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C(“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于文无据,文章第二段最后只是说“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现存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并没有说“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
A(“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错误,从文章来看,文中是平行展开“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两部分内容的,并没有论证这两个方面的关系。)
D(A.“唐宋诗文选本极大地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错误。原文说的是“著名的选本有引导性——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所以选项中的“唐宋诗文选本”应为“著名的唐宋诗文选本”,且“唐宋时期”应为“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选项扩大为“唐宋时期”。B.“对作家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C.“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错误,由原文“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可知,原文是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并不是“日益增多和普及”。)
C(“她不爱草屋爱枣树”错误,原文说的是“老伴对分进的这三间草屋倒不怎样特别喜欢”,并不是不爱;“绝大部分慰劳了解放军”错,原文是说“她只给正要去参军的儿子铁栓尝了几颗,其余全部都送到了部队”。)
①引出了后文对老寿的心理的叙写,进而引出老甘安排任务,为主要情节——人民群众想尽一切办法筹集柴草做了铺垫。
②通过对老寿睡不着的焦灼状态的描述,激发了读者了解后文内容的强烈兴趣。
第一问:“大地啊!母亲”是说大地养育了人,没有大地,人类就不能生存;在文中的意思是,人民群众是革命的母亲,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持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
第二问:“大地啊!母亲”虽然充满诗意,但它不是某个诗人创造的,它是像老甘、老寿这样活生生
的人用生命书写的,表达了对热情支持革命的人民群众的由衷的赞美。
D(“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错误,这是对工匠精神意义的分析,而并非“工匠精神”的内涵。)
D(“工匠虽然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理解错误。原文是“工匠和简单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不同”。)
①工匠精神可以雕琢时代品质,是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
动探寻起到重要的作用。②许多传统手艺已濒临失传,“工匠精神”贵在坚守和传承,能将娴熟的技能传承下去。③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甚至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④在各类企业竞争白热化的现实面前,企业需要重拾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来提升竞争力。⑤只有发扬光大“工匠精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答出三点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C(“轼之才/远大器也”为判断句,在“才”后断开,大意是“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排除AD。“然后”有承接之意,其前断开,排除B。)
D(“《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有误,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A(“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分析有误,原文表述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游学四方。)
①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
(见、言、是、心各一分,句子大意1分)
②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丁母忧、五年、茂、荐各1分,句子大意1分。)
D(“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分析有误,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故选D。)
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手法2分,画面2分,情感2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重点字:掇)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重点字:鬓、潦、倒、浊)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重点字: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A(根据“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汉字的……”,可知本句表达的主语应为“汉字”,这就排除BD;根据先“最小单元”后“最高代表”的逻辑,形成递进关系。可以排除C。故选A。)
C(第一处,“规范”是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具有明晰性和合理性。“典范”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规、合乎规范的。第二空处意在强调约定俗成为标准,故选“规范化”。第二处,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浑然天成:谓自然形成的整体,没有斧凿的痕迹,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第三空处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故用“应运而生”。第三处,“含蓄”是指表达得很委婉,耐人寻味。“宛转”是指委婉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也形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第四空处意指表达委婉,耐人寻味,故用“含蓄”。第四处,创立:初次建立。树立: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创立”指开窗,根据语境,要搭配“典范”,用“树立”更合适。故选C。)
C(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关联词“即使……那么”不搭配,将“即使”改为“如果”;二是语序不当,根据文中“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颜真卿……成为王羲之之后……”的表述,再结合朝代的时间顺序可知,应先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后说“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故选C。)
C。“借宋文帝刘裕”错误,应该是“刘义隆”。
结构和音韵的对仗和谐2分,字、号的选取1分。示例:茂叔独爱池中莲。元亮独采篱下菊。
22.(1)“多多进言”改为“多提宝贵意见”;(2)“大作”改为“作品”;(3)“拜读”改为“垂阅”;(4)“抛砖引玉”改为“发表高见”;(5)“及时到会”改为“届时光临”。
四、写作(60 分)
材料围绕“内卷”这个核心话题,写了年轻人对“内卷”不同看法。主要分为二类:
第一类,拒绝内卷。内卷是一种不良竞争,在这种不良竞争的裹挟下,学生只能“死读书”,把精力耗费在无尽题海中,使得德智体美劳不能均衡发展,也与国家的双减政策背道而驰。第二类,内卷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改变。中国自古以来都有鼓励读书的传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努力读书是实现理想的重要途径。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如果选择“佛系”“躺平”,最终只能被竞争淘汰。而且国家的双减政策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一减是减少校内作业,二减是减少校外补课,也不是对读书要努力这一传统价值观的否定。
