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老人与海(节选)》
分析内容——鉴赏经典人物形象
品读语言——把握作者写作风格
导入
01
02
03
目录
学习技法——掌握“冰山理论
04
深入理解人物的悲剧意蕴和象征内涵。
理解并掌握“冰山理论”,及理论外显出的“零度叙事”特点。
教学目标
导入1
大家在看《老人与海》时是否关注过它的译者?张爱玲极为喜欢这部作品,于是将其翻译成册,她曾说:“老渔人在他与海洋的搏斗中表现了可惊的毅力——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海明威最常用的主题是毅力。
导入1
他给毅力下的定义是:‘在紧张状态下的从容。’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却充满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们是否能够体会到。这也是因为我太喜欢它了,所以有这些顾虑,同时也担忧我的译笔不能传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与文字的迷人的韵节。”
那么何为“淡远的幽默与悲哀”,何为“文字迷人的韵节”呢?我们一起进入《老人与海(节选) 》 。
导入2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3年,《老人与海》获美国最高文学奖普利策奖。1954年,因“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对当代风格所发挥的影响”,且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导入2
《老人与海》的魅力,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已经道出了一二,无论是从写作技巧层面还是作品内涵层面,《老人与海》似乎都是不可替代的,让我们一同进入作品。
导入3
海明威曾说:“作品是一场悲剧这个事实并不使我感到不快,因为我相信生活就是一场悲剧,而且知道它只能有一个结果。”面对悲剧的生活,海明威认为只有一个结果。
分析内容 鉴赏经典人物形象
1.课前预习:提前阅读节选部分,学有余力的人提前阅读整本书。
2.请大家结合预习时对小说的总体感受,小组合作,完成情节梳理表。
3.抓住思维偏差,理解人物的另一面——“内心中也有瞬间的软弱,对自己对抗困境、逼退威胁的能力,他也有怀疑、迟疑和逃避”。
4.深入文本,认真地体会人物在特定时候、面对特定对象、处于特定境况时的心理动态,还原一个立体而真实的老人。
请大家将在预习过程中关于小说的写法和语言的相关发现或者问题提出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推选个人在全班范围内交流。
品读语言 把握作者写作风格
围绕“他想”与“他说”进行讨论:(内心独白)
课文里为什么有这么多“他想”?
课文里也有许多“他说”,“他想”与“他说”有何区别?
他的“想”和“说”这种行为本身意味着什么?
他“想的”和“说的”内容有什么意义?
“他想”的内容和“他说”的内容构成了什么关系?
预 设 1
“他想”的大多数是危险和不利,“他说”的往往是在激励自己——两个自我在对话。
结论
预 设 2
文章情节简单,却有许多景物描写,这对于塑造人物有什么样的意义?
让读者认识文本的张力,进一步把握海明威凝练精当的语言特色,冷静密实的叙事风格,极具特色的人物对话。
学习技法 掌握“冰山理论”
1.小组讨论:从文本的矛盾处提问,老人最终是否被打败了?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老人第一次击杀了那条灰鲭鲨的时候,他给“人”下的定义。但是文章在第88段,“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宁死也不认输的老人最后竟然认输了。这不是矛盾吗?
2.呈现阅读材料,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对于“冰山理论”的认识。最终进行课堂汇报。
关于冰山理论: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他主张作家要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冰山理论”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
海明威以“冰山理论”为代表的极简主义美学追求,使作品呈现出一种“零度写作”和原生态叙述的特征,文本语言更多表现为内隐、省略和暗示性的特点,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独特的语言,进一步理解人物性格的深度和文本的丰富意义。
小 结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