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年少不懂辛弃疾,读懂已不再少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壹
走进辛弃疾一生
贰
文本鉴赏
中国传统
壹
年少不懂辛弃疾,读懂已不再少年
中国传统
壹
传奇出生
1140年,皇帝颁下十二道金牌,岳飞被迫班师回朝,十年心血,毁于一旦。从此他心如死灰,再不提领兵北伐,收复失地。
当年5月,在已经被金朝侵占的山东历城,一个叫辛弃疾的孩子出生了。
两年后的正月,本应是过年的喜庆日子,辛弃疾却突然发现,家里的长辈都在痛哭,于是也茫然地随着他们一起放声大哭。
后来他知道,岳飞在这一天被皇帝赐死了。
壹
传奇出生
这个一生戎马的男人,曾经是很多北方遗民的希望,但他被污蔑,被斩首,死的时候,背上还刺着“尽忠报国”四个字。
贰
屠龙少年
辛赞为新出生的孙子起名“弃疾“,期待他能像汉朝的大将霍去病,驱逐异族,守护疆土。
少年辛弃疾,就这样在祖父的期待中长大,不负所期:文采斐然,武艺超群,格局见识远超同辈孩童。
13岁,祖父辛赞带他去登泰山,祖孙二人深夜出发,迎着日出,抵达顶峰。
祖父把水壶递给辛弃疾,问道:“你已经长大,今后有什么志向?“
辛弃疾回答:“您给我找了最好的诗书先生,最强的剑术师傅,亲自传授给我兵法谋略,我很清楚您想要我去做什么。“
辛赞叹息一声:“这件事太艰难,我本想托付给你父亲,但他走得太早了,只好让你来完成。”
贰
屠龙少年
辛弃疾站直身子,指着远处山峦峰聚:“虽然金国人站在这里,主宰这里的生死,但这大好河山,并不属于他们。”
“驱除蛮族,光复旧都。“辛弃疾回身向祖父深深一拜:“这将是我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欠我们的血,迟早要拿命还,欺辱我们的人民,总归要付出代价。
此时的少年,还不懂誓言的分量,往后余生,他会为此奔波到死
叁
北渡南归
15岁,辛弃疾被官府保举,到燕京参加科举,出人意料的名落孙山。
18岁,官府再次举荐辛弃疾去燕京科举,同行的,还有挚友党怀英。考完试,回乡的路上,党怀英拍拍辛弃疾肩膀,挑眉一笑:
“你猜这次咱俩能考中进士,金榜题名吗?”辛弃疾骑在马上,笃定地说:“你会中举,会当大官,我就考不上了,活该四处游荡。”党怀英摇头:“以你的才气,考个状元也不难,你就是不想当金国的官,故意考砸,对不对?”
叁
北渡南归
辛弃疾笑而不语,掉转马头,狂奔而去,党怀英挥鞭,边追边扯着嗓子问:“幼安,你要去哪里!“他头也不回地大声回答:“南边,我要去泰山。”
行到山腰,一个老道士拦住他们的去路,想给两人算一卦。辛弃疾拔腿要走,党怀英拦住他,给了道士三枚铜钱:“就给我们算算前途吧。”铜钱落地,党怀英得“坎卦”,辛弃疾得“离卦”。道士捡起铜钱,悠悠念卜辞:“吉凤北飞,游龙南归,二位日后都是不得了的人物,只可惜不能同朝为官。”说罢飘然而去。党怀英突然问道:“你迟早要去南方,迟早要上战场对吗?”
辛弃疾反问道:“靖康耻,犹未雪,你我风华正茂,怎能苟且偷生?”