要求学生对“内卷”发表看法,要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有思辨能力,进一步厘清“内卷”“双减”政策与努力读书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不同考生的思维深度。
行文思路:由材料确立观点:内卷是梦想实现的方式。先批评“躺平”“佛系”的价值观,然后指出内卷的重要作用,正反对比,最后收束全文,内卷不是空想,只要去拼搏去奋斗,就会实现梦想。
参考立意:
1.人生需要内卷。2.莫让生活被内卷淡化了色彩。3.内卷是梦想实现的方式。
4.不要逃避,要内卷。5.既要内卷,也要活出多彩人生。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 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当避开此人,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只当是欧阳修的戏言而不信,后来才终于信服。
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 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管理制诰之事。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然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韩琦说:“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官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诗歌译文:
白发将军虎老雄心犹在,收复西京捷报昨夜传来。胡贼说梦妄想永占中原,岂知上天佑我大宋兴泰。列圣仁泽深如雨露普降,大赦诏令快似疾风迅雷。料想明朝寒食祭扫陵墓,一路春风处处梨花盛开。兰州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说明: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现存的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
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才得以留存至今。如刘眘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诗24首。有些家族性、地域性的选本,辑佚的材料更为丰富。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有的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二是批评史价值。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著名的选本有引导性——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选《唐贤三昧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选《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文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如殷璠《<河岳英灵集>序》主张“声律风骨”兼备,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拘检”,评高适“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均被后世奉为圭臬。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现存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主要对象。
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两方面入手:
学术层面上,应加大对古代优秀选本整理的力度。现在唐人选唐诗已有较完善的整理本,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有许多还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如唐诗选本,最流行的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毕竟是40年前的作品,且选诗数量明显偏少。2013年出版的《唐诗选注评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唐诗选本,该书集选、注、评、鉴为一体,学术性很强,通俗性稍有不足。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但选诗与注释过分展现了学者的学术个性,选诗数量更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两种宋诗选本行世,但影响面有限。建议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选》《宋诗选注》《唐文选》《宋文选》及著名诗人个人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
(摘编自丁放《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尽管现存的唐宋诗文选本价值很高,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相对滞后,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中,辑佚的材料更丰富,其中不少异文对研究古代诗歌有重要意义。
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
《唐诗选注评鉴》《宋诗选注》等选本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但通俗性稍有不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文章从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两方面阐述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文章第二段以大量资料为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
文章论证唐宋诗文选本的文化价值时,从不同角度展开,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结构严谨。
文章在论证唐宋诗文选本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在普及层面上推出新选本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唐宋诗文选本极大地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对文学鉴赏和批评有着重要意义。
唐宋诗文选本的序、跋文中的学术观点对作家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影响着当时的文坛。
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唐宋诗文,这与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有很大关系。
我们通过整理唐宋诗文存世选本,不仅可从中获取学术资料,还可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①
茹志鹃
老寿走进屋子,又走出来,走出来又走进去,他睡不着啊!走到第八次的时候,星星已经淡下去了,鸡叫了第一遍。
老寿伫立在屋前的枣树下,听着那炒豆似的机枪,大炮也轰轰地连成了串;天上的照明弹,一挂就是一大溜。千里淮海平原,汇集了百万大军②,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捷报,捷报,又一个捷报。这样的大战,真是百世难遇啊!远道来的粮车,像一道道流不完的长流水,成日成夜吱扭吱扭地往前送。千里之外的老百姓,都在为淮海大战贡献力量,可是咱呢?……老寿想到这里,心里像开了的锅,身上那件三层新的棉袄,烧得他前胸后背尽冒汗。
鸡啼二遍的时候,副区长老甘来了。他刚一进门,老寿都不敢认他了。才几天没见,他瘦落了形,眼窝塌下去了,腮帮子凹下去了,一脸黑茬茬的络腮胡子,围着一张干裂的嘴,裂开的血口子都发了黑。他一进门,就背靠着炕沿,坐倒在蒲垫上,说:“老寿,快帮我通知党团员、积极分子,马上来开个会。还有……你有没有热水,给我一碗。”“有!有!”老寿连连应着,走出门去,伸手就在屋檐上,使劲拽了两把屋草,进来就填进灶膛里,点着了火。老寿在锅里添了水,又敲了四个鸡蛋,一边忙一边说道:“老甘哪,遇见啥困难了,你开口嘛!”“啥困难?柴草!老寿,解放军打这样的大仗,粮食不用咱筹划,咱连个柴草都供不上,像话吗?”老甘说着,一边使劲地用手搓着脸,胡茬子搓得刷刷响。“土地庙拆了,土改前的那些小破屋也拆了,还有啥?啊!”
