________
(2)一开始几( )乎没有人看好《流浪地球》这部科幻电影。__________
(3)避免高空抛物和高空坠物伤人的最佳方式是预防和惩处( )相结合。_________
(4)我给快递员打电话,没有人应( )答。__________
1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奇——____ 疲劳——____ 温和——____
简朴——____ 慎重——____ 柔弱——____
12.在括号内填写合适的关联语。
(1)蟋蟀的出名( )由于它的唱歌,( )由于它的住宅。
(2)( ) 有暴雨,这里( ) 立刻就会干的。
13.你知道下面是哪些动物的别称吗?
网上将军;____________ 松土机器;____________ .
森林医生;____________ 兽中之王;____________ .
沙漠之舟;____________
14.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的确太夸张了。
B.只有用简单的工具挖掘出的住宅才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C.蟋蟀仅用简单的工具就建成了复杂的住宅,所以说它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
(2) 对于这个“伟大的工程” 的建造者——蟋蟀,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我会填。
①“_________________,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一句诗出自_____代诗人_______的《___________》。这首诗告诫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题西林壁》这首诗是_____代诗人______的作品。他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告诉我们“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
③立了秋,___________。二八月,____________。夏雨少,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16.句子练习。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①门前的桂花香得________,闻着________________
②山间的溪水清得________,尝着____________
(2)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这些______很像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完成练习。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______
1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中“巴”字用得准确、形象,让人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能够向上伸长和生存的。
B.“以前、今年、原先、不几天”等词体现了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C.文章用词非常准确,比如“逐渐”一词写出了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的过程。
19.阅读要素 根据内容选择正确的观察角度。(填字母)
(1)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
(2)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
(3)巴住墙、拉一把、紧贴在墙上、往上爬、触着墙……( )
(4)六七根细丝。( )
A.数量 B.颜色 C.形状 D.动作
阅读链接台。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遛遛,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李白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20.老婆婆反问李白的话是让他明白什么呢?请用一句名言回答、
_________
21.难道铁杵不能磨成绣花针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
22.读了这篇短文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23.小练笔。
学习本课写作方法,试着仔细观察,准确、形象地写一写其他动植物的住宅。
提示:写清楚住宅的位置,住宅内部和外部的特点,是如何建筑的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项,琴瑟(sè)。
B项,均(jūn)匀。
D项,逊色(xùn)。
2.A
【详解】考查字词解释。
A项错误,梅雪争春未肯降(服输)。
3.D
【详解】本题考查查字典。
音序查字法:用“音序查字法”首先要读准字音,根据该字音序确定应查什么字母。然后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到这一字母,在这一字母相应部分找到该字的音节,看清这个音节旁标明的页码。
音节:音节是指整个拼音(包括声母、韵母以及音调)。
音序:以汉语拼音为顺序,指音节的第一个字母的大写。
部首查字法:按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字。首先找出所查字的偏旁部首,数清部首笔画,在“部首检字表”的“部首目录”中找到这个部首,看清部首旁边标明的页码。
D项查法有误。“操”的部首为“扌”。
4.B
【详解】此题考查多义词的掌握。多义词就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几个意义之间往往有联系。
(1)“可怜九月初三夜”意思是: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可怜,可爱的意思。
(2)根据语境,这里的“可怜”指值得怜悯。
(3)格局语境,是说他的知识匮乏,少。
5.D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给词语进行合理搭配的能力,完成本题要注意认真分析所给词语的搭配是否合理,然后进行正确的判断。
A、B、C选项正确;
D.有误,“改善”不能搭配“方向”,可以改成“改善条件”或“改变方向”。
6.A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基础常识的掌握。
B项是对汉字造字法的掌握。【茎丶抛】是形声字;【莫】是会意字,从日在茻(草)中;茎是形声字,从艸,巠声;【抛】是形声字,从手声。
