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节选)》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8课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狄更斯 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小说叙事技巧考查 2.小说语言风格鉴赏 3.小说情节变化梳理 4.小说人物形象赏析 5.小说环境描写作用 6.小说标题结构作用
第9课 复活(节选)/列夫·托尔斯泰
第10课 老人与海(节选)/海明威
第11课 百年孤独(节选)/加西亚·马尔克斯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结构、内容
《老人与海》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给人以精神上的鼓励。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也是小说的高潮部分,描写了老人与鲨鱼进行殊死搏斗的五个回合。在这五个惊心动魄的拼杀场景中,作者通过对圣地亚哥与鲨鱼顽强搏斗的场景描写,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借此形象揭示人类永恒的主题——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和绝不屈服的顽强精神,表现出了一种永不屈服的人生观,赞美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
海明威运用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手法来刻画场景,表现人物精神,深化文章的主题。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共分五个回合。第一个回合,老人面对凶猛、快捷的强大对手,不但没有胆怯,反而表现得非常沉着、勇敢。用渔叉杀死一条灰鲭鲨,渔叉被带走,大马林鱼被吃掉约四十磅。在这一个回合里,作者运用心理描写这一武器,让老人与鲨鱼打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心理防御战。当马林鱼被鲨鱼咬去大约四十磅肉时,老人一点儿也不彷徨,甚至很英雄地想着:“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无疑是圣地亚哥的内心独白,是整个小说的精神内核,是展现主题的画龙点睛之笔,它生动地揭示了圣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信念。其中蕴含的是,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作不懈的抗争。第二个回合,又来了两条鲨鱼,而且是贪婪残暴的加拉诺鲨,气氛又骤然紧张起来,可老人不但没被吓倒,反而身手变得敏捷,眼光变得敏锐,头脑变得清醒,俨然越斗越勇。紧急关头,他还不停地为自己打气:“加拉诺鲨,来吧,加拉诺鲨。”两相对比,表现出了老人的智慧与勇敢。第三个回合,老人先让鲨鱼去咬那条死鱼,然后才把绑在桨上的刀扎进它的脑子里。但是鲨鱼一打滚就往后猛地一挣,那把刀子咔嚓一声折断了。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面对接连不断的强敌,在遭遇困境时,老人并没有偃旗息鼓,而是不停地为自己鼓着劲:“‘现在我还有那把手钩,’他说,‘可也没什么用。还有两把船桨、舵柄和那根短棍。’”可见,此时的他,已什么也没有,只剩下了自信和勇气。第四个回合,杀死那头铲鼻鲨之后,尽管老人已经筋疲力尽,一无所有,但他还有自己战无不胜的一把利剑,那就是自信和旺盛的斗志。这一回合写得跌宕起伏,痛快淋漓,刀没有了,他举起棍、棒、舵向敌人反击,其豪迈气概跃然纸上。第五个回合,鲨鱼群起而攻之,老人奋起而抗争,然而危局依然无可挽回,大马林鱼只剩下骨架,但是,失败不失精神,在与鲨鱼的搏斗中,老人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精神,维护了“人类灵魂的尊严”。
这五个回合一环扣一环,惊心而动魄,将老人“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人生信念作了形象生动的诠释。通过一边是鲨鱼的“猛扑——失败——再猛扑——再失败”,一边是老人的“反击——损失——再反击——再损失”的生死较量和老人充满自信内心的独白,将圣地亚哥勇敢、顽强、坚忍、不屈的硬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文章的主题升华到了震撼人心灵的艺术境界。
海明威小说的主题是:“人的本质,人的努力和奋斗,人的追求和痛苦,人的信仰和挣扎,人的倔强和价值,人的聪明和命运,人的胆略和气魄,人的尊严和灵魂。”即使失败了,也要坦坦荡荡,不失重压下人的“优雅风度”。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自然或是社会,人都应该正视现实,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并努力超越它,继续自己的人生之旅。这才是圣地亚哥所执着的人生要义,也是《老人与海》的哲理闪光。
二、总体写作特色
1.小说语言凝练精当,少有修饰,用朴素的语句直接呈现场景和形象,充满内在张力,令人印象深刻。
2.叙事风格冷静、密实,追求叙事的省略技巧,“冰山理论”的运用,在简洁的叙事表面之下掩藏了许多深层的意蕴。(“冰山理论”是海明威最主要的创作原则,它常表现为电报似的行文、背景的省略、充满留白的对话和冷静克制、不带情感色彩的结尾)
3.运用大量的内心独白,以此揭示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
三、教学价值