是啊,还有啥呢?老寿的老伴刚去世,她心爱的小木柜子上次也支援了前线。
“别着急,咱再合计合计。”老寿把一碗滚热的汤鸡蛋端到老甘面前的矮桌上,就急急出门去通知人了。
等到老韩和其他党团员、积极分子十多个人跟着老寿走到屋里,只见老甘背靠着炕,双手搭在匣子枪上,头歪到肩膀上睡得正香,桌上那碗汤鸡蛋已经冰凉了。
大伙儿蹑着脚,悄悄地围着那个睡着了的人,蹲下来,坐下来,开了一个哑巴会,议题是明白的:柴草。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没有说一句话,可是大家都被紧急地动员了起来:柴草!
最后,大家看着老甘睡沉了的脸,相互示意一下坚决的眼色,点点头,散了会。
老寿送大伙儿走出屋去,没再进来。他站在屋前的枣树下发起愣来。这枣树不大,可是结的小甜枣,可真没说的。土改时,老伴对分进的这三间草屋倒不怎样特别喜欢,可是对屋前这七棵枣树,喜得几宿都没合上眼,头年打下的枣,她只给正要去参军的儿子铁栓尝了几颗,其余全部都送到了部队,慰劳了解放军。“铁栓娘,还是你想得好啊!”老寿在心里跟老伴合计着,“可不,你早就想到了慰劳解放军。”
鸡叫三遍,晨曦初露的时候,老寿已脱了棉袄,抡起斧子,“哼”的一声,向枣树砍了下去,树不大,老寿哼了三下,树就倒了,枝梢上还带着几颗红透了的枣子。起早的孩子们欢叫着,一哄而上。老寿却笑得眼睛弯弯的,打量这棵树,捆捆扎扎,不过担把光景,七棵树,不过七担柴。“少是少了点儿,总比没有的强。”老寿想着,又“哼”的一声,向第二棵枣树改了下去。当他砍到第五棵的时候,他的膀子叫人从后面抱住了。回头一看,是老甘,再一看,周围站着的,不尽是孩子,村里的一些爷们也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老寿笑着说:“这地里的东西嘛!去了还能再长。去了枣树种梨树,咱拿枣儿换梨吃。那梨又水灵又甜,比枣强多了。”
老甘紧紧捏着老寿的膀子,眼里转着泪花,说:“将来我们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当然也有各种各样的果园。不过现在,你还是留两棵给孩子们解解馋吧!”说话时,那些参加哑巴会的,也有没有参加的,挑的挑,扛的扛,都来了。大木柜,石榴树,旧水车,洋槐树,一个老大爷带了两个孩子,抬来了一副板,老大爷挤到老甘面前说:“咱没树,我有副寿材板,可行?”
老甘没有说话,他环顾着大家,又仔细地看着一件件的东西,最后说道:“老少爷们,革命的衣食父母,你们对革命的贡献,党是不会忘记的。”
这个不算大的村落里,一天放倒了二百多棵树,于是村子成了赤膊村。老甘含着两眶热泪,从这个小小的赤膊村里,运走了一千担硬柴。
第二年的春天,当百万雄师飞渡长江的时候,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已有筷子长了。当村里有人来看望苗苗的时候,老寿最高兴了,眉毛一耸一耸地说:“桃三梨四,大伙儿算算看,再过四年,老甘说的那种铁牛,咱不牵它三五条回来才有鬼呢!”说着就坐在苗圃边的田埂上,抱着膝盖,乐得直摇晃身子。
【注】①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四)》,“‘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是节选部分的标题。②汇集了百万大军: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国民党八十万军队,共产党六十万军队,在淮海地区进行了大决战,史称“淮海战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把敌人搓成一球一球地围了起来”是老寿对解放军把国民党军队分割围歼的势态的理解,这句话生动形象,“搓”字写出了解放军的强大有力。
小说对老甘的描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其肖像描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凸显了他为革命工作不顾苦累、日夜操劳的工作作风。
小说对老寿的老伴描写虽然不多,却刻画得相当生动:她不爱草屋爱枣树,把头年打下的枣的绝大部分慰劳了解放军,深刻表现了人民对解放军的拥护。
梨树在小说中代表着老寿及村民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老寿为村里果园培育的梨树苗苗“已有筷子长了”预示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即将实现。
5、请从结构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具体分析第一自然段的妙处。(6分)
6、小说题目中的“大地啊!母亲”有怎样的含义?为什么说它“不是诗人创造的”?(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理解“工匠精神”
材料一: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工匠精神”贵在坚守更需传承,匠人们的娴熟技艺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数十年如一日的职业坚守固然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专注坚守的同时,更应将娴熟的技能传承下去。在当今社会,许多民间独门手艺亟待挖掘和继承,如斗色剪纸、木板水印、推光漆器、宣城制笔等传统手艺已濒临失传,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中。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但精益求精、爱岗敬业、持续专注、守正创新的精神永不过时,我们呼唤更多的“王中美劳模创新工作室”涌现出来,只有做到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
(摘编自孙纲《“工匠精神”贵在坚守更需传承》)
材料三:
中国企业培育工匠精神,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议题。而如何进行培育,首先是作为教育机构要转换教育思维。当前的各类学校,重视书本理论,忽视动手实践是一大通病。大力加强实践教育,让“心灵手巧”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中要予以体现;其次是企业要有奖励工匠的体制机制。在一些企业,工程师和管理者、市场营销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要优于工匠和技术工人,这无疑是在挫伤工匠群体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技艺精湛的工匠,应该在企业内部受到应有的重视,对工匠的辛苦付出进行奖励,对企业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是全社会对工匠应予人文关怀。工匠和简单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不同,工匠的劳动中闪耀着智慧的灵光,有创造性和开拓性。只有全社会理解了工匠群体存在的意义,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才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摘编自陈华文《喧嚣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7、下列对材料一中“工匠精神”的内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能工巧匠将技艺掌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这种追求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们发自肺腑、专心如一地热爱职业,甚至到达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中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
8、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工匠精神贵在坚守,更需传承。只有做到后继有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将工匠精神发扬光大。
工匠精神培育应该从教育抓起,职业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应该大力加强动手实践教育。
