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23年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必修1 第四单元 第10课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23年历史高考一轮复习 必修1 第四单元 第10课两次鸦片战争 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1-14 22:51: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59张PPT)
第10课 鸦片战争
1、考纲要求: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2、课标展示: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回首这段历史是侵略与反侵略并行、专制与民主同在、屈辱与辉煌并行。复习本专题知识应注意以下三点:
(1)一个视角:从近代开始中国开始融入世界,需要从世界的视角来看中国。注意把中国各时期的社会状况放在世界形势的整体角度来考虑,即把中国近代史与世界近代史有机地结合起来
(2)把握两条主线:从列强侵华和人民抗争探索两个维度构建中国近代史主线
(3)史观角度:从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多角度分析重大事件
(4)熟悉掌握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等主干知识,综合经济史和思想史的知识进行复习,比如,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可联系洋务运动;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可联系维新变法运动等
3、复习建议
一、一个形态:
二、两对主要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三、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国家近代化:求得国家富强和自由、民主
四、4条基本线索:
(1)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
(2)中国人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的抗争史
(3)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4)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史(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社会转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四单元整体认知
三大政府
1840
1912
1927
1937
1945
1949
清政府
北洋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四条线索
西方列强的侵华史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中国近代史的两大主流
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反封建实现国家近代化
反侵略既包括反对列强的军事侵略,也包括反对外来的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思想文化侵略
实现近代化(资本主义化)既包括实现经济近代化,也包括实现政治近代化、军事近代化、思想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年
1919年
1949年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相对于殖民地而言
①形式上: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政府
②实际上:在政治(内政外交)、经济(西方的附庸)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者的控制。主权部分丧失但没有完全丧失。
“半封建”: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
①形式上: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②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近代化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史:
⒈近代中国的转型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1840—1894)
⒉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894—1911)
3.近代中国文明的进一步深化 (1911—1919)
4.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与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19—1949)
近代化=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第10课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春秋笔法:又称微言大义,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历史概念实际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
一、鸦片战争
(1840~1842)
1.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具体原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英贸易
导火索:林则徐虎门销烟
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为鸦片战争,英国则称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
——蒋廷黻《中国大历史:中国近代史》
重点深化——角度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愈加强烈,争夺殖民地的斗争也渐趋激烈
重点深化——角度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英国的概况:
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掌握殖民霸权;
思想启蒙较早
……
重点深化——角度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中国的概况: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厉行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
重点深化——角度2:战争前中英两国的交往
年度 英国输华
总值 中国输英
总值 中对英贸易
出入超情况
1765-1769 1192915 2190619 (+)997704
1795-1799 5373015 5799722 (+)346957
1830-1833 7335023 9950286 (+)2615263
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单位:银两)
★战前中英两国正当贸易,中国长期处于出超(贸易顺差)地位
年度 英国输华总值(单位:银两) 中国输英
总值 中对英贸易
出入超情况
正当贸易 鸦片贸易 总值
1837~1838 220万 340万 560万 310万 (-)250万
重点深化——角度2:战争前中英两国的交往
4000
20331
35445
40200
7889
12576
鸦片输入中国的情况
★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外流
实时训练
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
重点深化——角度2:战争前中英两国的交往
伊丽莎白时期 1583年、1596年 纽伯里、伍德
詹姆士时期 1610年、1613年 不详
乔治三世 1787年 凯茨卡特
乔治三世 1793年 马戛尔尼
乔治三世 1816年 阿美士德
重点深化——角度2:战争前中英两国的交往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八十大寿)
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
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重点深化——角度2:战争前中英两国的交往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八十大寿)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必要之物,是以恩加体恤。
——1793年乾隆致乔治三世敕谕
乾隆对待西方是何态度?导致这一态度的根源是什么?
