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机械运动 鲁科版(五四学制)物理八年级上册拓展提升(1)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对于一个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根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物体的速度不随路程和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B.该物体通过的路程与对应运动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C.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D.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2.下列关于实验仪器使用方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测量工具在使用前都应先观察量程、零刻度线、分度值
B.停表在使用前需先回零
C.刻度尺测量时有刻度的一边应紧靠被测物体
D.刻度尺零刻度线磨损后不能继续使用
3.一位女士由于驾车超速而被警察拦住。警察走过来对她说:“太太,您刚才的车速是80千米每小时!”这位女士反驳说:“不可能的!我才开了7分钟,怎么可能走了80千米呢?”从以上对话可知,这位女士没有理解下面哪个物理概念( )
A.长度 B.时间 C.路程 D.速度
4.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总路程为12m,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3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6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4.5m/s B.4m/s C.5m/s D.5.5m/s
5.关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与通过的路程s成正比
B.物体运动的速度v与通过的时间t成反比
C.物体运动的速度v和路程s成正比,与时间t成反比
D.物体运动的速度v与s,t的大小无关
6.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v=可知,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
B.一辆汽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都是50km,则该车以50km/h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C.汽车匀速转弯,属于匀速直线运动的一种形式
D.对于匀速直线运动,v与s和t无关,是一个定值
7.如图是两物体做直线运动的s~t图象,选出说法不正确的选项( )
A.两物体未出发前相距100m B.甲先出发,乙后出发
C.两物体在t=10s时刻相遇 D.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相等,都是5m/s
8.如图所示,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B.0~7s 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C.2s~5s 内,小车处于运动状态 D.5s~7s内,小车处于静止状态
9.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连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山 B.船 C.河水 D.河岸
10.生活处处皆是物理,下列几种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八年级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cm B.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0m/s
C.一名初中学生的正常体温为42℃ D.人正常的脉搏是每分钟跳动40下
11.图中运动的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甲图中,腾空而起的战斗机
B.乙图中,加速上升的火箭
C.丙图中,不停转动的扇叶
D.丁图中,在平直轨道上匀速前进的列车
12.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 D.甲和乙都做变速直线运动
13.飞机飞行过程中会经历起飞加速、定速巡航匀速飞行、减速降落等过程,如图所示为该飞机从上海飞到相距1500km某地时的s-t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C段的平均速度为14.3km/h B.CD段的平均速度为420m/s
C.DE段为匀速飞行阶段 D.AE段的平均速度为750km/h
14.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都可能向右运动 B.甲车可能向右运动、乙车不可能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向左运动,乙车不可能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二、填空题
15.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的路程之比为3:5,速度之比为2:3,则所用时间之比是____。若甲、乙的速度之比为2:3,时间之比为2:3,则所用路程之比是:______。
16.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出发沿直线方向到达地点B,甲在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分别是v1和v2(v1不等于v2),乙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内的平均速度分别是v1和v2,则_______(选填“甲先到达”,“乙先到达”或“甲乙同时到达”)B点。
17.图中停表的读数为______s。
18.为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小华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上学途中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倒退,她是以______为参照物;小华的家到学校路程是,如果她用时到达学校,她骑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19.如图所示是公路旁边的两块交通标志牌,它告诉驾驶员:此处距离兴化的路程是___________,车速不能超过___________;从现在起,按这个限定的速度匀速行驶,汽车到达兴化的时间___________min。
20.在一次车辆追尾的交通事故中,交警调阅了A车行车记录仪,发现道路前方和两侧正常行驶的车辆纷纷“倒退”。若你是交警,你会认定这起交通事故是由A车引起的吗?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答:这起交通事故______(选填“是”或“不是”)由A车引起的。因为行车记录仪安装在A车上,相对A车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当A车正常行驶时,以A车为参照物,前方以相同速度正常行驶的车辆将处于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状态。前方和两侧车辆纷纷“倒退”,表明A车速度______(选填“过快”或“过慢”),从而导致追尾事故。
21.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不怕麻烦测了五次,这是为了___________。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75.1cm、75.2cm、75.1cm、77.2cm、75.3cm,但以上测量记录有一次记错了,是第___________次。剔除错误数据后,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____。
22.宋代诗人陈与义在《襄邑道中》 写到“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其中“云不动”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_。“云与我俱东”选择的参照物是_______。(两空均选填“云”、“我”或“榆堤”)
23.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从图象可知,_______车的速度大;5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m。
24.如图(A)所示的打点计时器是实验室里一种很有用的测量________的工具,通电时,振针每秒上下振动50次,每次打下一个点,这样,每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就是________秒。观察图(B)中两条纸带上A点到E点所用的时间,甲所用的时间_______乙所用的时间(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如图(C)是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若闪光灯每秒闪亮100次,小球从位置A到位置B经过的时间是__________秒。
25.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速度=,即v=,如密度、压强、功率、热值等,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叫做比值定义法。高中物理中也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变化量的比值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v表示,它等于前后速度之差;时间的变化量用△t表示,它等于前后时间之差。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m/s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
(1)若一个物体开始运动的速度v0=2m/s,经过5s后它的速度变为vt=6m/s,则这个物体在5s内的速度变化量△v=_______m/s。
(2)若问题(1)中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相等),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m/s2。
(3)加速度的定义公式a=_______。
(4)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甲)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以速度v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乙)所示,速度由v0到vt,运动时间为t时通过的路程s。用v0、t、a写出s的表达式,s=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D
6.D
7.D
8.A
9.B
10.A
11.D
12.C
13.D
14.D
15.9:10 4:9
16.甲先到达
17.187.5
18.自行车 4
19.60km 90km/h 40
20.是 静止 静止 过快
21.减小误差 四 75.2cm
22.我 榆堤
23.甲 100
24.时间 0.02 等于 0.004
25.4 0.8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