肆
天下无敌
他带着一支部队穿越国境线,从此留在了南宋。那一年,他25岁,年富力强,世界辽阔的几乎任他驰骋,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前进的脚步。他坚信自己会成为一个英雄,通过一场宿命的北伐,完成岳飞和祖父的遗愿。辛弃疾本以为这是天注定,却不知道这是他一辈子最伤神的玩笑。
伍
半世蹉跎
入朝为官不久,从那些皮笑肉不笑的同僚口中,辛弃疾学会了一个新词——归正人。
所谓“归正人”,就是从北方沦陷地区回到宋国的遗民。除了背负亡国之恨,他们还要忍受同胞的鄙视。许多南方文人,认为他们既没有勇气反抗金国,也难以接受良好的教育,极其低劣讨厌。人言可畏,于是朝廷不再允许“归正人”担任正式的官职,只安排一些闲差。
伍
半世蹉跎
曾经抛弃他们,让他们失去家园的,是大宋朝廷。
厌弃他们,处处打压提防的,也是大宋朝廷。
辛弃疾自然不去理会这种歪门邪说,一门心思做自己的事业。他上书《美芹十论》《九议》,大声疾呼战争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哪里有问题,皇帝就把他调到哪里,管保药到病除,十分顺手。辛弃疾33岁那年,滁州大旱,万物死寂,几乎沦为空城,皇帝让他去救灾。一年后,滁州民生恢复,重新繁荣起来
【辛弃疾的一生】
陆
风雨如梦
在南宋的四十年间,辛弃疾20年赋闲,剩下20年做官,但是被调动了将近40次。
平叛杀敌,治理一方,却总与北伐关系不大。
他一生最大的挫折,终究不是在战场,而是在官场。
中国传统
【辛弃疾的一生】
陆
风雨如梦
在49岁,遇见了陆游。
这年冬天,陈亮和辛弃疾在鹅湖见面,泛舟水上,相谈十日,成全了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辛弃疾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中国传统
中国传统
陆
风雨如梦
1203年,辛弃疾去见了陆游最后一面,此时陈亮和朱熹都已经去世了,世上能懂他的,也只剩下79岁的陆游。65岁,北方战事吃紧,辛弃疾被派到镇江,招募军队,朝中有人不满,再次弹劾他贪财好色,于是罢官。
归家途中,他悲愤之极,写下名篇《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陆
风雨如梦
67岁,朝廷贸然北伐,辛弃疾四处奔走,不能阻止,反而被骂迂腐懦弱。随后军队节节败退,如辛弃疾所料,溃不成军。
边境狼烟四起,金国骑兵凶猛,无人能挡。皇帝在大殿,问满朝文武,还有谁能领兵出征。死一样的沉默之后,有人壮起胆子回答,辛弃疾。
68岁的辛弃疾,终于被征为枢密都承旨,主持北伐。
陆
风雨如梦
这是他一生都梦寐以求,求之不得的机会。
但他此时已经又老又病,很快就要死去,甚至不能出发,去战场上再看一眼。
一个月后,辛弃疾死在了床上,去世前,高举着右手,大呼“杀贼,杀贼,杀贼”
辛弃疾离世三年后,陆游也因病去世,留下绝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
风雨如梦
29年后,庐州出生了一个婴儿,家人为他起名云孙,长大后的他,改了一个我们更熟悉的名字:文天祥,写下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股火焰,从屈辱的靖康之难后,就一直燃烧着一群宋人的心脏。这股火焰,从宗泽传给岳飞这一代,由岳飞分给陆游、辛弃疾这代人,最终,落到文天祥这最后一代人身上。
词中之龙
中国传统
有心无力,生不逢时,就是这个“词中之龙“一生的写照。
贰
文本鉴赏
中国传统
永遇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鹤楼》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 甫《登高》
古人的登高情结?
原文再现
永遇乐
中国传统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写作背景
永遇乐
中国传统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满江红》)眼看着宋徽宗、钦宗被俘,亲历着金兵南下的铁蹄,叹息着南宋统治者的偏安一隅,经历着南渡的狼狈不堪。悲愤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辛弃疾的一生可以用四句话概括:
英雄暮年六十六岁壮心不已, 掌权宰相草率北伐为己私利, 四十三年耻辱依然清晰记忆,高唱收复失地豪迈悲壮歌曲。
赏下阙
中国传统
品上阙
中国传统
文本鉴赏:你最喜欢的一句是??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气吞万里如虎
想当年金戈铁马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中国传统
自由探讨:你最喜欢的一句是??
中国传统
思考:
(1)词作的主旨句是哪句?