《老人与海》内涵丰富,茫茫大海上,一个衰老疲惫的老人,面对不断袭来的鲨鱼,他一次次振作起精神,鼓舞起力量,在海天茫茫中孤独地搏战三天两夜,最后却只带回了大马林鱼的骨架。无论从人物形象的丰满度、文学语言的独特性,抑或是文本意义的隐喻性,《老人与海》都是一篇品质很高的经典文本。老人孤独寂寞而又温暖单纯,迷茫沮丧而又坚韧顽强的性格深度,与文本冷静、内隐、具有省略性的叙述语言和极富张力的叙述节奏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意义丰富的文本阐释空间,读来不仅震撼心灵,而且能引发人们对人性与神性、荣誉和尊严、苦难与抗争,甚至对死亡和永恒等人文母题的理性思考。而这种理性思考,又反过来深化对人物性格深度的理解,让阅读的情感冲击和心灵震动闪耀出理性的光辉和哲理的余韵。
【学情整体分析】
对于现代小说,尤其外国现代小说,很多学生表示不喜欢或不会读。读不出感动心灵的深度,读不出余韵悠长的味道。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与现代小说所提供的文本经验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是,习惯于从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感受人物的性格强度,从外显性的叙述和动作性的描写中把握文本的表达诉求。因此,对《老人与海》,学生会特别关注“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名言,也能够很快把握到老人勇敢、坚韧、不屈等品性,因为课文对老人一次又一次击退鲨鱼的动作描写是切合他们已有的阅读经验的。
而海明威以“冰山理论”为代表的极简主义美学追求,使作品呈现出一种“零度写作”(罗兰·巴特)和原生态叙述的特征,文本语言更多表现为内隐、省略和暗示性的特点,而人物性格的深度和文本的丰富意义,恰恰就蕴含在这些独特的语言中,学生缺乏的恰恰是这种阅读经验。
因此这篇小说的教学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品读那些内隐的、富有暗示性的文本语言,把文本省略的无限丰富的内涵“浸泡”出来,从而去探索人物的性格深度,进而领会这篇现代小说所具有的象征意蕴和隐喻内涵。
学情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1.分析内容——鉴赏圣地亚哥的形象;
2.品读语言——把握海明威小说的语言风格
3.学习技法——掌握“冰山理论”;
4.洞悉价值——感受《老人与海》的时代魅力。
二、教学目标设计
1.深入理解人物的悲剧意蕴和象征内涵。
2.理解并掌握“冰山理论”,及理论外显出的“零度叙事”特点。
三、教学策略设计
引导学生把老人圣地亚哥孤独寂寞而又温暖单纯、迷茫沮丧而又坚韧顽强的性格深度从文本“零度”叙述中读出来。把老人所象征的那种捍卫人性尊严和荣誉,并为此而勇敢担当起苦难,即使被消灭也永不屈服的精神,从老人的独白和内心独白中读出来,读到全文贯通,读到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读到冰山深入到海面下的“八分之七”。
四、教学方法建议
启发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教学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品读内隐的、富有暗示性的文本语言,品味“零度写作”。
难点:
探索人物的性格深度,进而领会这篇现代小说所具有的象征意蕴和隐喻内涵。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本课目标和核心素养落实
语文核心素养和本课目标对照
语言建构与运用 积累与语感 从语言、情感、技巧方面学习海明威的写作风格
整合与语理 细读小说,梳理小说情节和情节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心理等变化
交流与语境 能与同学就小说不同层面的鉴赏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 直觉与灵感 感受海明威的小说风貌
联想与想象 联系自身,感受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形象在价值观引领上的意义
实证与推理 理解“冰山理论”,挖掘深层意蕴
批判与发现 能对小说鉴赏方面有自己的评价和见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验与感悟 感受小说冷静、密实的叙事风格
欣赏与评价 对小说叙述、人物、语言、主题等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和学习
表现与创新 尝试创作小小说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意识与态度 鉴赏与审美精神
选择与继承 通过小说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探寻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
包容与借鉴 通过小说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感受多种多样的文化风貌
关注与参与 用小说中的精神反观自身
八、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大家在看《老人与海》时是否关注过它的译者?张爱玲极为喜欢这部作品,于是将其翻译成册,她曾说:“老渔人在他与海洋的搏斗中表现了可惊的毅力一不是超人的,而是一切人类应有的一种风度,一种气概。海明威最常用的主题是毅力。他给毅力下的定义是:‘在紧张状态下的从容。’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而是充满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们是否能够体会到。这也是因为我太喜欢它了,所以有这些顾虑,同时也担忧我的译笔不能传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与文字的迷人的韵节。”
那么何为“淡远的幽默与悲哀”,何为“文字迷人的韵节”呢?我们一起进入《老人与海(节选)》。