★态度:以天朝上国的态度对待西方
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重点深化——角度2:战争前中英两国的交往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八十大寿)
英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交涉的目的如下:
英国愿派全权大使常驻北京,如中国愿派大使到伦敦去,英廷必以最优之礼款待之;
英国希望中国加开通商口岸;
英国希望中国有固定的、公开的海关税则;
英国希望中国给她一个小岛,可以供英国商人居住及贮货,如同葡萄牙人在澳门一样。 ——据蒋廷黻《中国大历史:中国近代史》整理
和平交涉失败
1841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 A.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
B.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
C.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
D.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
实时训练
讨论:假如你是当时负责签约的清政府官员,纵观《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内容,你认为最难以接受的是哪一条?请说明理由。
一、鸦片战争
(1840~1842)
1.原因
2.结果:
(1842)签订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内容 危害
割香港岛
赔款
开放通商口岸(广厦福宁上)
协定关税
破坏领土完整
加重人民负担
破坏贸易自主权
丧失关税自主权,便利对华商品倾销
条约中哪些条款反映了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


一、鸦片战争
(1840~1842)
1.原因
2.结果:
(1843)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1842)签订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1844)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通商口岸租地、居住、传教等
破坏司法主权
便利了列强扩大侵略权益
为后来列强建立租界提供了借口
领事裁判权
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又称治外法权。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英人华民交涉词讼,其英人为何种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概念辨析
片面最惠国待遇
概念辨析
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外国得以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
A.遭到战争破坏严重
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
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
实时训练
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实时训练
一、鸦片战争
(1840~1842)
1.原因
2.结果
3.影响
政治: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
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中国开始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拓展】近代城市的出现
东南沿海出现了最早的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
19世纪50年代起,上海的出口贸易占全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取代广州而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1845年11月,英国在上海划定一个区域作为英国人居留地,这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设立租界的开端。租界实行独立于中国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成为“国中之国”,也是列强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
【拓展】买办和工人的兴起
买办:意译自葡萄牙语Comprador(康白度),原意为采买人员,中文翻译为“买办”。
清初,买办专指为居住在广东十三行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购人或管事,后来逐步发展为特指在中国的外商企业所雇佣的居间人或代理人
工人兴起:鸦片战争后不久,在五口通商地区的外国资本主义企业中,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人数虽然不多,却是中国新的生产力代表,反映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如何运用不同的史观解读历史
——以鸦片战争为例
历史史观
史观是对历史的看法和态度,即以什么立场、何种意识、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历史
★同一史实,史观不同,得出的理解或判断存在差异,甚至对立
——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横向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纵向
渔猎采集时代
农耕文明时代
工业文明时代
★实质为近代化的过程
★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
全球史观
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始于新航路开辟,也称为整体史观
★关键词:分散到整体、世界市场、 全球化、区域化等
现代化
史观
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关键词:民主化、法制化、工业化、
市场化、科学化、理性化
革命史观
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又称为阶级斗争史观
★关键词:革命、阶级斗争、反抗、侵略
社会史观
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关键词:社会、生活、城市、风俗、环境等
生态史观
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
★带有明显的地理决定论倾向
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①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始
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③中国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
④西方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⑤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文明史观
革命史观
近代化史观
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1.原因
根本原因: 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英、美、法提出修约,遭清政府拒绝
借 口: (1856)“亚罗号事件”
(1856)“马赖神甫事件”/西林教案
重点深化——角度1:鸦片战争后中英的贸易情况
1842~1846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情况
年代 输出总额(单位:英镑)
1842 96 9381
1843 145 6180
1844 230 3619
1845 239 4827
1846 179 1439
从1850年到1856年英国对华贸易逆差额逐步扩大,短短的几年中,逆差额从4274880磅涨到8436072磅,几乎翻了一番。
——英国蓝皮书:《提交上院的统计》1857年,第2页
指出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发展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重点深化——角度1:鸦片战争后中英的贸易情况
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统计表(单位:箱)