(2)主旨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这种情感是用什么手法体现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用典
中国传统
细读:
1、明典故——了解事典语典。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刘勰《文心雕龙》),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用典,诗词中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和前人妙语警句的引用,前者称事典,后者称语典。它常用较少的词语拈指古事或古语以表达更多的意思,把作者不便直说、明说的话用含蓄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2、找典故——抓住古人古事。
辛词的一大特色的就是用典。请结合注释,找出本文用了哪些典故,明确涉及了哪些“古人”和“古事”,尝试对这些“古事”进行简单概括。
(1)孙权
抓称呼——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称人称字,以示尊敬。孙权,东吴大帝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长沙太守孙坚次子,幼年跟随兄长吴侯孙策平定江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孙策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孙始置镇京口。
孙权以江东区区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孙权
抓称呼——千古英雄,以“英雄”称之,赞颂孙权,表达对他的敬仰。
抓关键词——千古江山。“千古”,照应题目“怀古”,富于时代感;“江山”,可实指京口之江山,虚指天下之江山。“无觅”,英雄已逝,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的英雄。“风流”,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1)孙权
小结: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尽管物换星移,沧桑巨变,舞榭歌台,遗迹沦湮,然后他的英雄业绩和千古江山相辉映。这两句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流露出江山依旧、英雄已逝的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感,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孙权:仰慕歌颂(情感态度) 叹为英雄后继无人(意图)
(2)刘裕
抓称呼——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出生时家境贫苦,母亲更因分娩后疾病去世,父亲刘翘无力请乳母给刘裕哺乳,一度打算抛弃他,只因刘怀敬之母伸出援手,养育刘裕,才得以活下来,因此小名“寄奴”。直接称呼刘裕小名,可见京口百姓对刘裕的亲切、自豪之感。
(2)刘裕
抓关键词——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
寻常,古代指长度,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形容窄狭。引申为普通、平常。巷、陌,这里都指街道。金戈铁马。金戈,用金属制成的长枪。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都是当时精良的军事装备。这里指代精锐的部队。气吞万里如虎: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串讲:俯瞰京口街市,如今夕阳照着那些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2)刘裕
抓关键词——寻常巷陌,极窄狭的街道。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这一段振奋人心的历史,一直以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更是令一心收复失地的辛弃疾羡慕不已。以寄奴称呼刘裕,既有追慕刘裕驰骋沙场、气吞胡虏的威风凛凛,又有憧憬当世能有英雄如刘裕一般建立不朽的功勋。
刘裕:敬仰赞美(情感态度) 表建功立业雄心(意图)
(3)刘义隆
抓称呼——“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刘义隆虽为刘裕之子,却无乃父雄风,他主政期间曾三次北伐,而无一成功。尤其是元嘉二十七(450年)的最后一次北伐,刚愎自用的他轻信王玄谟之策,草率出师,结果以惨败告终。
《资治通鉴》里记述元嘉北伐惨败后,评价说:“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典中典: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
(3)刘义隆
抓关键词——草草: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为草率马虎。 赢得:落得,剩得。 仓皇:惊慌失色,狼狈不堪。北顾:宋文帝在元嘉八年兵败时赋诗云:“北顾涕交流。”
用古事影射现实,借古讽今,借此事咏叹当时南宋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事。以古鉴今,用刘义隆草草北伐终于惨败的历史事实,作为对当时伐金须做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出兵的深切借鉴。
刘义隆:不屑讽刺(情感态度) 劝为政者勿草率(意图)
(4)拓跋焘
抓称呼——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音译,这是蔑称或仇称。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宋元嘉二十七年击败王玄谟的军队以后,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普通百姓来说,是无关宏旨的。
当地的百姓已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不会审查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入侵者和当前的金人入侵联系起来。
(4)拓跋焘
抓特写镜头——忆:四十三年前 烽火扬州路。痛:君主不思收复故土,告诫南宋早日收复故土。 望:四十三年后,一片神鸦社鼓。 悲:百姓斗志松懈,担忧百姓安于异族统治,民族意识模糊。
抓关键词——望中犹记,不禁回忆,却忍不住回望。可堪回首,不堪回首,却忍不住回首。
拓跋焘:耻辱悲哀(情感态度) 谏为政者勿忘却(意图)
(5)廉颇
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勇猛持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
(5)廉颇
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稼轩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作此词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作者由廉颇联想到自己,虽和廉颇一样都有着报国杀敌的爱国热忱,但是最终还是得不到重用,既同情廉颇也悲叹自己。但是廉颇尚还有人来问,然后自己却无人过问带兵打仗之事,从而表达了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痛和愤慨。
廉颇:同情悲叹(情感态度) 望为政者用人才(意图)
中国传统
全词总结:
层次:
英雄难觅——现状堪忧——我心未老。
情感:
对英雄建功立业的景仰,对英雄风流不再的惋惜——对朝臣盲目出兵的担忧,对当局安于偏安的愤懑——对北定中原的渴望,对报国无门的惆怅。
主题:
怀古——忧世——抒志。
谢谢欣赏
中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