企业要有奖励工匠的激励机制,优待政策应该向一线工匠和技术工人倾斜。
工匠虽然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但劳动中闪耀着智慧的灵光,有着创造性和开拓性,全社会要有人
文关怀,才可能在这喧嚣的时代中呼唤回工匠精神。
9、根据材料,说说为什么现代社会还要坚守传统社会孕育出来的工匠精神。(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官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 苏轼传》)
10、用“/”线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冠,读guàn时,可以指的是戴帽子;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礼部,礼部是中国古代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
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他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后来对其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苏轼被贬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苏轼才能出众,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5分)
(2)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钜。当时武钜任均州知府兼安抚使。西京:指洛阳。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北宋皇陵在今河南巩义市,当时为西京属地),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4、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收复西京的壮举。
颔联强调天道正义在宋朝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颈联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但本诗含有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15、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短歌行》中曹操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归来的诗句是:“ , 。”
杜甫《登高》“ , ”,表达了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
《沁园春 长沙》中景物描写富有层次,其中最具动态美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7—22题。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国文化的辉煌灿烂和流光溢彩。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书圣王羲之的最伟大贡献,是完成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化、 ,在中国书法的提高和普及之间、历史和未来之间架设了桥梁。即使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而有了晋代尚韵、唐代尚法,宋代尚意也顺理成章、 ________了。晋代、唐代、宋代,是中国书法的三个辉煌时代。颜真卿之所以能够成为继王羲之之后,中国书法史上又一位伟大的书法家,就在于他在继承王羲之的基础上,超越了王羲之,从而开拓了中国书法前所未有的宏大格局和正大气象,达到了骨力和 的高度统一,完成了雄浑、端庄的新体楷书创作, 了唐代楷书的典范。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
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是汉字,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也是汉字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又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就是汉字,它也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典型化 浑然天成 含蓄 创立
典型化 应运而生 宛转 树立
规范化 应运而生 含蓄 树立
规范化 浑然天成 宛转 创立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如果说颜真卿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那么王羲之则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
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如果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那么颜真卿则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即使说王羲之是晋代尚韵书风的最高代表,颜真卿也是唐代尚法书风的集大成者。
20、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致云雀》中,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赞颂了美丽、自由的云雀,诗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锐气,有一种向上的力量。
《登高》一诗颔联对仗工整,借萧萧而下的木叶、滚滚而来的江水让人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伤感。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的仓皇北顾”一句是借宋文帝刘裕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念奴娇 赤壁怀古》注意衬托手法的使用,例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用“雄姿英发”的周郎反衬“早生华发”的诗人自己。
21、根据上联,拟写下联。(3分)
上联:子瞻闲赏庭前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
22、下面一封邀请函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予以改正。(5分)
邀请函
尊敬的×××教授:
您好!
本协会拟于×月×日在××市××宾馆举办作品研讨会,特邀您作为协会顾问出席,为我会青年作者的成长多多进言。现随函寄赠会员的大作数本,望您拨冗拜读,以便您在会上抛砖引玉。未详事宜,敬请垂询。恳请及时到会。
××市写作爱好者协会
×月×日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内卷,网络流行词,可以理解为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有的学生把“内卷”看成不良竞争,认为高强度的竞争使人精疲力竭,在国家实施“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应拒绝“内卷”。有的学生认为,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鼓励努力读书的传统,凿壁偷光,萤囊映雪,悬梁刺股,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躺平”“佛系”并不是一个青年人该有的价值取向。
对于“内卷”这一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取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