C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D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蟋蟀的住宅》选自《昆虫记》,作者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7.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多音字读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依据汉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大夫dài fu。
大厅dà tīng。
大王dài wang。
大小dà xiǎo。
大名dà míng。
8.B
【详解】本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掌握。
选项A有错别字,“像”改为“向”。
选项B没有错别字。
选项C有错别字,“官”改为“管”。
选项D有错别字,“棵”改为“颗”。
故答案为B。
9. 选择 住址 优良 洞穴 大厅 卧室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择、址、洞、卧”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10. zhèng 挣扎 jī 几个 chǔ 住处 yìng 应该
【详解】考查多音字。

[zhèng]1. 用力摆脱束缚 ~脱锁链。2. 用劳动换取 ~工资。
[zhēng]〔挣扎〕尽力支撑或坚持。

[jǐ]1. 询问数量多少 ~个人?。来了~天?2. 表示不定的数目 十~岁。~十个。所剩无~。
[jī]1. 小桌子 茶~。窗明~净。2. 副词。将近;差一点 月~望(月亮将近十五满月)。~死者数(好几次都差一点死掉)。

[chǔ]1. 居住 穴居野~。2.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 ~得来。~不来。他的脾气好,挺容易~。3. 置身在(某地、某种情况等) 地~闹市。~变不惊。设身~地。我们工厂正~在发展、完善的阶段。4. 处置;办理 论~。~理。5. 处罚 ~治。惩~。~以徒刑。6. 姓。
[chù]1. 地方 住~。心灵深~。大~着眼,小~着手。2. 机关组织系统中按业务划分的单位(级别一般比局低,比科高),也指某些机关 科研~。总务~。办事~。联络~。

[yìng]1. 回答或随声相和 ~答。呼~。~对(答对)。~和。答~。喊他不~。~承。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 ~邀。~聘。~考。3. 顺合,适合 顺~。适~。~机。~景。~时。~用文。4. 对待 ~付。~变。~酬。
[yīng]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 ~当。~该。~分。~有尽有。2. 随,
11. 惊讶 疲惫 温暖 朴素 谨慎 软弱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惊奇:觉得很奇怪。故近义词为“惊讶”;
疲劳:因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过度而需要休息。故近义词为“疲惫”;
温和:意思是指不严厉、不粗暴;平和不猛烈、激烈。指气候不冷不热。指物体具备使人感到暖和的适当温度。故近义词为“温暖”;
简朴:(语言、文笔、生活作风等)简单朴素。故近义词为“朴素”;
慎重:谨慎认真。故近义词为“谨慎”;
柔弱:柔软,不坚硬。 故近义词为“软弱”。
12. 不光 还 即使 也
【详解】本题是对关联词的考查,要明确关联词的正确用法。在解答时只要弄清楚句与句之间存在的关系,区分句子的关系后再选用正确的关联词语即可。
(1)分句“蟋蟀的出名( )由于它的唱歌”与“( )由于它的住宅”之间是递进关系,故要填上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光……还……”即可。
(2)分句“( )有暴雨”与“这里( )立刻就会干的”之间是转折关系,故要填上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即使……也……”即可。
13. 蜘蛛 蚯蚓 啄木鸟 老虎 骆驼
【详解】本题考查课外搜集与积累,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
蜘蛛:别称网虫、扁蛛、园蛛、八脚螅、喜子、波丝。多以昆虫、其他蜘蛛、多足类为食,部分蜘蛛也会以小型动物为食。跳蛛视力佳,能在30厘米内潜近捕获猎物。网上将军是蜘蛛动物的别称。
蚯蚓:蚯蚓又名地龙,是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的陆栖无脊椎动物。蚯蚓通过取食、消化、排泄(蚯蚓粪)、分泌(粘液)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过程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作贡献,是对多个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主要是蚯蚓、螨和蚂蚁)之一,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 松土机器是蚯蚓别称。
啄木鸟: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鸟,除消灭树皮下的害虫,其凿木的痕迹可作为森林卫生采伐的指示剂。森林医生是啄木鸟别称。
老虎:一种凶猛的野兽。形似猫,全身黄褐色,有黑色斑纹,喜肉食。兽中之王是老虎的别称。
骆驼: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头较小,颈粗长,弯曲如鹅颈。躯体高大,体毛褐色。极能忍饥耐渴。骆驼可以在没有水的条件下生存2周,没有食物可生存一个月之久。
14. C 蟋蟀真是个既会设计又能亲自石拱的优秀工程师!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1)“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有些太夸张了,然而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仅用简单的工具就建成了复杂的住宅,所以说它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
(2)“对于这个“伟大的工程” 的建造者:蟋蟀” 这句话写出了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15. 梅须逊雪三分白 宋 卢梅坡 雪梅 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宋 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把扇丢 乱穿衣 秋霜早
【详解】①此题考查学生诗词识记理解。
《雪梅》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全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②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识记理解。
