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要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出处: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最先为鲁迅先生对《新青年》刊登的一封任鸿隽给胡适的信的驳论。
【知识链接】
新诗也叫“现代诗”,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一般不拘泥于格式和韵律。现代诗主要流派有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现代诗形式自由,内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物而作,但其完全突破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格律诗的束缚,内容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中国现代诗的发展脉络
①新文化运动时期:
新诗的“尝试”——胡适等
20年代:新诗的奠基与开创——郭沫若等
新诗的规范——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
30年代:新诗的拓展与创新——戴望舒、
卞之琳与现代派诗
40年代:新诗的成熟与深化——艾青、
穆旦与九叶派
②新诗发展及其代表与时代精神的变化
郭沫若《女神》——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
戴望舒《雨巷》——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艾青——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感受新诗特点。
2.理解诗歌运用意象等抒发感情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
3.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从而体会诗歌对青春的吟唱。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作者简介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1914年留学日本,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成立创造社;1923年于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编辑《创作周报》《洪水》,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
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
《女神》收入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
其中代表诗篇有《凤凰涅盘》、《女神之再生》、《炉中煤》、《日出》、《笔立山头展望》、《地球,我的母亲!》、《天狗》、《晨安》、《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在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在诗歌中,作者立在地球边上看到了哪些景象?
诗句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
无数的白云
壮丽的北冰洋
无限的太平洋
滚滚的洪涛
力量巨大
气势磅礴
怒涌
推倒
意象特征一(意境)
意象特征二(动作)
作者想要毁坏什么?创造什么?努力什么?
结合全诗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创作背景: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又称"五四风雷"。
新文化运动(the New Culture Movement)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作者想要毁坏什么?创造什么?努力什么?
明确:作者想要毁坏旧制度、旧思想文化,创造新世界、新秩序、新思想新文化,而这一切都需要青年人为之不断地努力!
表达了对五四运动时期时代精神的慨叹,
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歌颂了新兴生产力的巨大力量。
语言赏析:1.将“怒涌”换成“翻涌”好不好?
明确:(1)不好。“怒”字写出白云如海中波涛一般翻滚的状态。
(2)“怒”不仅具有动态感,而且显得力量巨大,有强大的能量蕴含于其中。
(3)而“翻涌”只显出了动态感,缺乏力量感。
2.赏析“不断地毁坏,不断地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答:(1)使用了排比。
(2)热情讴歌了力的巨大,力的进取壮美,形成奔涌喷薄的气势。
排比的概念: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
作用:加强语势的效果,强调内容,表达强烈的感情,阐明复杂的事理。
2. 真正从内容形式冲破旧诗的樊篱﹐而表现出彻底叛逆精神的﹐是郭沫若创作的《女神》﹐这是中国自由诗走向独立的代表诗集。
小组合作讨论,作为《女神》中的一篇,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自由诗艺术特色的。
①选取的意象宏大(无数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意境壮阔,给人气势磅礴之感。
②象征手法的使用(洪涛和力),增加了诗歌的深刻内涵。
③惠特曼式铺陈排比的句式(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增强诗歌的气势,使诗歌语调高昂,节奏强烈,显现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④强烈的夸张和想象。
所以,充斥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一首自由体诗歌。
红烛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有《红烛》、《死水》,影响颇大。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歌创作的深层根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象征。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正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诗歌共有九节,以作者对红烛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思考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且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作者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
第五至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
第九节:诗人对红烛的劝慰和奉献精神的呼唤。
诗歌描写的意象是“红烛”,在诗人笔下,红烛具有怎样的特点以及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
①“红”。红烛“这样的红”象征了诗人爱国之心的赤诚。
②具有自我牺牲精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红烛的蜡比作躯体,把红烛的火比做灵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红烛“须烧蜡成灭,然后才放光出”的特点,表现了红烛的自我献身精神。
③承担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灵魂的责任。
④伤心流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红烛因残风来侵自己的光芒,烧得不稳,着急得流泪!表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愿望,因为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痛哭流涕。
⑤甘愿奉献。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 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知人论世
一误再误→不误,不误
1:诗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2-3:诗人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歌颂。
4: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
5-7:诗人对烛泪的思考。
8-9:诗人对红烛奉献精神的劝慰和呼唤。
红烛的甘愿奉献是诗人献身祖国精神的象征。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地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推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红烛就是诗人,作者借红烛抒发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城地热爱祖围,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录魂,结成快乐的果子,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你所知道的爱国诗人还有哪些?
谈谈你对新时代“爱国”的理解
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文天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红烛发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
诗与热血共铸就,一座丰碑爱国魂。
2013年3月26日,崔卫平受邀到西北政法大学的课堂上演讲,就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为什么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
在演讲中,崔卫平阐述这句话的含义,讲述个体如何从真实的自我出发,去关照世界,而每一个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自己”,又是如何对世界的一个小小角落产生积极的影响……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崔卫平,女,江苏盐城人。1956年生。1982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获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4年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获文艺学硕士学位。1984年底起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社科部、基础部任教。1999年任教授。
现为北京电影学院基础部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理论和当代中国先锋文学。近年来同时从事思想文化评论写作,并译有当代中东欧思想及文学。著有《积极生活》、《正义之前》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