导入语二: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3年,《老人与海》获美国最高文学奖普利策奖。1954年,因“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对当代风格所发挥的影响”,且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的魅力,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已经道出了一二,无论是从写作技巧层面还是作品内涵层面,《老人与海》似乎都是不可替代的,让我们一同进入作品。
导入语三:
海明威曾说:“作品是一场悲剧这个事实并不使我感到不快,因为我相信生活就是一场悲剧,而且知道它只能有一个结果。”面对悲剧的生活,海明威认为只有一个结果。
教学策略:“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望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导语环节设置阅读情境,提出问题,制造悬念,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释疑解惑欲望。
设计意图:课前导入可依据实际情况作具体调整,以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环节中联系学生熟悉的其他作家,可以提升学生发散创新的能力和欣赏与评价的学科素养。
二、教学精讲
步骤一、分析内容——鉴赏经典人物形象
1.课前预习:提前阅读节选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前阅读整本书。
2.请学生结合预习时对小说的总体感受,小组合作,完成情节梳理表。
3.抓住学生认识的思维偏差,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另一面——“内心中也有瞬间的软弱,对自己对抗困境、逼退威胁的能力,他也有怀疑、迟疑和逃避”。
4.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认真地体会人物在特定时候、面对特定对象、处于特定境况时的心理动态,还原一个立体而真实的老人。
教学策略:学生自主学习梳理小说情节,教师引导文本细读。阅读交流,矫正思维偏差,辩证理解人物的复杂性。
设计意图:发现认知偏差,引导学生精读文本,触摸老人性格中蕴含的人性深度,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领会理解的能力。
步骤二、品读语言——把握作者写作风格
请学生将在预习过程中关于小说的写法和语言的相关发现或者问题提出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推选同学在全班范围内交流。
预设1:
围绕“他想”与“他说”进行讨论:(内心独白)
课文里为什么有这么多“他想”?
课文里也有许多“他说”,“他想”与“他说”有何区别?
他的“想”和“说”这种行为本身意味着什么?
他“想的”和“说的”内容有什么意义?
“他想”的内容和“他说”的内容构成了什么关系?
结论:“他想”的大多数是危险和不利,“他说”的往往是在激励自己一两个自我在对话。
预设2:
文章情节简单,却有许多景物描写,这对于塑造人物有什么样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文本的张力,进一步把握海明威凝练精当的语言特色,冷静密实的叙事风格,极具特色的人物对话。
教学策略: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梳理出教学的基本层次,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设计意图:以“他想”“他说”等文本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品味海明威“零度叙事”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批判赏析的能力,培育其积累与语感、整合与语理的学科素养。
步骤三、学习技法——掌握“冰山理论”
1.小组讨论:从文本的矛盾处提问,老人最终是否被打败了?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是老人第一次击杀了那条灰鲭鲨的时候,他给“人”下的定义。但是文章在第88段,“他知道自己终于被击垮了”。宁死也不认输的老人最后竟然认输了。这不是矛盾吗?
引导学生从文本到现实,从写实到象征,深入理解小说的悲剧性,深入理解人物的悲剧性。理解平淡叙事之下蕴含的人生问题的思考。
2.呈现阅读材料,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结合小说内容,谈谈对于“冰山理论”的认识。最终进行课堂汇报。
关于冰山理论: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主张作家要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冰山理论”是海明威对自己多年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
教师小结:
海明威以“冰山理论”为代表的极简主义美学追求,使作品呈现出一种“零度写作”和原生态叙述的特征,文本语言更多表现为内隐、省略和暗示性的特点,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独特的语言,进一步理解人物性格的深度和文本的丰富意义。
教学策略:1.设活动、深探究。以“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自主性。
2.活动学习。采取学习小组分工、讨论汇报的课堂组织方式,培养学生交流与语境、欣赏与评价的学科素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汇报,结合对“零度写作”的认识,探究“冰山理论”的深层意蕴,感受海明威简洁文字下的丰富情感,有助于学生提高领会理解的能力。
三、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通过思维导图式的板书设计,展示本课的重点知识体系(语言、叙事、人物形象、文学理论),把握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帮助教师展开教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