全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③此题考查学生谚语的识记默写能力。
“立了秋,把扇丢”意思是:立秋之后基本就不会太热了,可以把扇子丢一旁了。
“二八月,乱穿衣”是我国的一句民间谚语。民间用这句话来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在室外时衣着的厚度差异很大的情况。最近在街头就可以看到,有人穿起薄外套,而有的人却还是羽绒服和大衣,捂得很严实。
“夏雨少,秋霜早”是谚语,完整的谚语是:夏雨少秋霜早,夏雨淋透霜期退后。这句话说的是,夏天如果雨水少,那么这样的天就会提前冷,所以秋霜就会比较早;而夏天下雨比较多的时候,秋霜的时间就会退后,今年的冷天就会来得晚一些。
16. 那么浓郁 让人陶醉 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 甘甜可口 白杨树 一个个卫士
【详解】考查学生仿写与补充句子能力。
解答时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补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
(1)根据例句形式,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写上恰当的补语,使句子更具体。
示例:门前的桂花香得那么浓烈,闻着让人心旷神怡。
山间的溪水清得可以看见游来游去的小鱼,尝着非常甘甜。
(2)根据例句形式,用“这些……很像……”补写一个比喻句。
示例:这些蝴蝶很像跳舞的仙子。
17. 比喻 形状特点 18.B 19. B C D A
【解析】17.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与内容的理解能力。
结合画线句子“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可知,句中把“细丝”比喻比喻成“蜗牛的触角”,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形状特点。
18.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关键字词的理解能力。
A.结合句子“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可知,这是描写爬山虎攀爬墙体的样子,其中“巴”字用得准确,形象,让人知道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向上伸长和生存的。本项说法正确。
B.通过阅读本文,从文中的“以前、今年、原先、不几天”等词可以看出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连续的观察,不是“细致的观察”。故本项说法错误。
C.课文《爬山虎的脚》生动地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文中用词非常准确,如文中“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的“逐渐”一词就写出了爬山虎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的过程。本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9.考查学生对文章观察角度的理解能力。
(1)从“嫩红”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从颜色的角度进行观察的,填上B。
(2)从“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可以看出,这是从形状进行观察的,填上C。
(3)从“巴”、“拉”、“贴”、“爬”、“触”这些动词可以看出,这是从动作的角度进行观察的,填上D。
(4)从“六七根”可以看出,这是从数量的角度进行观察的,填上A。
20.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1.铁杵能磨成绣花针。 22.凡事都贵在坚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成功。
【分析】20.本题主要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
结合短文的句子: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这就应了一句名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够成功。
21.本题主要考查了反问句改陈述句。
反问句变陈述句方法如下:首先,去掉反问词;其次,肯定词变否定词,否定词变肯定词;再次,去掉语气词;最后,问号变句号。本句的“难道、不、吗”去掉,问号变句号。即:铁杵能磨成绣花针。
22.本题主要考查了对主旨的理解。
短文写了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常常逃学,有一次,见到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老婆婆的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李白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23.范文:
蚂蚁的住宅
蚂蚁的出名不光由于它们的团结,还由于它们的住宅。
蚂蚁的住宅的外形十分独特。它们家的“门”是一个小小的洞口,周围被草当着,所以它们寻食时可以神不知鬼不觉,洞口是长长的,下面的土托住上面的土,就像一个小喇叭。
蚂蚁家内部的装饰也不比外形差。里面有很多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经过分配的:比如说蚁后住这个房间,工蚁住哪个房间,就连刚出生的小蚂蚁也有一个自己的房间……每个房间都是相连接的,所以蚂蚁们也可以在每个房间自由穿梭。假如房间不够用了,一只蚁后就会带着一些工蚁去建新住宅。
可蚂蚁是怎样建设住宅的呢?它们是用两排锋利的牙齿把土弄松,然后把它搬到外面,就成了那样的“门”。
蚂蚁的住宅真有趣!
【详解】本题考查自命题作文。
注意审题,题目中告诉我们要学习《蟋蟀的住宅》中的写法,写出动物或植物的特点。平时要走进大自然中仔细观察,这是把文章写生动、写具体的保证。写其他动植物的住宅时注意写清楚住宅的位置,住宅内部和外部的特点,是如何建筑的等。选择最想表达的去写。
开头:开门见山/修辞式开头点题。
正文: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观察要有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等;观察要仔细,描写要生动具体,可以结合恰当的想象。
结尾:总结式或抒情式扣题,照应主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