1842 1845 1849 1852 1853 1854 1855
33 508 39 010 43 075 48 600 54 574 61 523 65 354
贸易之初,他们认为中国有数万万人口,他们中每一百人只要有一人买一只手表,每十家有一家买一付吃饭的刀叉,其消费量就会超过欧洲各国的总和。但是当他们送来手表和刀叉时却发现,中国农民日出而耕、日落而归,吃饭用的是筷子。手表、刀叉根本无人问津。——柯克《中国》,第168-169页
重点深化——角度1:鸦片战争后中英的贸易情况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正当贸易总体趋于下降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②受鸦片走私、战争赔款等影响,中国民众的购买力低下
③外国商人高估中国市场,盲目倾销
④开放的通商口岸较少
★英国认为,主因是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享有的特权太少
(★根本)
原因
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商品输出。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英国有明显的优势
B.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D.未满足列强的预期
实时训练
重点深化——角度2:关于“修约”
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中相关规定,援引最惠国待遇,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约。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约
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
重点深化——角度2:关于“修约”
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又和约既经批准后,两国官民人等均应恪遵;至合众国中各国均不得遣员到来,另有异议。
——《望厦条约》
英国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
★清政府拒绝修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1.原因
2.结果:
(1858)清政府与英、法、美、俄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清政府与英、法、俄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1858)清政府与俄签订《瑷珲条约》
1858年《天津条约》 1860年《北京条约》
允许各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沿海沿江十口
赔款
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赔款
割据九龙司



重点深化——角度1:商埠的分布情况
汕头
★列强侵略势力
由东南沿海扩散到整个东部沿海
由沿海深入内地
香港岛
九龙司
新界
①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②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
③1898年租借“新界”
重点深化——角度2:英国割占香港地区
拓展延伸1:俄国趁火打劫
1689年《尼布楚条约》规定的边界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的中国领土
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的中国领土
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的中国领土7万多平方公里
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共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65年,在沙俄和英国的幕后支持下,阿古柏入侵新疆,后建立“哲德沙尔汗国”
1878年,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1881年,在军事支持下,曾纪泽入俄谈判,中俄签订《中俄改订条约》(又称《伊犁条约》),收回伊犁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拓展延伸2——鸦片贸易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于1858年被迫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同意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1906年9月20日,光绪皇帝下达谕令,宣布严厉禁烟
随着中国鸦片市场逐渐由土烟所垄断,英国对华鸦片贸易利润逐年减少,加之英国人民反对鸦片贸易的呼声日甚一日,英国政府对鸦片问题的态度也有所转变。清政府经过与英国的多次交涉,双方于1908年3月签订了《中英禁烟条约》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1.原因
2.结果
3.影响
①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严重,列强侵略势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程度加深
由沿海深入内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②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人民反抗
(太平天国运动)
③部分官绅开始认识到中国的新变局,主张学习西方
“长技”,兴起了洋务运动
拓展延伸——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外交
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被迫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中外联系加强
外交观念逐渐近代化:
①从朝贡外交逐渐向近代外交转变,逐渐认识到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方式符合国际惯例
②逐渐形成条约意识、谈判意识
全称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清政府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职权范围:对外交涉往来、海路通商、各口关税、边防疆界、海防、练兵、学堂、铁路电讯、矿务、选派出使各国使节、官吏迁转考试等
1901年改为外务部,居于六部之上
总理衙门的成立
1860年,外国公使驻京。恭亲王奕 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咸丰帝只同意设“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但奕 认为如此洋人“饶舌必多”,奏请去掉“通商”二字。这表明
A.公使进京有碍清廷内政
B.对外通商尚未达成共识
C.国际交往理念亟需改变
D.筹备洋务引发朝野纷争
实时训练
1864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拨款印刷《万国公法》。次年2月,由总理衙门大臣作序的300部《万国公法》被分发给各省督抚参考备用。这反映出当时
A.地方督抚仍是清政府外交的主要承担者
B.总理衙门在中枢体制中拥有崇高地位
C.政治体制变革推动清政府融入国际社会
D.清政府对走出“华夷秩序”做出尝试
实时训练
李鸿章在《致朝鲜国王》中批评西方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终不能一律平行”,反过来说,朝贡关系则在实质上,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之间的“平行”。这说明中国传统的外交思想
A.具有一定的主权意识
B.契合近代的国际关系原则
C.得到各藩属国的认同
D.致力于实现国家间的平等
实时训练
【小结1】两次鸦片战争相关时间点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
总理衙门
1840~1842
1842
1843
1844
1856~1860
1858
1860
1860
1861
【小结2】两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
鸦片战争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道光皇帝
咸丰皇帝
★两次鸦片战争的结局说明:
落后的农耕文明无法对抗先进工业文明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工业文明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